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影響加深,全球經濟在經歷
連續4年5%左右的高速增長之后2008年急速掉頭下滑。主要發達國家正迅速步入衰退,普遍預計衰退程度將深于前幾次經濟危機。目前這場全球金融危機正迅速向我國蔓延,預計對我國經濟的沖擊將超過10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
我國經濟在連續5年以超過10%的速度增長之后,2008年增速將下滑到10%以下。逐季來看,我國經濟增長自2007年二季度之后已連續5個季度下滑,2008年第三季度同比增長率下滑到9%,第四季度很可能下滑到7%以下,全年增長估計在9.3%左右,比2007年降低2.6個百分點。這種下滑態勢至少在2009年上半年還將持續。
IMF、世行、亞行對我國2009年經濟增長預測均值為8.1%,而主要投行12月所做預測的均值為7.1%。我們判斷,不考慮匯率變化,2009年我國出口增長將接近于零;投資受出口下滑拖累,即使考慮到現已出臺的4萬億投資刺激措施,2009年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幅也將回落到10%以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可能在13%左右。
1、進出口受沖擊首當其沖
近幾年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強勁的外部需求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快速進展,強勁的出口增長使我國出口依存度大幅提高,從2000年的不到20%提高到目前的將近40%。我國經濟對出口的依賴大大加深。
據海關統計,2008年1—11月,我國累計出口13172億美元,同比增長19.3%,雖比上年下滑近7個百分點,似乎仍屬高速增長。但考慮到人民幣升值因素,按本幣計算,我國2008年1—11月出口增長僅9.1%,比上年已下降約11個百分點。尤其是11月當月出口按美元計同比下降2.3%(2001年6月以來首次下滑),按人民幣計下降11.2%(1998年10月以來最大降幅),證實了前期頻頻傳來的出口訂單下滑的消息。出口增長急劇下滑的態勢十分明顯。

在亞洲金融危機后兩年,我國出口增長分別為0.6%和6.1%,2001年西方經濟衰退期間,我國出口增長6.8%。但2002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由此迎來了2002—2007年連續六年超過20%(其中第二、第三年在35%左右)的出口增長。目前這次全球經濟增長下滑的深度甚于2001年那次,入世的利好也已大部分被消化,因此此次危機對我國出口的沖擊要大于上個世紀90年代末和本世紀初,我國2009年出口增長很可能降為零。
11月秋季廣交會成交統計顯現,出口訂單金額自2001年以來首次下降,比上年秋交會成交下降15.8%。10月底義烏國際小商品博覽會出口成交也較上年下滑3.2%,是該博覽會舉辦12年來首次下滑。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調查顯示,出口訂單指數自6月下滑到50以下后(高于50表示增長,低于50表示萎縮)漸行漸低,11月深幅滑至29,強烈預示今后幾個月出口交貨的進一步下降。
經合組織(OECD)經濟先行指標也是預測我國今后出口的重要依據。這個指標的制定本來是預測OECD經濟未來發展走勢,但這個指標走勢與我國以往出口增長變化也密切相關(見下圖)。最新的OECD經濟先行指標顯示,占全球經濟總量70%以上的經合組織國家經濟增長至少在2009年4月前將持續走低,與之相應,我國出口增幅多半也將持續走低。
進口增幅下滑同樣值得關注。近幾個月我國進口增幅下滑比出口增幅下滑更快,11月進口同比下降17.9%。我國進口以原材料和機電產品(投資產品)為主,原材料和設備進口下降意味著生產和投資放緩。其中生產的放緩已經表現出來,2008年1—11月,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13.7%,比上年下降3.7個百分點,尤其是進入第四季度,工業增加值增幅直線下滑,10月同比增長8.2%,11月僅增5.3%。

