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太火爆的行業,背后都會潛藏巨大危機。中國汽車的發展空間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有節制地發展汽車,而不是急于榨取所有資源刺激汽車市場過度鼓脹,如此才能延緩中國汽車業的衰落,或者說讓中國汽車步入可持續發展。
有專家認為,中國汽車保有量的極限是1.5億輛,根據目前的發展速度,在2020年前就可能達到這個目標。2010年中國汽車產量將超過美國和日本,成為世界最大汽車生產國,屆時中國汽車保有量將超過7000萬輛。汽車消費大國的榮譽背后,卻是中國能源與環境的脆弱供給。中國在倒逼環境極限來發展汽車。
為什么?最重要的原因,是汽車與政治的密切關系。汽車行業以其廣泛的關聯性,成為提升GDP及提高地方財政收入的主要工具。所以中國各地都爭著制造汽車,爭著大拆大建上房地產,許多官員依靠汽車與房地產發展帶來的業績,升遷了,錢袋子也鼓了。
正因為汽車政治、地產政治的存在,讓汽車在中國成為飛速發展的霸王產業。前不久,剛聽說北京市要采取限制汽車上牌,中國汽車協會就開始呼吁不準許限制。
從品牌優勢和產品權來看,中國汽車制造舞臺的主角,不是中國民族品牌,而是跨國公司。既然不必為中國的能源與環境承擔責任,跨國公司當然要利用中國廉價的資源瘋狂賺取利潤。
中國汽車的能源與環境容量非常有限。中國已成為石油進口大國,交通能耗已占全社會總能耗的20%,如不控制便將超過工業總能耗。由于私家車無節制發展,中國城市已被汽車尾氣嚴重污染。北京市環保局說,目前機動車尾氣已成為北京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有政府官員承認,北京之所以成為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之一,汽車尾氣是罪魁禍首。私家車擁有量最多的廣州更嚴重,交通嚴重堵塞。
中國在正視無節制發展汽車帶來的弊端。以北京為首的中國城市,目前正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北京汽車市場目前的冷清,正是由于越來越便捷的公共交通與環境,讓更多百姓選擇不買私車。人們口袋里有錢了,但不一定要買車。汽車提升身分地位的觀念正在改變。在環保主義者看來,汽車廣告甚至帶著文化侵略意味。
房地產行業是前車之鑒。正是房地產業對不可再生土地資源的依賴,讓其表面的繁榮背后埋藏著危機,最后便形成摧毀經濟的泡沫。汽車的制造與使用,都離不開大量的能源消耗,因而也屬于難以持續發展的行業。中國汽車市場多年的過度火爆,只能加速其衰落速度。
近10年來,中國汽車保有量以平均年12%的速度增長,達到3400萬輛,有專家說,30年后中國汽車保有量將超過美國。當商家與政府主管為這個預測鼓舞之時更應看到,為了汽車市場的拓展,不惜把中國資源與環境容量逼到極限。有專家曾沾沾自喜地說,中國的石油還夠燒30年,因此汽車業還可以大發展。竟然30年后的事情都可以不想了,真要把屬于子孫的資源都挖掘干凈?
有節制地造車
中國也曾想向美國學習以生物燃料尋找出路。然而這不僅會威脅到中國的土地資源,且生物燃料從種植到生產、使用等一系列環節,可能比石油污染更嚴重,目前為生產生物燃料而砍伐雨林的行為,已遭到世界環保界一致反對。
未來取代汽車行業風光的,最有可能的就是有機農業與食品工業。有跨國公司看出農機的可持續性發展,已在中國投資農業及養殖業。比如著名的國際投資銀行就已斥資2~3億美元,在中國生豬養殖的重點地區湖南。福建一帶全資收購幾個生豬養殖場。高迪還控制了養殖產業,如其控制了雙匯集團46%的期權。而德意志銀行也正在中國大規模布局養殖業,其注資6000萬美元取得了上海某養殖場30%股份,并有意繼續向天津農業集團寶迪投資6000萬美元。
有意思的是,一些房地產商也紛紛發行投資養殖業,如江蘇某農牧發展公司前身就是地產商。從蓋房子變養豬,正是看到了房地產的發展空間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