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種公雞的飼養管理。優良的種公雞是提高人工受精率的基礎。培養優良的種公雞要盡量給其提供適宜的環境條件,飼喂營養全價配合飼料。在育雛期除了加強管理并進行科學的剪冠、斷喙外,更應注意保證其骨骼的充分發育。在育雛期結束時,應從中選留發育良好、體型大、毛色符合本品種特征要求的種雞。但是,在育成期和整個配種期,由于籠養原因,種雞活動范圍小,很容易造成脂肪沉積。所以,必須根據雞的增重情況,嚴格限制飼喂。有條件的雞場,在配種期配備專人飼養管理,定期添加抗生素及礦物質,并做好種公雞精液的定期監測。
2.選留優秀的種公雞。因公雞性成熟較母雞晚2~3周,要使公母雞性成熟一致,開產前應選擇體重超出母雞體重30%的公雞。另外,一般在22周對種公雞進行訓練,優先使用第一次訓練有條件反射(稍加按摩尾羽便高高翹起)的公雞。這種公雞一般泄殖腔大而松弛,第二性征明顯。對沒有條件反射的公雞,根據生產需要推遲幾天進行訓練,讓其建立條件反射。經過4~5天的訓練,大多數發育正常的公雞都可以滿足采精的需要。對于長期采不出精液或精液量少、精子密度低、精子活力差、糞便常常污染精液的公雞予以淘汰。
3.選用適當的藥物、疫苗。當雞群進入產蛋期后,自身生理的負擔加重,很容易受環境方面的影響而誘發疾病,這就避免不了使用預防和治療疾病的藥物。如果藥物選擇不當,也會造成精子密度下降或死精等。比如,長期使用碘胺類藥物或某些驅蟲藥物。因此,在選用藥物時應避免以上情況發生。同時,為了避免某些疫苗對精液質量的影響,在使用時,應選擇毒力相對較弱,應激反應較小的疫苗種類。
4.輸精器械的準備。如果輸精器械的清洗消毒方法不當或存放過程中接觸到消毒劑,如來蘇水、新潔爾滅、酒精等,均可使精子被膜及內部結構遭到破壞而殺死精子。因此在準備輸精器械時應做到:首先將玻璃滴管、試管、集精杯等器械放在50~70℃的清水中連續清洗不少于三遍,直到這些器具內清潔無雜物為止,然后放在干燥箱中烘干,再進行熏蒸消毒(甲醛與高錳酸鉀用量分別為每立方米28毫升、14克)后備用。
5.采精時的溫度控制。一般情況下,精子置于37~38℃的溫度下保存半小時左右,精子才能保持較高的活力。溫度越高體外精子的保存時間越短,溫度過低對精子的刺激也會很大。因此,采精前需要將試管、集精杯和稀釋液預熱。在冬季還可以準備小型的保溫桶,用38℃左右的水浴預熱受精器械和暫時保存采集的精液,采精時用干棉花包好集精杯以保溫。夏季氣溫高于30℃時,用棉花包住集精杯來隔熱降溫。另外,用棉花包住集精杯還可以避免光線對精子的影響,特別是陽光中的紫外線對精子有殺傷作用。
6.配備固定、熟練的采精人員。采精時動作不熟練或用力過猛、過于粗暴,會損傷公雞的生殖器,導致出血甚至感染而引起血精、膿精,還容易使糞便污染精液。采精人員的更換,會使公雞躁動不安,采精時容易使雞糞、雞毛屑、灰塵等掉入集精杯而污染精液,影響精液的質量。因此,精液最好由專人采集,要求采精人員責任心強,技術熟練。
7.正確使用稀釋液。公雞精液為弱堿性,精液在保存過程中的代謝產物會導致精液pH值降低,影響精子活力。稀釋液不僅給精子提供能量,而且給精子細胞的滲透壓和離子平衡提供緩沖劑,從而防止pH值的變化,延長精子的壽命。
在生產實踐中,為了增加精液量,充分利用原精中的有效精子,同時出于保存的需要,有時要將原精進行稀釋。稀釋時要根據稀釋的目的正確選擇稀釋配方,特別要考慮滲透壓、pH值等指標應與原精相適應。稀釋時,稀釋液應與原精液等溫。如果操作不規范,會造成對原精液中精子的直接傷害。
8.保證適宜的舍內溫度。春秋季節,溫度適宜,氣溫一般在20~25℃,對種公雞生長繁殖極為有利,這時精液量和精子密度較大,精子活力高,種公雞的精液質量比較理想。夏季受高溫影響,雞采食量相對減少,營養攝取不足,造成精液量減少,精子密度降低、活力下降。冬季環境溫度低于5℃時,種公雞的性活動會大大減少,從而影響受精率。因此,在實際生產中,應切實做好夏季防暑降溫和冬季御寒保暖工作,盡量給雞群提供舒適的溫度環境,以便保證種公雞的精液質量。
9.日常管理的配合。由于常用的消毒藥物,尤其是揮發性較強的藥物,會對精子造成明顯傷害。因此,日常消毒工作,不應在輸精前后1小時內進行。為了盡量減少應激所帶來的不利影響,應嚴格按照操作規程操作,避免在雞舍內大聲喧嘩,光照時間不能忽長忽短,做好滅鼠工作等。(河北石家莊飛龍家禽育種有限公司 韓文格 郵編:05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