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回調解,是指法院為了方便當事人參與調解和及時化解糾紛,由審判人員選擇適當的時機到指定巡回地點,以當事人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調解的制度。
目前,上海市金山區人民法院已形成了立體式、多元化調解機制組合的巡回調解模式,將法律服務深入到最基層,并成為金山區調解工作的一面旗幟。立案調解、對口調解、出巡調解、委托人民調解、涉少專門調解、勸導息訴調解、與行政調解的對接、與人民調解的對接、與村委對接調解、涉老專項調解、勞動糾紛聯合調解、醫患糾紛便捷調解、殘疾人簡便調解等,統計數據顯示,金山法院巡回調解模式已形成13種措施和機制,初顯成效。2007年的民事案件調解結案5524件,而2008年調解結案數量明顯上升,為6166件,調解率為58.16%,庭前調解結案4624件,占同年總調解數的75%,為維護和諧、穩定、發展的環境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解決當地市民和農民的“投訴難”、“咨詢難”和“調解難”等問題,金山區法院致力于不斷完善民事調解工作機制,將法律服務窗口下移,先后成立了11家司法調解室,并將司法調解室開到了各街道和鄉鎮,在區域范圍內實現了司法為民全覆蓋。“送法上門”不僅方便了勞動者和廣大農民,也使勞動爭議等各種糾紛得以就地消化,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化解在基層。
不久前,在金山區漕涇鎮工作的小王在操作機械加工時,手被機器撞了一下,造成骨折。小王要求申報工傷,企業不同意,還認為他違規操作,是自作自受。小王無奈之下,準備把企業告到法院。可是,打官司不僅可能曠日持久,并且,交通又不方便。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小王走進設立在鎮上的金山區法院法官調解室。接待法官了解情況后,主動聯系企業,最終促成了企業給小王工傷認定,出具了當事雙方具有勞動關系的證明。
從2007年開始,金山區法院與區司法局聯手協作,在全區范圍內建立了司法調解與人民調解對接聯動機制,制定了簡單民事案件在庭審前后由駐地調解法官進行調解,就地化解矛盾的制度,建立了覆蓋全區的11家人民法官調解室。22名在職法官每周一次,前往調解室工作,直接上門受理群眾訴訟,接受法律咨詢,當場進行簡單的民間糾紛調解,成為“社區法官”和“駐村法官”。據統計,2007年以來,金山區法院民事案件調解率為62%,一審民事案件息訴率達到95%
金山區法院副院長潘家祥表示,該院覆蓋金山區各鎮、街道、工業區的司法調解室已成為法院了解社情民意的“探測器”。
十年前,在金山區剛建區的1997年6月,為了方便群眾訴訟,金山區法院在金山西南角的楓涇鎮設立了楓涇便民訴訟接待站,挑選責任心強、精通業務、熟悉楓涇鎮情的同志負責接待工作。楓涇接待站深受群眾歡迎,被群眾親切地稱為“流動的法庭”。之后,金山區法院在總結楓涇接待站的基礎上,推行“公開開庭進農村、訴訟調解進農村、信訪接待進農村、司法調研進農村、法制宣傳進農村”的服務新農村建設“五進”措施,各審判庭和人民法庭紛紛成立巡回法庭,每周派出法官下鄉接待群眾,風雨無阻,從未間斷,化解了許多矛盾糾紛。在金山,可以說五公里內就有一個巡回法庭。
村中心曬谷場旁的一棵樹的樹干上,懸掛著莊嚴的國徽。曬谷場上排好的方桌上,依次擺放著“審判長”、“審判員”、“書記員”和“原告”、“被告”的牌子,對面坐滿了旁聽的村民……
