一位宣傳干部記錄在博客中的事情,前段時間將江蘇泗洪縣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去年11月13日一大早,數百名群眾自發地排著整齊的隊伍,撐著“萬民傘”,打著“清官旗”,集中在泗洪縣政府門前,為離任的縣紀委書記王守權送行。博文是“火”了,但“萬民傘”沒感動多少網民,反而招來一片口水和板磚。
何為萬民傘?在清代,地方官離任時,紳商都得表示一點挽留之意,通行的方式是送“萬民傘”,意思說父母官像傘一樣遮蔽一方百姓,送的傘越多,表示這個官越有面子。可惜的是,多數情況下,所謂“萬民傘”之類,多半是下面人為了投機操辦出來的。
但這次,這樣的思維定式顯然遭遇了尷尬。《望東方周刊》2008051期刊出了對江蘇“萬民傘”事件的調查,證實王守權確實是個“清官”。這樣的調查看得人心情很有些復雜,不知道是該為網友們之前的合理質疑有了結果而高興,還是該心酸——為事件中王守權所受到的不公正的輿論評價,也為自發舉起“萬民傘”的民眾其心意所遭到的誤解。
調查說,博文自從被媒體披露以后,事件的主角——王守權就成了輿論的焦點,接受了眾多網友的質疑和媒體近乎苛刻的評論。就像他自己說的,“煩死了”,打擾了他這個平凡人的生活。
但是,誰該為他的生活被打擾負責呢?自發送“萬民傘”的當地百姓?還是將這件事寫進博客的“西楚刀郎”?抑或是后來打著“合理質疑”旗號對這事群起攻之的網友?似乎都不是,又似乎都有責任。說到底,這中間起作用的還是網友一種思維上的條件反射,看慣了虛假的形式主義和假百姓之名的歡迎歡送,所以對隨后出現的類似現象,都先入為主地認定背后也有見不得人的投機。即使是一些人對照片看似客觀的鑒定,其實也是在這種想法已經占據理智后作出的。再加上之前眾多成功的網絡監督案例,使得大多數網友一看到這種“正面新聞”,就油然而生一種正義感,一種對真相的追求和質疑。這種條件反射雖然是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形成的,但它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看待事情角度的簡單化和片面化。
其實,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思想的開放,社會越來越多元化,對人物的評判也不再是簡單的“非好即壞”。但這種多元化的進步,又因為對社會上日漸增多的官員腐敗、貧富不均、司法不公等現象的不滿在網絡上的聚集,而開始退縮。獲取信息的渠道多了,接觸的卻多是負面信息,而這類負面信息往往還因為政府的遲遲不敢正面回應,甚至打壓,變得越發神秘,傳遞得也更快,以致形成了一種抵觸和不相信政府的結局。一旦將這些信息整合起來,公眾無形中就對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心里畫出了幾類臉譜——女官員落馬,起家必定是以色謀權;警察與民沖突,必定是警察霸道;萬民歡送官員,必定是形式主義和下級的巴結……在更多的時候,網民還對很多看似相同的事件也進行臉譜化排列,一旦事情在論壇、媒體出現,先搬磚砸上去,也不管此事的唯一性。當然,這砸錯了人,大多是不需要承擔法律后果的,而且搬磚又是個輕松活。
有了這種臉譜化的思維和對手握權力者的不滿,網民通過網絡的散布和與相同社會處境者產生的共鳴,就起到聚眾行動的作用。嚴重的,它會演變成一種無法控制的暴力,傷害一些原本無辜的人,就像這次“萬民傘”事件中,橫遭質疑的清官王守權。而看看即將過去的一年,因為這種思維定式引起的網絡暴力事件還少嗎?
我并不反對合理質疑,而且它還是一個社會良性發展所必需的。但既然是合理的,這種質疑就應該是客觀全面且理智的,其首要條件是先充分了解事實本身。在真相未明之前,你可以說你不相信目前所看到的,也可以呼喚第三方的進一步調查,但絕不是依據以往的經驗,在真相未明時,就對當事人的行為橫加評判,以致讓他們的生活遭受這樣的打擾。
思維定式的形成不是一天的事,同樣改變它也不是一天的事。這其中有網民的責任,但更多的責任還在政府。但如果任由它發展下去,對公眾和對政府,都絕不會是件好事。所以,在我們認清我們的思維定式的同時,也請執政者認清這種思維定式形成的前提,并寬容負責地對待其中的合理質疑成分,別因為公權的失信,促使網民成暴民。■
圖:陸華 編輯:盛漢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