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一些嬰幼兒的犯罪傾向扼殺在搖籃之中,比多配備一些警察更有利于社會的安定。
——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學預防犯罪學教授迪特里希
生活在美國俄亥俄州的范蒂絲是一名孕婦,她每天都處于焦躁狀態之中,擔心腹中的嬰兒,不是擔心他是否能健康發育,就是擔心他出生之后是否健康成長。范蒂絲每晚都要對自己當刑警的丈夫說:“你的職業真是讓我煩惱。看你每天面對那么多犯罪嫌疑人,我也真替我們的孩子擔憂。他要是生出來后是個壞孩子怎么辦?”
是的。研究表明,有暴力傾向的兒童年齡正呈現低齡化特征,一些孩子在兩三歲時就表現出了突出的暴力傾向。據相關部門抽查,目前我國三成以上的城市兒童有暴力傾向。許多家長和鄰居都為這樣的“壞孩子”而苦惱。
據兒童教育專家分析,兒童暴力一般表現為兩類,輕者為語言暴力,即在言語中表現出暴力傾向,比如日常生活中一些孩子玩著玩著,突然猛叫一聲,嚇得周圍人一哆嗦,而他自己卻若無其事,此類言行也是兒童語言暴力的典型表現。另一類較為嚴重的則表現在兒童的行動上,輕則動手動腳,重則用暴力器械傷人。這種行為的危害性更大,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孩子將來違法犯罪的可能性極大。
為什么出現“壞孩子”?他們的暴力傾向來源于何處?有些原因是我們大家都比較知曉的,比如一些孩子攜帶有暴力基因,家庭暴力可能讓孩子具有暴力傾向,孩子得不到父母的溫情也可能會逐漸具有暴力傾向,一些孩子受到家庭和周圍壞的社會習氣的污染而具有暴力傾向,一些孩子長期觀看暴力影視或玩暴力游戲也會產生暴力傾向。在前不久,我們還介紹過,不合理的飲食也可能導致孩子具有暴力傾向。因此,年輕父母應該從這些因素中避免孩子今后的暴力犯罪傾向。
近年來,科學家對嬰幼兒的暴力傾向做了大量研究,發現了一些鮮為人知的原因和預防方法。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學的預防犯罪學教授金·迪特里希表示:“把嬰幼兒的犯罪傾向扼殺在搖籃之中,比多配備一些警察更有利于社會的安定。”
給孩子取一個好名字
在世界各地,人們都非常重視孩子的取名問題。然而,由于種種奇特的原因,一些父母會給自己取一些低俗甚至邪惡的名字。比如,我國一些地區的農村為了孩子好養,就取一些下賤的名字,例如:狗蛋、傻蛋、鬼娃等。而美國研究人員的研究表明,名字不受歡迎的青少年更容易犯罪。因此,年輕父母給自己的孩子取一個受歡迎的名字十分重要。研究人員甚至還建議,對那些初次犯罪的青少年,可以讓他們通過改名的方式來改變自己的形象,減少以后再次犯罪的概率。
美國賓州西盆斯貝格大學的預防犯罪學教授大衛·卡利斯特分析了美國政府機構公開的一些統計數據,比較了公民中少年違法者和其他少年的名字。研究結果表明,撇開種族因素,名字不受歡迎的青少年更可能實施犯罪行為。研究人員為每一個名字都計算出其受歡迎指數。比如,麥克(Michael)的受歡迎指數為100,是研究范圍內使用最頻繁的名字。大衛(David)的受歡迎指數為50,只有麥克的一半。像艾力克(Alec),厄尼斯特(Ernest),伊萬(Ivan),卡里姆(Kareem)和馬爾科姆(Malcolm)這樣的名字,他們的受歡迎指數大概只有1。
在美國,不論白人還是黑人,不受歡迎的名字與青少年的違法現象都有關聯。雖然不會直接導致青少年違法,但不受歡迎的名字卻與增加其犯罪傾向的因素有莫大關系。另外,名字不受歡迎的青少年更容易犯罪的一個原因是,他們被周圍的人區別對待,這令他們更難與其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他們因此產生了對社會和他人的仇視。還有一個原因則是他們意識上或潛意識地討厭自己的名字,這種厭惡感會讓他們認為自己是被社會拋棄的人,是天生的壞人,這樣會增加他們的犯罪概率。
不要讓孩子過早入托