村民胡某在前段時間義務幫助鄰居張某家蓋房子,一不小心摔傷,兩家人為醫藥費、誤工費爭執不下。金山區法院巡回法庭的法官了解情況后,決定現場斷案。經過法官的認真審理和調解,最后,雙方達成調解協議。對此,雙方均表示滿意。“巡回法庭”在家門口斷案,不僅方便了群眾打官司,也讓旁聽的群眾深受教育。
信訪工作是法院審判工作的晴雨表,也是社會矛盾和問題的集中反映處。為切實抓好涉訴信訪工作,金山法院法官們著力抓好超前排查,實現了由“救火”向“防火”的轉變,把矛盾化解在基層,消滅在萌芽狀態。
一企業因經營不善準備異地經營,老板叫了親戚朋友開了幾輛車到企業裝運倉庫物資和機器設備。由于該企業尚欠工人工資沒有支付,工人們怕老板逃跑而形成對峙局面,事件急劇升級,械斗局勢一觸即發。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已經趕到現場的當地政府打電話給法院。接到電話后,法官及時開通“信訪直通車”趕到,通過現場說法和疏導,制止了事件的進一步擴大。第二天一早,雙方如約來到了法院便民接待站進行調解,并終于達成協議,在握手言和之時千恩萬謝,異口同聲地說“如果沒有法院及時到場,我們肯定做了蠢事,信訪直通車真是又快又好”。
準確掌握群眾訴求,第一時間穩妥解決群眾反映的問題,“信訪直通車”制度暢通了信訪渠道,并形成區、街鎮、村(居)委會三級涉訴信訪聯動網絡,確保信訪信息三級直通。
法官下鄉接待群眾,他們既是指導人民調解、有效化解矛盾糾紛的調解員,也是涉訴信訪工作的信息員。便民措施的落實,極大地方便了群眾訴訟,減輕了當事人訴累,極大地提高了訴訟效率,密切了法院與人民群眾的聯系,使群眾切實感受到司法為民帶來的顯著變化,維護了農村的和諧穩定。
在上海市法院系統18項評估數據中,金山區法院2008年有13項位列全市法院前六名,其中8項數據位列全市或基層法院第一。一審民事服判息訴率、上訴率、申訴率、向上級法院投訴率4項指標均位列全市法院先進行列,尤其是向上級法院投訴率為零,位列第一。
法官調解室進入了鎮、街道,進入了社區,那么農村呢?金山區法院又建立了一支法律服務志愿者隊伍,該隊伍目前有30多人,由退休法官和在職法官所組成。
這支法律志愿者隊伍均以他們自己居住的農村集鎮的村民為服務對象,在村委會的組織下定期或不定期地為農民進行法律咨詢。被人親熱地稱作“駐村法官”。有時,熟悉他們的村民也會直接打電話到這些法官家中,或直接上門咨詢,從而使“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確保了地區的穩定。
駐村法官深入群眾,走村串戶與農民交談,時時把群眾的事情放在心上,并在村委辦公樓設立便民接待站,接待村民來訪,發放“便民聯系卡”給農戶,真心實意為老百姓排憂解難,融洽了黨群干群關系,成了群眾的貼心人,受到干部群眾的普遍歡迎。
金山區山陽鎮中興村司法接待窗口專職接待員吳仁云退休前是金山區法院法官,他說,作為駐村法官,每個月接待上訪群眾10次左右,多數是因病致貧要求補助,也有一些是農民工勞動報酬問題。如果不及時解決這些問題,小事就會釀成大事。
張先生是外地來滬民工。他在金山區山陽鎮承包了村里的一塊農田,由于某些誤會,他拒絕繳承包款。經過駐村法官吳仁云的多次調解和商談,張先生最終和村委會達成協議,接受和解,并當場繳交承包款。
據了解,近年來金山區法院的案件增長較快,其中涉及三農問題的案件最多。對此,金山區法院希望通過設置駐村法官,能夠有效延伸法院的審判職能,服務新農村建設。
正如金山區法院院長張斌所說,法院把法律服務窗口下移到鎮、村,目的是把涉及職工、外來務工者和農民的矛盾化解在基層、消滅在萌芽狀態,把矛盾激化率控制到最小,為新農村建設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穩定環境。■
編輯:靳偉華jinweihua1014@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