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隨園,那一片新綠

2009-04-29 00:00:00馮亦同
青春 2009年5期

隨園,金陵古跡,遺址在今城西隨家倉一帶、清涼山東麓的大片地區。園始建于明末復社名士吳應箕,清代歸江寧織造曹家,傳為《紅樓夢》中大觀園之原型。曹頫被抄家后,園沒收入官,復歸繼任織造隋赫德,取名“隋園”。不久,隋也獲罪抄沒,該園再次入官。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曾任江寧府尹的杭州人袁枚辭官卜居,購廢園依山重建,就勢取景,改稱“隨園”。袁為一代文壇盟主,晚年自號隨園老人,有《隨園記》、《隨園詩話》等名作傳世,隨園之名得以遠揚。

校史逾百年、桃李滿天下的南京師范大學即在此地。校園內坡崗起伏,林木幽深,樓臺綽影,實為金陵文脈之所系。故南師人常用“隨園”來指代母校,此二字遂成為這座“園丁搖籃”的近代高等學府一個富有美感和韻味的“愛稱”?!}記

從“志愿”說起

我當過近二十年老師,細想起來,這“職業生涯”的選擇是從一張報考“志愿書”開始的。1959年那會的高考,考生填報志愿與今日不同,并非考試成績公布后的“量體裁衣”和“有的放矢”,而是在報名時“盡情揮灑”,無須做過多的權衡與算計。畢業于“江蘇名?!睋P州中學的我,一個滿腦瓜幻想又不知天高地厚的渾小子,在可以填報“十個志愿”的表格上,幾乎囊括了當時我知道的所有名牌大學:從“五四”新文化搖籃的北大,到黃浦江邊的復旦;從珞珈山下的武大,到省會所在地的南大……一心想當作家,自然將中文系作為所學專業的“首選”,而出身教師之家的背景也讓我對“讀師范”抱有興趣,因此“南師中文系”便列入我報考的第六、也許是第七志愿——現在回想起來,簡直是對后來錄取了我的母校的“大不敬”,幸好母校胸懷寬廣,把迷途的孩子給領了回去。

說到“志愿”,不能不提及高中畢業前夕一次名為《我的理想》的主題班會。那是一席讓即將離巢的小鳥心生彩翼的“夢想大餐”,同學們暢談各自的人生目標:有的要當飛機設計師,有的要拍“香味電影”,有的要做地質勘探隊員……;我的發言比較靠后,說不出更“精彩”的,便靈機一動,竟說自己想當旅行家,不僅要走遍世界,還要去拜訪各位同窗,乘你設計的飛機,看他的“香味電影”……說得大家都非常開心,未來“旅行家”也有幾分自鳴得意。1999年金秋,高中畢業四十年,我們原班人馬從天南地北回到了揚州中學當年的教室內,坐在從前的座位上,匯報闊別后的情況:飛機設計師成了鋼都建設者,“香味電影人”變成了育種專家,勘探隊員當了教授;而我的教師生涯是在“不惑之年”結束的,上世紀八十代初我由教育戰線調到南京市文聯工作,參與組建市作家協會,改行成了一個有機會到處“采風”和“探勝”的“碼字工”(葉兆言語,“碼字工”是他對作家職業的戲稱)——從那時起,我的確走了不少地方,但離“旅行家”的目標,還很遠、很遠。

那么,我的“第七志愿”,當年填報師范學院、日后也實踐多年的“教書育人”的崇高理想,是否因此就落空了呢?說實在的倒沒有。無論以前在講臺上打開教案,還是現在面對電腦寫作,我都清楚自己肩頭的職責,即使在潛意識里也沒有遺忘。至今我仍會做這樣的夢:上課鈴響了,學生們已紛紛走進教室,身為老師的我卻因為找不到課程表不知道該進哪個班級的門而焦急不已……如此“迷途”,不也是內心深處依然“執著”于初衷的一個證明嗎?而要記敘這一切的由來,還得回到那“初衷”落腳和生根的地方——離石頭城不遠,靠清涼山東麓的校園深處,那一片沁人肺腑又動人遐想的蔥蘢馥郁中去。

