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0日凌晨2點左右,上海盧灣區柳林路、桃源路口一片寂靜,只有星星點點的路燈穿過樹影映在路上。此時,從遠處開來一輛桑塔納轎車悄悄停下,車廂內,韋立志(化名)將6包用塑料袋包裝的氯胺酮遞給了坐在旁邊的萬金浪(化名),并順手拿過萬遞來的10萬元現金點了起來。3公斤白粉、10萬元人民幣,在這月黑風高之夜,似乎一切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可誰知,這一切已經被盧灣公安分局民警通過監控收入眼底。巡邏民警接報后,立即查扣了車輛和嫌犯,從車內繳獲了6包毒品氯胺酮(2992.96克)、兩只鐵盒內裝有的少量零散毒品及人民幣10萬余元,將犯罪嫌疑人韋立志、萬金浪帶回訊問。根據盧灣區重大案件應急響應機制,盧灣區人民檢察院的檢察官在第一時間就介入該起重大涉毒案件,審查案件,引導公安偵查取證。
看守所的鐵窗內,韋立志沉默不語,問到涉案經過,他始終否認自己進行毒品交易,只說與對方見面是為了收取債款;萬金浪則是“癮君子”,他承認自己當時確實以10萬元向韋立志收購了6包氯胺酮,并且目的是為了分裝后再出售,以販養吸。根據現有證據,公安機關將兩人依法刑事拘留。但此后萬金浪卻改變供述,稱向韋立志收購毒品只是用于自己吸食,并無販賣的想法。而當時由于是在車內交易,監控錄像只能看出韋的手臂有向萬移動的動作,看不清楚雙方有交易毒品的動作,加之不可能有旁證,本案似乎進入了云遮霧罩的迷霧之中。
盧灣區人民檢察院公訴科接到該案后,由于沒有足夠提起公訴的證據,感到壓力很大。為了把證據補全,將犯罪分子繩之以法,他們專門成立了攻關小組。
社會常理:
找出被告人口供的荒誕性
通過細致地查閱案卷,攻關小組發現兩名被告人的辯解均有違背一般社會常理的情況,英美法系的刑事訴訟制度中,對社會常理的運用常常作為指控犯罪的有力工具,在大陸法系和我國的法律中,也有正確適當運用社會常理證明事實的規定,關鍵是怎么用好。
巨資購毒,慷誰人之慨
開庭那天,在法庭訊問基本事實時,萬金浪稱自己并非為販賣才向韋立志收購毒品。檢察官馬上問道:你自己吸食,為何一次要買近3公斤的毒品?萬辯稱他不僅自己吸食毒品,還無償提供給朋友吸食,所以購買這么多。檢察官當場向法庭提出,萬金浪并無正式工作和穩定的經濟來源,其花費了近10萬元巨款購買該批毒品,竟是為無償提供給他人吸食,如此“慷慨”超出了他應有的負擔能力,不符合一般社會常理,可見其翻供內容缺乏可信性。相比較而言,萬金浪作為一名沒有充足經濟來源的吸毒人員,其前期承認自己大量購毒的目的是為了以販養吸的供述明顯要合理得多。
無憑無據,難道是仗義疏財
接著,同案犯韋立志被帶到法庭,他的辯解更令人匪夷所思,他信誓旦旦地表示與萬金浪見面是為了收取10萬元的債款。檢察官先使了一招圍魏救趙計:“和你一起被抓的人叫什么名字,你和他有深交嗎?”韋立志因連對方姓名也叫不出,只能承認與萬金浪并無深交,僅以“兄弟”相稱。檢察官話鋒一轉:“既然是借款,是否有借條,利息如何計算?”韋立志滿以為這無關大局,順口答道:“是口頭債務,并無書面借據,也無需支付利息。”檢察官立即收緊袋口:“沒有任何憑據,就輕易出借一筆為數不小的錢款給一個并不熟識的朋友,且不收取任何利息,試問現實社會誰人敢為,提請法庭注意!”
互為“債主”,為何舍近求遠
案發時,公安人員在從韋立志身上搜出毒資的同時,還從萬金浪身上搜出了幾千元現金,這些“小錢”卻露出馬腳,暴露了兩人的真實面目。萬金浪見“惡賴”無門,便以退為進,表示由于兩人在事先的聯系中對毒資數額產生了誤會,自己多帶了這幾千元,而韋立志收取毒資后經清點,將這多出的錢交還了自己。檢察官申請韋立志同堂質證,戲劇性的情況便發生了,韋立志的解釋大相徑庭,稱自己不但曾借過萬金浪10萬元,還曾向萬金浪借過這幾千元,在萬金浪償還了自己10萬元之后,自己又從中點出了自己欠萬金浪的幾千元還給萬金浪。此時的萬金浪在一旁已是啞口無言。當然,這兩人均是心懷鬼胎,檢察官揭示出事實的真相:眾所周知,在雙方互負貨幣債務的情況下,習慣的做法都是沖抵之后直接償還余額,韋立志描述的這種舍近求遠的償還方式完全違背常理。
夜深人靜,到底為何而來
最后,檢察官提出了一個常人均能理解的解釋:本案中兩名被告人選擇在深夜2點鐘碰頭,見面地點既不是兩人的住所,也不是正常的公共場所,而是在萬金浪的交通工具上,如果只是為了正常的償還債務而如此大費周折,實在令人匪夷所思。而如果兩人是為了完成非法交易后迅速逃離,這種見面方式倒是相當合適的。
第一輪庭上較量,兩名被告人輸在昭昭公理之下。
案件細節:
找出被告原供的客觀性
