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鰭鱯俗稱江鼠、石胡子、牛尾巴、罐巴子,是分布在我國長江、珠江水系干流及其支流的優質野生經濟魚類。
大鰭鱯體長,背鰭前平扁,尾部側扁。頭寬且平扁,口寬闊,亞下位,呈弧形。上頜略長于下頜,上、下頜均具絨毛狀齒帶。前后鼻孔分離,后鼻孔有鼻須。須4對,稍扁而長;鼻須末端達于眼;上頜須最長,末端超過胸鰭末端;頤須較短,外側頤須長于內側頤須,外側1對末端可達或超過胸鰭基起點,內側1對約與鼻須等長。眼小,眼間隔寬且平。鰓孔寬闊,鰓膜不與峽部相連。肩骨顯著突出于胸鰭之上。在生長過程中,體后半部增長較快。背鰭起點約在體前1/3處,硬刺短而光滑,末端柔軟。胸鰭具粗壯硬刺,后緣鋸齒發達,前緣則鋸齒細小。腹鰭距臀鰭遠。脂鰭特別長而低,后緣不游離,略斜或截形,與尾鰭相連。尾鰭分叉,上葉略長。體裸露無鱗,側線平直。體呈灰黑色,背部色深,腹部色淺,體或有散在的細小斑點。背鰭、臀鰭、尾鰭灰白色,其邊緣灰黑色。
大鰭鱯為底棲性魚類,白天多棲息于水流較急、底質多石礫的江河干、支流中,喜集群。夜間覓食,食性為肉食偏雜食,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底棲動物為食,如螺、蚌、水生昆蟲及其幼蟲、小蝦、小魚等,偶爾也食高等植物碎屑及藻類。6~7月在流水灘產卵,卵黏附在巖石上進行發育。
大鰭鱯一般個體重0.5公斤左右,最大個體可達5公斤。其肉質細嫩,味極鮮美,為常見的食用野生魚類。由于長期的過度捕撈,加上工廠排污造成魚類生活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使其野生資源大幅下降,促使市場銷售價格逐年上升,近年達80~140元/公斤。為了保護資源和滿足市場需求,必須大力開展對野生大鰭鱯的人工養殖開發。(貴州省水產研究所 彭強 張宗慧 郵編:55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