中大樓紀事

大學之“大”,首先從建筑外觀上可以看出來。有“最美麗校園”之贊譽的南師大(當年叫南京師范學院,簡稱“南師”),在我這個來自蘇北平原的一年級新生眼里,最大的特點是校園里有山,山上有樓。樓群中首屈一指的當數“中大樓”——今日南師大的文學院。它依山而建,正面看好像只有兩層,舒平、寬闊;側面看,隨山勢起伏,逶迤而高峻,將一座西山的輪廓線拉上了藍天。袁枚在《隨園記》中談他的造園心得:“隨其高,為置江樓;隨其下,為置溪亭……或扶而起之,或擠而止之”,引以為傲也為世人所稱道全在一個“隨”字。以此來觀照今日之“隨園”,作為西山主體建筑的中大樓“橫看成嶺側成峰”,可以說是最能反映個中意趣和神韻的了。

治學亦如登山,整整四個寒暑,我們無一日不與此樓打交道。在它敞亮的階梯教室上大課,在小教室開班會,資料室查資料,辦公室報到、拿成績單……大多數日子里,一下課,不同年級和班級的同學,尤其是女生會早早把書包放進那寬大的與資料室相鄰的自修室,在長條桌上排好隊,為下午或晚上的“自修”作準備。學文科,離不開書本,校圖書館一證可借七本書,本系資料室有更多的“專業參考”,如《金瓶梅》和《十日談》之類,可惜到了我們這一屆“時運不濟”,奇書都成了“秘藏”。聽一位后來與我在中學同事的高年級同學說,1958年大躍進時,中文系里“放衛星”,學生要編“文學史”,為曹雪芹創作“紅樓”鋪路的《金瓶梅》不讀如何寫“史”呢?反復研審的結果是,由這位同學擔綱“獨覽”此書,因為身為復員軍人的他“已婚”,有了“識別能力”不怕中毒了。有趣的還有,該同學后來被批為“走白專道路”,傳說中的理由之一竟是他“值日掃地時,一手拿書看,一手執條帚,焉能不迷失方向!”當然,這也只是那個非常年代里受“左”的影響比較極端的例子。

好學與苦讀,是南師人的傳統。入學不久,高年級同學就同我們班結對子,鞏固專業思想,傳授學習方法,如做卡片、編索引之類,就是他們告訴我們這些剛走出中學課堂的新生的。大學階段的學習,很重要的一環在于自覺、自學和同學間相互切磋、推動與激勵的那種“大學氛圍”。對低年級同學來說,當輔導員的高班生、給我們上課的年輕助教,以及同樣年輕的班主任,都是更容易“打成一片”的。面對年長的講師和老教授們,像我這樣的毛孩子,一直到畢業都難改“敬畏之心”。有一次,吳調公先生的一位揚州親戚托我帶一件禮物給他,我靦腆不敢面呈,寫了條子放在他辦公桌上就走了。這位當時已很著名的文藝理論家,正在上我們的課,我都沒有以此為由去“結識”他,許多年后我向調公先生提起此事,老教授對親戚送他的禮物(揚州絨花)還有印象。

大約是毛澤東的名作《卜算子·詠梅》剛發表不久,我們同班幾個平時愛好寫作的,在一位美術系朋友協助下,創辦了系里第一份以詩歌為主打的文學壁報,取了個響亮的名字:《花枝俏》。它編排新穎,圖文并茂,在中大樓門廳內張貼后,吸引了許多眼球,也激發了其他班級的辦報熱情,一時中大樓內“山花爛漫”,我們幾個始作俑者還真有點“她在叢中笑”的得意呢。

食堂“史話”

民以食為天,大學再“大”,也在這個“天”字底下。

我進南師的第一頓午飯吃遲了,空蕩蕩的大食堂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與教學區那些華麗的大屋頂不同,轉過西山看到的竟是一座我從未見過如此簡陋又巨大的蘆席棚。正是洶涌的吃飯潮過后,棚頂上瀉下的日影在有桌無凳的黃泥地上閃爍,菜已賣光,只剩下幾份鹽水煮毛豆。那癟癟的豆莢長得出奇,除了品種的關系,還因為兩頭未剪,不同于家里的“精工細作”。然而有一對高年級男女同學蹲在角落里,手揀長豆莢吃得津津有味,說著我聽不懂的吳儂軟語。