萬金浪在供述中雖然出現翻供,但其在初期的審訊中曾經供認自己是為分裝出售毒品才向韋立志購買如此大量毒品的,孰真孰假,要靠證據說話,為此攻關小組對這一段供述作了深入細致的研究,終于發現隱藏在層層迷霧下的突破口。
他怎么會知道這些細節
翻開萬金浪曾經的供述,檢察官讀出了一個個令人驚訝的事實,他不但曾承認自己確為販賣毒品,更詳細交代了販賣毒品活動的細節,比如購得這批大包裝毒品后準備以什么方式和重量進行分裝,準備賣什么樣的價格,通過哪些渠道進行販賣。檢察官在法庭上指出,在一般情況下,只有從事過販毒的人才有可能如此詳細地描述這些毒品分銷的細節,萬金浪能作出這樣的供述充分證明了其有過販賣毒品的行為,這充分說明萬金浪這段承認販毒故意的供述具有客觀性,因而是真實可信的。
一個掩耳盜鈴的“誤解”
檢察官對萬金浪問道:“為什么你一開始承認具有販毒故意,到了偵查階段后期又翻供?”萬金浪對此早有預料,氣定神閑地“娓娓道來”:這是因為一開始自己對“以販養吸”一詞的概念有誤解,誤以為免費將毒品提供給朋友吸食也屬于“販毒”,就輕易認可具有販毒的故意;后來自己弄清了“販毒”的真義,才否認自己是為了販賣而向韋立志購買毒品。
俗語道:聰明反被聰明誤,萬自以為高明的辯解其實早在檢察官的運籌帷幄之中。檢察官仍將卷宗翻到那頁筆錄,把在第一輪辯論中未讀完的內容讀下去,讀到了萬金浪的“傷口”上。萬金浪從一開始就承認自己與韋立志進行了毒品交易,自己支付金錢購買毒品,韋立志是收取金錢販賣毒品。也就是說,萬金浪從一開始就明確知曉販賣毒品行為是一種收取價金之后向他人提供毒品的有償行為,不同于贈與之類的無償行為;而他在翻供中一再強調,自己向朋友提供毒品是無償的。可見其能夠清晰區別自己行為的有償和無償,在這種前提下,他不可能混淆有償販賣毒品和無償提供毒品兩種概念。
此外,檢察官提出一個常識,萬金浪具有高中程度的文化,已在社會上混跡多年,本身又系長期吸毒人員,綜合考慮其文化智力水平、社會生活經驗,其對吸毒販毒活動應該是比較了解的,這也可以證明其所謂混淆 “以販養吸”的說法是不可信的,他承認“以販養吸”的供述真實反映了主觀犯罪故意。
這一輪庭上較量,兩名被告人是輸在自作聰明上。
實物證據:
組成牢固鎖鏈揭開犯罪真相
英美刑法有句諺語:物證乃證據之王。我國的法律一貫堅持重實物證據輕口供的原則,要將犯罪分子繩之以法,最后還得靠物證的支持。因此在接下來的較量中,為了徹底揭穿兩名被告人的狡辯、翻供,攻關小組和承辦人員在開庭前對整個案件的相關證據進行了分析,充分運用了物證、書證、視聽資料等各種證據,并結合兩人的口供中相吻合的內容組成證據鎖鏈。生理證據、影像證據、實物證據一一粉墨登場,成為鎖定本案的終極武器。
一枚指紋、一段錄像
在庭審前的辦案審訊過程中,韋立志曾辯稱自己與萬金浪見面只是為了收取債款,還自作聰明地一口咬定在與萬金浪接頭過程中從未見到任何疑似毒品的晶狀物,而涉案毒品的包裝袋上卻檢出了一枚韋立志的指紋,徹底否定了韋立志的辯解。
隨后,韋立志意識到難逃法網,又在庭審中改變供述,辯稱自己進入萬金浪的車子之前,看到副駕駛座上有幾包白色晶體,誤以為是白糖,自己將這些“白糖”遞給萬金浪后才坐進了副駕駛座位,所以毒品包裝袋上會有自己的指紋。
話音未落,只見檢察官點開筆記本電腦上的視頻播放,在法庭的大屏幕上當場出現了一段記錄韋、萬二人交易全過程的監控錄像,其中顯示韋立志是坐上副駕駛座位之后,才有手臂移動的動作。而這個極其細微的動作,早已被檢察官畫上一個紅圈并作慢速播放,真相出現了,韋立志關于遞交“白糖”后坐上座位的辯解圖謀宣告破產。
一盒毒品,一個破綻
對于萬金浪的辯解,檢察官也早已準備好了回應的“禮物”。正如前面所介紹,本案繳獲的贓物毒品中除了兩名被告人交易的6包氯胺酮之外,還有裝在鐵盒內的少量零散毒品。萬金浪供稱這些毒品是他平時吸食所用,但公安偵查員通過細致調查發現,這些毒品的包裝非常嚴密,而且重量均勻,與常見用于零售的毒品包裝方式極為相似,而且每小包毒品的重量,與萬金浪初期承認有販毒故意時描述的毒品分裝方式完全吻合。
在庭審中對證據進行分析時,檢察官義正詞嚴地指出,這些零散毒品并不單純是萬金浪自己吸食的,綜合其他證據,說明是萬金浪還未銷售出去的毒品,這些物證與萬金浪曾經承認自己有分散包裝、出售毒品的情況,具有販賣毒品目的的供述內容相吻合,佐證了他以販養吸的犯罪故意,一個鎖定兩人販賣大量毒品的證據鎖鏈終于被完全合攏。
這一回合的庭上較量,兩人是輸在了鐵證前,更是輸在正義之下。
最終,盧灣區人民法院以販賣毒品罪判處兩名被告人有期徒刑15年。■
編輯:盛漢卿shenghanqi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