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作文內部規律看,作文是與表達興趣相輔相成的統一體。李吉林老師曾經指出,“作文的指導應著力于給學生深刻的感受,以獲取豐富的題材,而不在于作法的指導”。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筆者以情趣的激發為突破口,通過系統的步驟,讓學生經歷一個想寫、樂寫、會寫的情感體驗過程,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聽述結合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教師要特別注重讓他們情趣盎然地步入習作之門。在習作起步階段,針對學生識字量少的現狀,筆者積極創造機會讓學生多聽故事。這些故事有的是老師在口語課上講的,有的是家長茶余飯后講的,還有的是伙伴之間互相講的。要求學生在聽別人講述之后能夠模仿性地復述下來,或創造性地講述下來。通過聽述結合,訓練學生的口頭語言從模仿性向創造性發展。
寫作課開始之前,筆者會舉起一本封面設計很鮮艷、畫面也很卡通的故事書,告訴學生:老師要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想不想聽?在學生一陣歡呼雀躍之后,娓娓開講。然后請幾位同學講給大家聽,再分組讓每一位同學講給自己的伙伴聽。可以模仿性復述,也可以運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創造性講述,只要能講出大致內容就給予充分肯定。輕松愉快的一堂說話課,學生沒有一點畏懼、畏難的心態,為以后的寫話作了很好的鋪墊,這樣寫作也就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二、讀講結合
閱讀是寫話的基礎,一些情節生動的小故事會對小學生產生極大的吸引力。隨著年齡增長,低年級學生逐漸有了一定的識字量,這時就要鼓勵他們閱讀一些注音版的小故事。但是低年級學生一般還不太會選擇適合自己的讀物,這時教師就要將班內可以利用的圖書充分介紹給他們閱讀,同時發動學生把各自家中的一些故事書帶到學校,全班共享故事帶給大家的愉悅。學生有了一定的閱讀積累,就可以在教師的引領下將讀過的故事創造性地講給周圍的人聽。不管在學校還是在家中,學生講過之后都會得到相應的評價,包括教師的,同學的,還有家長的。這樣有讀有講有評,利于學生始終保持興奮、愉悅的心理狀態,在有趣的故事中發展思維。
聽述結合是由別人的口頭語言轉化為自己的口頭語言,讀講結合是從書面語言向口頭語言的轉化,需要學生將書面語言理解之后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并再次運用為口頭語言,這是一種語言的再創造。經常進行這樣的訓練,可
以使學生的口頭語言更生動,更形象。
三、說寫結合
故事對小學生的吸引力往往會超出我們的想象,學生在迷上了聽故事、讀故事、講故事之后,教師可以因勢利導,進行寫故事的訓練,促進學生實現由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的轉化。對于寫故事,要根據年級不同和故事內容的差異進行縮寫、擴寫、續寫、創編等多種訓練,以培養學生概括、想象、自由表達等方面的能力。
如在組織學生讀講過故事《小公雞和小鴨子》之后,可以引導學生續編、續寫:“小公雞被小鴨子救上來以后,還會有什么樣的故事發生呢?”在讀過《丑小鴨》之后,安排這樣一個創編練習:“假如丑小鴨來到了我們中間,想象一下,它和大家一起會有怎樣的故事發生?”然后在充分讀講的基礎上鼓勵孩子動筆寫故事。這樣他們下起筆來,表達就會通暢一些,語言也會鮮活一些,學生結合對故事內容的理解、感受,再加上豐富的想象,就會續寫、創編出精彩的故事來。
四、看寫結合
想象力是創造力的源泉。借助圖畫或動畫進行說話、寫話訓練符合小學生無意想象和再造想象占優勢的特點,有助于培養其想象的有意性和目的性,可使訓練過程由淺入深。小學課本和課外讀物都配有彩色插圖,這些插圖和連環畫、動畫片等都是指導學生說話、寫話的好材料。在進行看圖說話、寫話訓練時,首先要指導學生觀察的方法:一看整體——初步感知,二看部分——分清主次,三看順序——理清思路,四看全圖——展開想象。然后,教師再鼓勵他們展開合理的想象和聯想,學生就容易把畫面中的內容有重點、有條理地寫下來。
動畫片是孩子的最愛,師生可以共同觀看、交流。那些生動有趣的動畫情境是師生互動交流的素材,學生既從片子中獲取了知識,明確了是非,又調動了多種視聽感官,提高了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激發了強烈的表達欲望。
總之,要努力為孩子營造一方說話和寫話的自由空間,力求把創作的范圍擴得廣一點兒,把作文的神秘沖得淡一點兒。
(作者單位:山東省萊西市水集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魯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