那是1959年下半年,盲目“躍進”后的國民經濟很快跌入谷底,困難時期的饑餓感向仍在長身體的我們迎頭襲來,尤其是食量大、活動量也大的男生,缺少油水和吃不飽,已成為相當嚴重的問題?,F在的孩子恐怕聽不懂“瓜菜代”這樣的專有名詞了,也難以理解我們為填飽肚皮用“價廉物美”的醬油湯泡飯、一餐能喝光半瓶醬油的“好胃口”。大學里流傳這樣的笑話,“失蹤”多日的油條又以高價“曇花一現”時,老教授狠心買了兩根與孫子分享,說“孩子,快吃吧,還不知道猴年馬月才有這個東西呢?!蔽覀兺昙壍囊晃粊碜赞r村的同學,甚至在西山坡上偷開了一小塊“自留地”實行生產自救,被發現后當然少不了挨批。那時市場上還有一種價格奇貴的“高級餅”,是窮學生們可望而不可及的,教政治經濟學的老師卻將它引入教材,以此為例講解“困難時期的供需關系和經濟政策”,因此便有好事之徒給這位很有聲望的女老師起了個“高級餅”的綽號,現在想起來,她的真姓名反而被我遺忘了。

盡管如此,“天災人禍”的日子里,身為大學生的我們仍然是“天之驕子”,每人月供32斤糧食的定量,在同齡人中是最高的。當時全國在校大學生總人數只有幾十萬,國家為培養一名大學生要花費多少名工人、農民的勞動成果?與今天每年考生就逾百萬的現狀比較,相對數字大概要高出很多。為抵御由營養不良而引起的浮腫、肝炎等疾病,增強學生體質,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勞逸結合”這四個字就是那個年代才時興起來的流行語。課程減少了,假期提前了;體育課上教打太極拳,宿舍樓里嚴格執行作息制度。那位種“自留地”的同學甚至發明了一套“能量守恒論”,說男女同學的目光接觸中是有“能量消耗”的,因此他無論做什么都目不斜視、心無旁鶩……多么可愛、可憐又值得人回味和留念的學生時代??!

在我的記憶里,那一日三餐的“大草棚”是同“困難時期”的陰影一起消失的,取而代之并延用至今的是一座磚墻瓦頂、同樣又高又大的新食堂,我們也為它的落成流過勞動的汗水。啟用新食堂正值“十·一”國慶節,為此而舉行的“盛大聚餐”令人難忘:每桌十個菜,前所未有的豐富。不過,菜單的內容已記不清了,若對照今天鋪天蓋、名目繁多又無所不包的各式宴請來,其寒磣之至非“羞死廚師”不可;留在印象中的似乎只有當時老百姓需要排長隊才能買到的并不新鮮的長帶魚。

正是在那天,我平生第一次喝啤酒,好怪好怪的味道,比“醬油湯”差遠了。

楊苡老師

大一那年,我當了英語課代表,教我們的是一位中年女教師。她中等身材,笑容親切,涂著淡淡的口紅,在那“清一色”的年代里有點另類,而更“另類”的還是她的講課風格。雖說教的是英語,但她的一口京腔卻隨時能夠從那枯燥得不能再枯燥的“九評”英譯課文上離開——“九評”是當時全國皆學的批修文件,我們早在政治課上讀了,又要讀專為外國人“批修”而用的英譯本,對中文系學生來說,可謂開了“國際玩笑”,然而這是上面的規定,于是老師便帶著她的學生們“集體出逃”——不說“英格列希”了,而大談中國現當代文學:從巴金到沈從文,從徐志摩到朱自清;偶而也談她自己家的事情,她的先生是南大中文系的趙瑞蕻教授,著名詩人和翻譯家,《紅與黑》的第一個中譯本出自其手,我在圖書館借到趙先生譯的馬雅可夫斯基詩選,也在詩歌朗誦會上景仰過他的風采。我們的英語老師,同樣是一位詩人和翻譯家,她就是當今江蘇文壇上受人敬重的祖母級女作家楊苡先生。