2、投資受進出口增長下滑拖累
我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過去6年基本保持了25%—30%的高速增長。持續如此之長的高速投資增長在世界上絕無僅有,而且工業的投資增長始終大幅高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投資增長,說明工業生產能力持續大幅提高。按說生產能力如此大幅提高將造成供大于求,使擴產動力減弱,投資增幅放緩。但這種情況卻遲遲沒有出現,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相對于國內需求過剩的產能加上出口需求后并未過剩,甚至還顯得不足。
這種產能不足在我國2002年加入世貿組織后,隨著國際市場向我國開放以及全球經濟在2003年走出低迷后對我國商品需求增加而明顯地表現出來。也正是在2003年,我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從之前百分之十幾的增速猛然躍為29.1%。盡管從2004年開始,我國一直在控制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但投資增速仍然在出口強勁增長的支持下居高不下。
現在全球經濟低迷,外需急劇放緩,我國產能過剩的矛盾在失去出口高速增長的支撐后驟然凸現,國內市場的供大于求導致從鋼鐵等基礎工業品到汽車、家電等消費品價格下跌,11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已從4月的8.5%回落至2.4%,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更是從8月的超過10%急跌至2%。
與產品價格下滑相應,企業利潤增長也大幅下滑,一些支柱或重點行業如鋼鐵、有色金屬、汽車、房地產等已經陷入或瀕臨全行業虧損。2008年1—11月,國有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15.7%,其央企累計實現利潤比2007年同期大幅下降26%,約一半央企累計利潤已經為負數,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而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前8個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還同比增長19.4%(其中419戶國有重點企業利潤增長32.3%),盡管這比2007年利潤增幅已經下滑了20個百分點。
迄今為止,統計數據尚未充分反映出投資動力的減弱。2008年1—11月,我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長27.2%,比2007年還略有上升(剔除固定資產價格變化因素基本持平),但近月增幅呈現下滑態勢,2008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長27.6%,10月增長24.4%,11月增長24.1%。
按目前利潤下滑、出口下滑、進口機電產品下滑等態勢判斷,即使考慮到現已出臺的4萬億投資刺激措施,我們預計2009年我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幅也將回落到10%以下。
3、消費形勢也不容樂觀
自2003年以來,我國消費總體保持了加速增長態勢。2008年1—11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1.9%,7年來首次超過出口增速,與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差距也從2003年的將近20個百分點縮小到約5個百分點。在2008年出口增幅大幅下滑、投資增長已顯乏力之際,消費總體增長繼續加快,無疑成為2008年我國經濟運行的一個亮點。
但200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很大程度上是2007年增長的慣性延續,9月之前增速加快并保持高位估計與奧運因素有關。值得注意的是,近兩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已從高位平穩回落。此外,這兩個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急速回落也顯示了消費需求正在放緩。
從邏輯上講,出口增長下滑首先將影響到投資的增長,因為國內市場的供大于求將減弱投資動力,而出口和投資需求的放緩意味著相關產品生產的減緩,使就業機會減少,影響居民收入,進而減弱居民的消費能力。
近來企業裁員的消息紛至沓來,許多企業出于社會責任表態不裁員也反映出就業形勢嚴峻。社科院最近對廣東部分企業的一項調查表明,裁員比例已高達20%。深圳人才大市場提供的數據顯示,2008年第三季度進場招聘的單位數量比第二季度下降三成,而最近4個月,進場找工作的人數卻增長了近四成。廣州火車站數據則顯示,2008年10月11日至27日,廣州站共發送旅客117.4萬人,同比增長了12.9萬人,找不到工作的農民工大批提前返鄉。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近來農民工集中的地區辦理退社保的數量集中增加,顯示這次回鄉的很大一部分農民工已不指望像往年一樣在正月十五后重返就業。因此收入的同比下降2009年可能更為明顯。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8年前三季度,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同比增長7.5%,已經大大低于2007年全年12.2%的增長水平。就此我們預計,消費增長下滑的趨勢還將繼續,200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可能會回落到10%左右。

4、我國仍處于戰略機遇發展期
正視困難并非喪失信心。盡管我國經濟面臨多年不遇的困難,但我國仍然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發展期,而且這次全球性經濟增長下滑對我國而言很可能是“機”大于“?!?。
首先,我國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中后期,我國政府在本世紀初提出,到2020年基本完成工業化,實現GDP總量翻兩番(后調整為人均GDP翻兩番)。本世紀初我國人均GDP和城鎮化率相當于日本上世紀50年代中、韓國70年代中水平。日本到70年代中、韓國到90年代中基本完成工業化,之前20年左右時間其人均GDP也翻了兩番。
在日本和韓國實現工業化的最后20年中,其GDP年均增速均在9%左右,但也并非一帆風順。其間日本GDP增長6次低于7%,其中后3次低于6%,最低為-1.6%(第一次石油危機期間);韓國有7年低于7%,其中連續3年發生在第二次石油危機前后,最低為-1.5%。從經濟發展的周期性和日韓兩國的先例來看,我國實現翻兩番的過程也不會一路坦途,有曲折是正常的。
其次,一個國家工業化和城鎮化期間是其能源和礦產消耗強度最大的階段,較低的能源和礦產價格對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國家極其有利。前幾年全球經濟高速增長使得能源和礦產價格快速飆升,加大了我國經濟發展成本。而現在全球經濟增長下滑,能源、礦產價格急劇走低,對我國來說應該說是難得的機遇。
這種低成本發展機遇今后將更加難得,因為過去日、韓等國的先后快速工業化只是約一億人對能源和礦產需求的快速增加,而目前中、印先后進入工業化中后期則是十幾億人的能源和礦產需求的增加,規模不可同日而語,下一次能源、礦產價格重拾升勢時一定會大幅高于前一周期的峰值。
第三,盡管我國經濟增長正在進入整個戰略發展機遇期的低谷,而且這一低谷可能會持續兩三年時間,但從目前情況來看,低谷期間我國仍將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各國際機構和各大投行一致認為,2009年中國是唯一增長可能超過7%的國家,歐美國家則將普遍陷入負增長,這正是我國快速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的機遇。
以中美比較為例,目前我國GDP按當前匯率計人均約3000美元,即使我國經濟增長率超過10%,人均GDP也才年增300多美元,而美國人均GDP超過47000美元,美國經濟增長率通常超過2%,意味著人均GDP增長約1000美元,遠遠超過我國的增長。當然,目前理論界普遍認為按管制匯率折美元計算的人均GDP并不能真實反映非匯率開放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國際比較通常采用購買力平價法(PPP)匯率。即使如此,我國人均GDP按世界銀行PPP法計算約6000美元,10%的增長也僅增600美元,仍不及美國通常的增長水平。而在美國等西方經濟衰退時,即使我國經濟增長速度也較大下滑,我國與西方國家差距的縮小速度也會加快。■
編輯:盧勁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