由于現在的父母工作都很繁忙,他們往往希望更早地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托兒所。而澳大利亞育兒專家史蒂夫·畢德甫的研究表明,把3歲以下的幼兒放進托兒所可能不利于他們的發育成長,因為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在這樣的環境下培養出來的幼兒往往更具有攻擊性,并常常表現出反社會行為。英國幼兒教育專家佩內洛普·里奇等人在跟蹤研究了1200名兒童后也發現,那些在托兒所度過幼兒大部分時光的兒童以后常常更具攻擊性。
畢德甫說:“最好的托兒所會盡力滿足生活在群體中的每個幼兒的需要,但往往力不從心;而最差的托兒所則玩忽職守、令人恐懼,里面的幼兒孤獨而不知所措,看了讓人寒心。”畢德甫相信,對2歲以下的幼兒來說,沒有什么能夠取代一對一的照看,而父母是他們最理想的照看者。他稱,嬰兒的大腦需要愛的刺激,只有這樣它們才能獲得良好的發育。畢德甫說,保姆可以作為一種折中解決方案,但找到一位合適的人需要很大的運氣。相比之下,由家庭成員或親友照看幼兒是“更加安全的選擇”。
不要讓鉛污染危害胎兒
金·迪特里希教授近期發表一項研究成果稱,一個人在胎兒期或兒童期受到鉛污染,會導致大腦遭受永久性損傷,可能會引發成年后的犯罪行為。由于胎兒會與孕婦有血液交換,胎兒體內的鉛完全來自于孕婦。迪特里希表示,鉛污染與犯罪行為密切相關,甚至是美國許多城市市中心犯罪事件的罪魁禍首,因為市中心的老房子大多使用含鉛涂料粉刷。
1979年至1984年間,迪特里希和他的同事招募250名住在辛辛那提市受鉛污染寓所內的孕婦參與調查。他們對孕婦及其新生兒的血液鉛濃度進行測試,并對新生兒的成長進行長達20多年的跟蹤調查。在研究中,他們把這些孩子的血鉛濃度與其成年后的犯罪記錄關聯后發現,從胎兒期到童年期血鉛濃度越高的人違法次數越多。迪特里希課題組的調查對象中,55%的人至少有一次違法記錄,28%的人身陷與毒品有關的犯罪,27%的人曾有過嚴重交通違規。
研究表明,兒童時期血鉛濃度較高的人長大后部分大腦細胞缺失,于是更具有犯罪傾向,尤其是暴力犯罪。辛辛那提兒童醫療中心的塞西爾博士和迪特里希一起對調查對象的腦部進行掃描后發現,這些人大腦灰質缺失1%甚至更多。這一區域是人腦部負責情緒和判斷的區域。而且,男性比女性更易受到大腦灰質缺失的影響。而且,這種結構性改變將永久存在,而且難以治療,因此好的方法就是讓孕婦和嬰幼兒遠離被鉛污染的環境。
迪特里希說,截至目前,含鉛涂料是最大的鉛污染源。在某些汽油中也含有鉛,使用了這種汽油的汽車尾氣中也就含有大量的鉛。此外,住宅附近的某些工廠、家里的一些電器也是鉛污染的重要來源。在那些被調查對象中,他們的母親很可能從小就遭受鉛污染,體內鉛含量較高。于是,當她們懷孕時,腹中胎兒也會受到鉛污染。迪特里希認為,受環境制約,低收入家庭和住在市中心的兒童更易受到鉛污染。市中心的老房子使用含鉛涂料的幾率大,鉛對這些地區的犯罪率影響更大。他說:“一些數據顯示,在過去幾十年中,鉛的影響同犯罪率成正比。盡管有關方面在減少鉛污染方面已經取得很大進步,但是研究成果表明,人們應該做出更大努力減少兒童遭受鉛污染,這或許是預防暴力犯罪的一種方法。”
孕婦最好不要吸煙
不少孕婦在懷孕期間會變得十分焦躁,有些孕婦通過吸煙來緩解自己的情緒。而德國國家癌癥研究中心最近公布的一系列研究結果表明,有吸煙嗜好的孕婦所生的孩子更難管教,成年后更具暴力傾向。
由美國紐約山西奈醫學院進行的調查也發現,與不吸煙母親所生的小孩相比,那些吸煙母親的后代具有“不良行為特質”的可能性將高出5倍。這些不良行為包括:過激行為、冒險和好斗。除了尼古丁對下一代的影響外,其他可能導致不良行為的因素也在研究者的考慮之列,諸如母子沖突和家長專制。這一調查結果與芬蘭學者的結論相吻合。芬蘭學者波克·拉桑倫博士對若干男孩跟蹤調查了28年之后發現,在懷孕期間,母親如果吸煙,孩子暴力行為的發生率比不吸煙母親所生的孩子高出兩倍之多。