楊苡老師出身天津名門,胞兄楊憲益早年留英,和夫人戴乃迭歸國后畢生致力于中國古典名著的英譯,為中國文學走向世界鋪路架橋。楊苡老師是抗日烽火中的流亡學生、西南聯大時期的“文學新苗”,在她的成長路上不僅有良好的家教,更多的還是“五四”那一代知識精英和文學大家的栽培和熏陶。雖然她教我們的是“副科”,但由于她的另類教學法,副科變成了“正課”,我們從她廣博的見聞和率真的談吐中不但學到了活的文學史知識,還了解到當代文壇的風影云絮、龍鱗鴻爪;還有她在報刊上發表的雋永活潑的文字,甚至包括她一度被錯誤批判的兒童文學作品,都激發了我們對文學的興趣和思索,更不用說許多年后她的經典譯品《呼嘯山莊》和獲新時期《人民文學》最佳作品獎的散文名篇《夢蕭姍》了。

我和楊苡老師的師生緣就是這樣開始的,不僅我曾受教于她,后來成了我妻子的同班女生也曾在她門下選修英語。說來慚愧的是,那個特殊年代的學習環境,讓我們學了兩年的“英格列?!?,在離開教室后幾乎連同26個字母全部還給了老師,但老師所言傳身教的那種對文學的癡迷、愛國主義和人文精神的執著追求,如“爝火”般傳遞和燃燒在我們心中,任憑歲月的雨打風吹也不會熄滅?!拔母铩焙平僖院?,畢業多年的我同楊苡老師、趙瑞蕻先生經常聚首于金陵文壇,我在文聯和作協的工作得到他們很多支持、指點和鼓勵。楊苡老師有時會向別人介紹:馮亦同做“課代表”的時候,收好班級作業交到我手中,常常會“夾帶”他的一首小詩,紅著臉要我給他提意見,還是個靦腆的大男孩呢!

其實,尊敬的楊老師記錯了,那年月的確“靦腆”的我,連這一點“夾帶”的勇氣也還沒有的。

學者的風采

大學之“大”,決定性的體現還是在傳道授業者身上。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之交,南師中文系師資力量之強,不僅在全省高校中拔尖,放眼全國大學文科,也排在前列。

中國古典語言文學的教學和研究方面,南師中文系擁有唐圭璋、徐復、段熙仲、葛毅卿、金啟華、楊白樺這樣一批堪稱“頂級專家”的資深教授,現代文學和外國文學方面,孫望、朱彤、吳調公、許汝祉、汪靖洋等前輩正值年富力強,活躍在教學第一線上。雖說那是多事之秋,層出不窮的政治運動和接踵而來的經濟困難時期,嚴重干擾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和挫傷了老師們的積極性,但他們在講臺上和教學活動中所呈現出來的學術品格和師長風范,依然強烈地吸引著“未來園丁”的我們,給成長中的年青一代以榜樣的啟示。

至今仍記得朱彤教授在107大教室講授魯迅作品的“盛況”:座無虛席的階梯形教室,擠滿了本班同學和慕名而來的外班甚至外系的“旁聽生”。不修邊幅的朱彤老師一只褲管高、一只褲腳低,即便在冬日也如此;為圖方便,毛線圍脖在他的頸肩上打了個死結;呈坡形的寬闊腦門上沁出的汗珠一閃一閃;鴉雀無聲的寂靜中,只有他那如詩、如畫、如優美的戲劇臺詞般的人物分析和生動講述,在課堂上空飛旋,在排排坐椅的空隙間流淌……那是心與心的交流、情與理的碰撞、文學魅力的展示,同時也是一種靈魂的陶治、美的享受與升華!當然小小的瑕疵也在所難免,老教授會讀錯書本上的常用漢字,給未來的語文教師們留下“毛病”的談資,但這絲毫不妨礙教學的進行,常常是教者和聽者都遺忘了時間,下課鈴聲的提醒也不管用。朱彤老師的課時是不能以分秒計的,有幸聽課的南師學生都會在自己的心中和日后的評議中為他“打高分”。

吳調公先生教了我們一年《文學概論》,他講課略帶鎮江口音,條分縷析,表情豐富,講得起勁時喜歡捋起衣服袖子,露出半條很結實的光胳膊在黑板面前揮動,以示加強語氣和作出重要的論斷。鎮江與揚州一江之隔,方言相近,加上他是小說專家,有《談人物描寫》等專著,因此聽他的課也會讓我想起王少堂的揚州評話。沈蔚德先生教《中國現代文學史》,她儀態莊重,語速較慢,聽說年輕時候在話劇舞臺上飾演過《日出》中的陳白露,因此她在晚輩的眼中多少有些像從二、三十年代新文學作品中走出來的人物。

