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思想,這是對現代人類社會從工業文明進入到生態文明更高階段的歷史步伐的準確反映,也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向全社會各行業吹響了建設種嶄新文明的號角。為響應這—號召,我國企業文化建設必須進行生態化的轉向,即要使生態化成為企業文化建設的新主題、新內容,而明確企業應承擔的生態責任則是其中的一項核心內容。
一、企業生態責任是時代精神在企業本質上的體現
作為一種社會經濟組織,企業應當對社會承擔一定的責任和義務,這就是企業社會責任(CSR)。它是法律責任和道德責任的統一體,包括企業必須履行的基本經濟責任,如確保為社會提供質量合格、技術先進的產品和服務,合理盈利、依法納稅、創造就業等,還包括企業在環境、資源、安全、健康、衛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相關責任,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積極參與和支持慈善公益事業,回報社會。作為一種價值觀念,企業社會責任是對企業社會性本質的全面展示,反映著企業與利益相關各方乃至周邊環境的價值關系,要求企業應對消費者、員工、股東、投資商、供應商、其它經營者、社會團體以及環境等直接或間接的一切相關因素負責,謀求企業以及諸方價值的最大化。它體現著企業的社會使命所在,因而它已成為現代企業管理不可或缺的核心理念,構成衡量企業優劣的基本價值尺度。
在生態危機的現時代,企業生態責任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突顯出來。企業生態責任是指企業所應承擔的保護環境、節約或有效利用資源的義務,主要包括對環境、資源的正確認識和態度,對產品和服務的生態責任,對市場的生態責任,以及對公眾乃至國家、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責任等。
從歷史上看,對企業生態責任的認識和關注是伴隨20世紀以來世界性環保運動的高漲而在企業界興起的,而文明社會反思當代生態危機發生的一個基本原因,就在于近代工業文明以來工業企業不負責任地向環境排放了大量“三廢”垃圾,并對地球資源進行了掠奪式的開采和濫用。可以說,在決策和生產經營上缺乏生態責任,是以往工業企業在企業社會責任上的一個普遍缺陷,也是導致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現象日益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明確企業生態責任是企業本質在現時代的突出體現,使企業自覺承擔起保護生態的義務,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對資源的浪費,走一條與社會、環境、資源諸方面協調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生態文明時代對企業的客觀要求,也是企業界整體為歷史上欠下的生態債務“買單”、主動適應時代發展的必然抉擇。
二、認識生態責任與企業盈利的內在—致性
在環保運動已成世界性潮流的今天,仍有一些企業囿于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傳統觀念,在思想上轉不過彎來。在他們看來,履行生態責任與企業盈利始終是一種彼此沖突、不可解決的悖論,而且會削弱企業競爭力,因而不肯按環保標準進行投資和創新,個別企業甚至想方設法逃避生態責任,從而妨礙了工業污染的有效治理。這種將企業生態責任與經濟效益對立起來的觀點是不合理的,它沒有看到環保對企業乃至全社會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利益,若企業固守這一狹隘觀念,絕難適應現時代社會各方的挑戰和壓力。事實上,在全球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已成為嚴重制約經濟發展瓶頸的今天,各國政府都制定了標準愈來愈嚴格的環保法律、法規或政策,廣大消費者的環保意識日益增強,綠色消費在世界市場已發展為新趨勢,綠色營銷成了競爭戰略,綠色產品成為競爭者爭奪市場的新法寶,環保標準業已成為一些發達國家限制他國企業進入該國市場的綠色貿易壁壘,建設生態經濟也成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時代抉擇。在這種形勢下,企業若還妄想像過去那樣忽視和逃避生態責任,只能是死路一條。企業唯有痛下決心轉變觀念,主動承擔生態責任,把生態責任與企業盈利有機結合起來,進而轉變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要素,適應乃至引領綠色市場,才能活出全新的生命,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樣以犧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來牟利了。
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看,企業承擔生態責任其實是一種功在社會、利在子孫,也有利于企業長遠發展的綠色投資,它不僅有助于企業高效利用資源,降低成本,并幫助客戶節約成本,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共贏:而且有助于企業在市場中樹立起良好的生態形象和聲譽,贏得廣大消費者、機構團體以及利益相關者等社會多方面的信任和支持,從而大大增強企業的軟實力。承擔生態責任實際上構成生態文明時代企業實現盈利的最佳方式,從根本上說,它不僅不會削弱企業的競爭力,反而會大大增強之。
三、生態文化建設是一個需要層層“綠化”的系統工程
企業要真正承擔起生態責任,就要在價值觀、方針戰略、經營決策、商業模式、制度規范等方面全方位地貫徹生態意識,這就需要建設企業生態文化。企業文化一般分為精神層、制度層、物質層三個層面,企業生態文化也要依三個層面逐次“綠化”。
首先要“觀念綠”,即要在精神層面把生態意識、綠色價值明確列入企業價值觀的核心層面,在全體員工中樹立起生態意識以及循環經濟等理念,提高全體員工特別是企業管理者對企業生態本質以及生態責任之于企業生存和發展重要性的認識,把環保和資源的合理利用提升到企業的戰略高度來認識,實施綠色品牌戰略,圍繞市場需求在研發、生產、營銷、市場諸方面制定各種綠色策略,對企業各種決策的生態效應預先進行風險評估,嚴把決策環保關,把生態責任與盈利目標有機結合起來,并落實到企業的一切活動中。
其次要“制度綠”,即要建立健全有關環保節約的規章制度和行為規范,制定從產品的研發、生產、管理到銷售、服務各環節的環保標準,建立工作崗位環境責任制,建立健全對企業行為的生態化監督和獎懲機制,在組織機構上設置專門的環保職位。同時要廣泛開展明確生態責任的思想教育活動,在全企業營造出一種“處處有環保,人人講節約”、“愛護生態,舍我其誰”、“節約光榮,揮霍可恥”的綠色文化氛圍,聯系實際在全體員工中培育起節能節源、省時省錢的節約作風,實施清潔生產,創建綠色工廠,開展綠色辦公,提倡簡約生活,引領綠色消費,提供回收服務,積極鼓勵員工為節能減排建言獻策的創新熱情和主動精神,組織員工參與植樹造林等環保公益活動。
第三要“物質綠”,即要在生產設備、辦公設施、工作環境等物質文化方面進行生態化處理,如在產品使用的材料和包裝上使用可再生材料等,并要重視在產品包裝等硬件上塑造企業綠色形象。
從其他的價值標準來分析,企業生態文化建設還可分為不同的綠色層面。如國外有專家就將企業環保戰略分成四種綠色層面,包括:淺綠,即合法綠色,要求企業以環保的法律法規為底線:市場綠色,要求圍繞市場需要為客戶提供環保性產品:利益相關者綠色,即將市場綠色邏輯應用到股東、供應商、社區等利益相關者身上;深綠,要求企業完全遵循生態倫理,即以關愛全人類在環境和資源上的根本利益要求來建立和維系企業價值。
總之,我國企業應當將“綠色文明”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面新旗幟高高舉起,使綠色成為企業軟硬件建設的主色調,從“淺綠”走向“深綠”,向著成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的目標大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