即使孕婦自己沒有吸煙的嗜好,她被動吸煙也可能危害孩子,因此家有孕婦的男人不要吸煙,孕婦也不要到有吸煙者的場所去活動或工作。美國華盛頓大學的麗莎·考普等人對171名7~15歲的問題兒童進行了試驗。兒童被分為兩組,第一組兒童在出生前,他們的母親不吸煙,也沒有被動吸煙;第二組兒童的母親在分娩前幾個月,就在工作中或家里被動吸煙。研究人員發現,如果孕婦被動吸煙,孩子出生后很可能會患上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癥,出現很多行為問題。心理學家把這些病態行為稱作外化性精神病,相關癥狀為好斗、偏激、學習成績差、極具叛逆性、吸毒、喜歡偷盜等。
研究表明,真正影響孩子健康的,是香煙中的一種化學成分——尼古丁。這是煙葉中的一種生物堿,動物實驗證明,在母親分娩前的幾個月,吸入尼古丁會干擾胎兒大腦的發育,大腦中的多巴胺系統會變得過于興奮。多巴胺是大腦內的一種重要的化學物質,與人們的行為和認知能力有關。
盡量不要對嬰幼兒體罰
多國科學家的研究表明,如果嬰幼兒享受到來自家庭的溫情程度愈高,暴力行為則會越少。也就是說,假使嬰兒被剝奪了如擁抱、親吻、搖晃等溫情的刺激,就有可能改變孩子腦部細胞的發育與功能,產生暴力行為的傾向。因此,父母應該從小就提供孩子大量的親吻、搖晃、擁抱等溫情的刺激,使孩子從小便養成擇善而從的脾性。
加拿大研究人員的一份調查顯示,被父母或老師體罰的嬰幼兒成年后吸毒和酗酒的可能性是正常孩子的兩倍,而且患上焦慮癥、反社會行為傾向和抑郁的幾率大大增加。對有暴力傾向和走向違法犯罪的成年人的研究表明,這些人100%在兒童時代受到過不同程度的體罰。加拿大就體罰對孩子將來身心健康產生的影響做了全球最大規模的調查,被調查人的年齡介于15歲至64歲之間。在偶爾被打的受訪者當中,有21%患上焦慮癥、70%患上抑郁癥、13%酗酒、17%嗜毒。調查醫生麥克倫說,有些人還會引起身心失調。有關教育專家還說,老師對學生的體罰特別容易引起學生的厭學心理。
禁止孩子虐待動物
不少孩子都喜歡和寵物玩,有的小朋友要是喜歡起寵物,經常緊緊摟住它不放,搞得小動物喘不過氣,雖然看著淘氣,倒也可愛。不過有的家長卻發現,一些嬰幼兒對待寵物十分殘暴,他們肆意地扭打騎行動物,甚至有幼兒用銳器刺傷寵物的眼睛。美國預防虐待兒童與動物科研項目負責人阿爾考說,那些對虐待動物著迷的兒童實際上已經走上了一條危險的道路,這些孩子的暴力傾向會從幼年期延續到成人期。
該項目研究人員對美國100名殺人犯進行采訪后發現,這些殺人犯大多數在幼年期都曾以不同的方式虐待過動物。阿爾考建議對于具有瘧待動物不良習氣的兒童特別男孩父母應通過嚴加管理或者心理治療等方式將其潛在的危險“扼殺搖籃中”。當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對動物有殘忍的傾向時,必須立即制止他們的行為,并告訴孩子虐待動物是不正常的行為,動物也是有感情的。
此外,美國一些獸醫診所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如果發現送來治療寵物有受虐待的跡象,表明這些家庭中很可能存在其他暴力行為。
善于理解嬰兒的需求
睡著的嬰兒就像天使,但是一旦放聲大哭就讓人束手無策。想必許多年輕爸爸和媽媽們都有過這樣的感受。孩子一哭,父母就開始驚慌失措,不知道孩子想要什么,應該做些什么。日本長崎大學醫學系神經生理學科教授筱原一之認為,語言能力尚未成熟的嬰兒,其情感如果不能被理解,就難以培養他們與人溝通的能力,也可能使得他們長大之后具有暴力傾向。
筱原一之表示,年輕父母平時要對自己的嬰兒多加觀察,以便更好地理解他們的需求。哭聲的頻率低表示想對大人撒嬌,頻率高則是肚子餓;高興的時候鼻子的溫度上升……諸如此類,人們可以通過嬰兒臉部表情、溫度和聲音頻率變化來理解他們的需求。
為了幫助那些沒有經驗的年輕父母,筱原一之正在開發一種嬰兒表情翻譯機,通過分析嬰兒的面部表情和哭聲來理解他們的需求。研究小組計劃通過對大約50對母子進行調查,研究嬰兒的各種表情所表達的情感,并將這些研究成果用到翻譯機中。■
編輯:孫薇薇jcfysw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