和教現代文學的老師們不同,古代文學課堂上的先生們自然更具有“古風”。是他們帶領著年輕后生穿越時空,走進燦若星海的中國古典文學殿堂,去品味諸子百家,去聆聽唐詩宋詞,去巡禮明清小說……雖然那已是一個“厚今薄古”和“動輒得咎”的年代,不少老師都承受著各種有形和無形的壓力,甚至有的還是“戴罪之身”,但站在三尺講臺旁的他們,無不專精敬業,風采獨具,儼然就是一支支燃燒不熄的紅燭、一個個深山探寶的向導,以淵博的學識和對民族文化的熱愛,感染、影響和提升著我們。

教《古代漢語》的葛毅卿教授,清癯瘦小,常拎一個黑皮包走進教室。他的聲調高亢、激越,似乎不像從他的身體里發出來似的。雖然教材有點艱深、枯燥,但那些古文例句和語法規則恰如他那并不“普通”的普通話,因為隔膜和陌生反而增添了幾分特殊的魅力。了解先生的同學說,葛老師是國內有數的古漢語語音專家,他吟誦古文所運用的“中古音”最接近唐代的聲韻,某電臺和學術機構曾為他錄音作為珍貴的研究資料保存。生活在20世紀下半葉的我們誰不想聽聽李白、杜甫等千秋詩魂的聲音呢?好奇心終于得到了滿足,葛教授在課堂上高聲朗吟他的“保留節目”、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老先生抑揚頓挫又聲情并茂的歌唱般的演繹,神奇地將我們帶進了那遠在天寶年間的唐詩意境。正當大家都陶醉于這“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的中古音詩歌韻味時,老教授放在講臺上的黑皮包不知怎的,竟滾出一個沾著黃泥巴的紅薯來……那年頭“師道尊嚴”還存在,困難時期學校給教職員工發放來自校辦農場的“福利”也是常有的事,老教授自己渾然不覺,看到了這個喜劇鏡頭的前排同學也不敢發出笑聲。下課以后,這則“唐詩驚動了地瓜”的趣事,才在同學中間流傳開來。

教《詩經》的金啟華先生,高高的個子,儒雅、和靄,他以濃重的安徽口音解讀三千年前的周代民歌,從熱烈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到蒼涼的“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許多年后我讀到他以畢生精力完成的皇皇大著《詩經全譯》,才知曉他在探索中華詩歌之源上所下的功夫。他和中文系主任孫望先生、此時已調至徐州師院的吳奔星先生,年輕時候都曾致力于新詩創作,是三十年代新詩社團的活躍分子,如今都像激流中搏擊過的風帆一樣,沉潛于泱泱詩國的悠悠歲月和漫漫征途,同樣投入了創造的熱情,也同樣是為了明天的出發和傳統的接力。在中國新文化運動史上這樣由今入古、再推陳出新的范例還可以舉出許多,但他們就是我們身邊的楷模,所以更加親切、也更有現實意義。

印象深刻的還有楊白樺老師的楚辭課。楊老師是胡小石先生的二公子,家學淵源,加上后天努力,他在《楚辭》研究上造詣頗高。每次講課,儀表堂堂、西裝革履的楊教授總是手執粉筆,一絲不茍地從玻璃黑板的左上角開始板書,兩堂課講下來,那筆摻糅了漢隸和魏碑風骨的“粉書”恰好占滿整整一黑板,如碑刻般遒勁又嚴謹,看得當天的值日生都舍不得擦去。因為我們都在南京最有名的“六華春”、“永和園”等店招上熟悉了當時還健在的胡小石先生的書法筆勢,雖然不能親炙這位譽滿海內的國學大師,聆聽和目睹其嫡傳的教誨與手澤,也是十分難得的了?!拔母铩敝?,尚在中年的白樺先生死于非命,他的學術生涯遽然中斷,今天我想從網上查閱一點有關他的資料竟無所得,然而他那口老南京的“普通話”以及大有乃父之風的板書,學生想忘也忘不了。

詩歌與愛情

“十八歲都是詩人”,十八九歲、二十掛齡的中文系學生,當然離不開詩歌。

中國現代文學的第一章,是從白話新詩開始的;是新詩的開山者們以充滿青春激情的歌唱表達了狂飚突進的“五四”精神,掙脫了“舊文學”所死守的思想桎梏,在科學和民主的大旗下,開創出一代清新、活潑的詩風。從郭沫若到艾青,從聞一多到郭小川……無數顆年輕的心,被他們的詩句點燃。1979年以后的新詩潮中出名的中年詩人雷抒雁、楊匡滿,詩評家謝冕、孫紹振,都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大學中文系里的詩壇驕子。

我的詩心也是在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起跳的。引發我第一首詩創作靈感的是1961年4月12日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上天。人類第一次太空遨游,打開了世世代代中外詩人們仰望星海和想像宇宙的無垠空間,將浪漫詩情化成了高科技的真實?!鞍自坪?,快讓開大道;/太空呵,敞開了懷抱……”我以一首稚嫩的小詩《在宇宙的大街上》發表于新華日報副刊,很快在班級內外產生了反響,從此以后便“一發而不可收”了。

現實生活中的“詩歌王國”卻仍然是嚴峻的,政治運動和“左”的文學批評,讓共和國詩壇上許多優秀歌者都“消失”了身影。那時,我最傾心的詩人之一是電影《阿詩瑪》的原著作者公劉,當我在學校圖書館發現他的詩集《在北方》時,讀到《五月一日的夜晚》、《風在荒原上游蕩》、《夜半車過黃河》、《致中南海》這些昂揚又纏綿的篇章,真有如獲至寶的驚喜。愛不釋手中,我除了跟同學中的詩友一起分享閱讀好詩的愉快,還跟后來成為我妻子的女生一字一句地將那已經“絕版”的美妙詩集抄寫下來。我們將“手抄本”保存了許多年(同樣經歷了人世的磨難,如“文革”中的抄家、下放等等),直到1988年初夏舉辦“首屆金陵詩歌節”,同仰慕已久的公劉先生初次見面,我才有機會將它出示給作者本人。公劉先生當即在這本紙頁已發黃、抄滿了他詩作的橫格筆記本上題詞留念,寫下了“患難知音,銘感五內”八個大字。

我在南師結識了我的第一批詩友和文友:同班王盛、張貞忠、徐德順,同年級的顧明道(顧炯)、王宜早、陸拂明,高我們一班的曹鐘陵、王長俊,低兩班的何永康。青年教師周仲器是位詩人,在他領銜的一次全校征文比賽中,拙詩《古巴的眼睛》榮獲一等獎,獎品是一枚精美的書簽。由于詩歌和文學,我得以結識我生命中的另一半,我已在這組回憶文章中兩次提到她了,感謝母校給了我這份命運的恩賜——在此后漫長的日子里,無論我生重病住進醫院,還是無辜受“左”害失去自由,她都沒有離開我,成為我生活和事業最安全的港灣,而且,這位南師畢業生除了賢妻良母外,也是一位受人敬重的優秀教師,像無數南師人一樣,在教育崗位上以堅持不懈的默默奉獻,播撒和綿延我們曾沐浴其間的隨園蒼翠中那一抹沁人的綠色。

感賦《校園草》

有“天下最美麗校園”之贊譽的母校,在許多畢業生的記憶里,都跟100號大樓前那塊平坦、廣闊又豐茂的綠色大草坪緊密聯系在一起。因為當年跨進南師大門時,是它給予每一位新生這偌大校園內滿目蔥蘢的“第一印象”;四年之后,當我們即將離校,也是它作為背景和底色,在我們畢業班師生合影的紀念照上留下了母校的“深情眺望”,成為所有南師人珍藏篋底和心頭的寶貴記憶——都說孩子走得再遠,也走不出母親的視線;在我看來,這映照南山松柏、吹拂隨園晨風、飄溢四季花香的南師大草坪,就是母校敞開慈愛的懷抱迎送莘莘學子的最好象征。她的華美與清新、蘊藉與芬芳、充滿活力和生機無限,是棄官隱逸、詩酒風流在“后大觀園”內的隨園舊主所難以逆料,也難以比肩的,因為今天的隨園之美,就文化傳承的內涵和時代精神的發揚來看,無論在質和量上,都已經不是一個“隨”字所能夠代表的了。

2003年春天,我們1959年進校、1963年畢業的中文系四班在寧同學,籌備“畢業四十年重返校園聚會”,向外地同窗發出了邀請,想不到碰上了“非典”,計劃被迫取消。2005年,我們的班主任、當時還是年輕助教的馮云青老師步入古稀之齡,在寧同窗有心為這位謙和、仁義、律已甚嚴的好老師做壽,只長我們幾歲的云青師說什么也不肯,甚至動了氣。為了表達多年來的師生情、校友誼,我們幾個湊了一副對聯,請同學中的大書家王宜早教授揮毫相贈:

藕塘云絮香飄隨園路

南山青松情系學子心

上題“云青師補壁”,落款“五九三四班同學”。“五九”是我們進校時間,“三”是中文系代號。“藕塘”系云青師故里,“南山”指校園內的教師住宅區,聯語中嵌入了馮老師的名字。我們的班主任攻現代文學,為人低調、不事張揚,默默地做了許多好事,尤其是在那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動亂年月里,他恪守信念,保護同志、愛護學生,像潤物細無聲的春風,在他的身上體現出南師大作為“園丁搖籃”最可貴的校風與品德。

2007年春天,同班好幾位學兄、學姐年屆七旬,大家在老班長王盛教授的聚福園新居里歡會。王盛兄長我三歲,數十年來我們情同手足,曾以“夏一代”作為共同筆名寫詩投稿,在《雨花》上發表過《春風踏著海浪走來》這樣境界開闊又富有朝氣的抒情詩。他是海內知名的許地山研究專家,曾任曉莊學院中文系主任,退休后仍勤于筆耕,其新作《綴網人生:許地山評傳》不久前在香港出版。我以一首《校園草》為他祝壽,此詩又題《迎七抒懷》,有感于我們從“青青子矜”轉瞬間成了“白發翁媼”,但“三月芳菲”猶在心中,“落花結碩果,芳香四海飄”依然可賀可期。詩不算長,茲錄于后,作為這組系列文章的尾聲,與所有南師人及尊敬的讀者們共勉:

金陵春三月,芳菲何處找?人云聚福苑,我說校園草。

識君三月始,南山風華茂;青青大草坪,丹心著妖嬈。

沐春復四載,同窗亦同道;草根緊相連,綠鬢存舊照。

甘作隨園風,喜將春雨澆;情譜燈下曲,曉莊育新苗。

倏忽古來稀,聚首皆二毛;缺齒話南山,松柏不言老。

生年定滿百,筆耕助逍遙;落花結碩果,芳香四海飄。

我寫三月賦,功歸校園草;天意猶憐綠,春風頌師表。

責任編輯維平

作者簡介:

馮亦同,男,1941年出生。詩人,中國作協會員,原南京市作協副主席兼秘書長。出版詩集《相思豆莢》《男兒島》;文學傳記《郭沫若》《徐志摩》;散文詩劇《朱自清之歌》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婷婷丁香在线观看|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中文| 国产簧片免费在线播放| 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欧美 | 精品国产欧美精品v| 欧美亚洲日韩中文| 日韩久久精品无码aV| 欧美日韩北条麻妃一区二区|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青青久视频| 亚洲成人播放| 久草国产在线观看| 成人福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2022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网址| 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 免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成人a免费α片在线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性| 99精品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7| 午夜国产理论| 美女裸体18禁网站| 久久精品波多野结衣| 国产理论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97国产精品视频人人做人人爱| 亚洲精品动漫|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播放| 丁香六月激情综合|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国内精品视频|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综合色亚洲|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亚洲综合二区| 狠狠干综合|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亚洲熟女偷拍| 久久频这里精品99香蕉久网址| 国产一级毛片高清完整视频版| 国产99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自拍露脸视频| 漂亮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久久| 日韩欧美色综合| 欧美成一级| WWW丫丫国产成人精品| 免费看美女毛片| 最新国产网站|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无码视频|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va在线播放| 国产a网站|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91啦中文字幕|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蝴蝶伊人久久中文娱乐网|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在线视频自拍| 欧美色图第一页| 青青草原偷拍视频|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五月天在线网站|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视频| 最新国产精品鲁鲁免费视频| 天天摸夜夜操| 国产免费怡红院视频| 亚洲区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国产欧美高清|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91区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午夜 |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99精品视频九九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