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有色金屬產業和物流業調整振興規劃,至此,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全部出齊。
縱觀十大規劃,渡過當前難關是首要著眼點,但從長遠的目標來看,則是借此機會進行產業調整以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
物流業:搭上末班車
會議指出,物流業是融合運輸、倉儲、貨運代理和信息等行業的復合型服務產業,涉及領域廣,吸納就業人數多,促進生產、拉動消費作用大。但是我國物流業總體水平落后,嚴重制約國民經濟效益的提高。必須加快發展現代物流,建立現代物流服務體系,以物流服務促進其他產業發展。一要積極擴大物流市場需求,促進物流企業與生產、商貿企業互動發展,推進物流服務社會化和專業化。二要加快企業兼并重組,培育一批服務水平高、國際競爭力強的大型現代物流企業。三要推動能源、礦產,汽車、農產品、醫藥等重點領域物流發展,加快發展國際物流和保稅物流。四要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物流標準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會議確定了振興物流業的九大重點工程,包括多式聯運和轉運設施、物流園區、城市配送、大宗商品和農村物流、制造業和物流業聯動發展、物流標準和技術推廣,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物流科技攻關及應急物流等。會議要求,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加強組織協調,深化物流管理體制改革,完善政策法規體系,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快物流人才培養,促進中國物流業平穩較快發展。
原來爭議較大的能源業和房地產業未能搭上末班車。相對房地產業來說,物流業之所以能搭上末班車,主要是因為運輸物流業在經濟運行中也占據著重要地位。一般而言,經濟由三大要素構成:生產、流通和消費。隨著經濟規模的壯大,運輸物流業的重要性也日益得到重視。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崔忠付表示,在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下,作為服務干現代經濟的基礎型產業,物流業受到了非常嚴重的沖擊。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研究室主任賀登才表示,“振興規劃的原則通過有利于整個物流行業。”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統計顯示,2008年,中國社會物流總額達89.89萬億元,同比增長19.5%,增速回落了6.7個百分點。此外,中國目前流通領域發展仍然顯得不足,物流行業對國內經濟的影響正日益顯現。
有色金屬業:有利于優化產業結構開拓市場
去年下半年以來,全球經濟的衰退和房地產、汽車業的低迷,使有色金屬價格“高臺跳水”,氧化鋁、電解鋁價格下跌50%左右,銅價最高下跌70%左右,主要有色金屬生產企業庫存迅速增加,效益嚴重下滑,流動資金極度緊張,減產停產范圍不斷擴大。
為解決有色金屬行業目前面臨的困難,國務院針對當前中國有色金屬行業存在的各種問題開出了數劑藥方。
會議認為,有色金屬產品種類多,應用領域廣,關聯度大,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推進有色金屬產業調整和振興,要以控制總量、淘汰落后,技術改造、企業重組為重點,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一要穩定和擴大國內市場,改善出口環境。調整產品結構,滿足電力、交通、建筑、機械、輕工等行業需求。支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深加工產品出口。二要嚴格控制總量,加快淘汰落后產能。三要加大技術改造和研發力度,推動技術進步。開發前沿共性技術,提高裝備工藝水平和關鍵材料加工能力。四要促進企業重組,優化產業布局,加強企業管理和安全監管,提高產業競爭力。五要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增強資源保障能力。六要加快建設覆蓋全社會的有色金屬再生利用體系,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會議決定,國家安排貸款貼息支持企業技術改造,抓緊建立國家收儲機制,調整產品出口退稅率結構。
聯合金屬網經濟分析師王麗新認為,此次國家行業振興規劃的重點是控制總量、淘汰落后、技術改造。企業重組;一方面要幫助有色金屬行業渡過眼前的難關,保證產業平穩發展,另一方面更要著眼于長遠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
曾參與制訂此項規劃的中國鋁業公司副總經理呂友清認為,目前有色金屬行業正處于低迷時期,從積極的一面看,這也正是淘汰落后產能、推動產業升級的大好時機。因此,調整振興規劃不能搞普惠制,要有保有壓,對技術落后、環保不迭標的企業就應堅決淘汰,這樣才能優化產業結構。
中國有色金屬行業面臨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是資源匱乏,原材料對外依存度很高,其中銅精礦70%左右依賴進口,鋁土礦50%左右依賴進口。而且,盡管中國每年都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的有色金屬資源,卻一直缺乏與進口量及市場份額對等的定價話語權。
對此,此次規劃提出,要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增強資源保障能力。
王麗新認為,這意味著國家將鼓勵企業走出國門收購海外資源。中國不可能只依靠自己礦產資源來滿足自身的發展;收購海外資源有利于國內企業建立完整的產業鏈,從而降低成本,保證原材料供應,并取得行業內的話語權。
紡織業:有利于擴大就業
2月4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紡織工業和裝備制造業調整振興規劃。
會議認為,紡織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也是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在繁榮市場、擴大出口、吸納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城鎮化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加快振興紡織工業,必須以自主創新、技術改造、淘汰落后,優化布局為重點,推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鞏固和加強對就業和惠農的支撐地位,推進我國紡織工業由大到強的轉變。一要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積極擴大國內消費,開發新產品,開拓農村市場,促進產業用紡織品的應用。拓展多元化出口市場,穩定國際市場份額。二要加強技術改造和自主品牌建設。在新增中央投資中設立專項,重點支持紡紗織造,印染、化纖等行業技術進步,推進高新技術纖維產業化,提高紡織裝備自主化水平,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自主知名品牌。三要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制定和完善準入條件,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等落后生產工藝和設備。對優勢骨干企業兼并重組困難企業給予優惠支持。四要優化區域布局。東部沿海地區要重點發展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資源消耗低的紡織產品。推動和引導紡織服裝加工企業向中西部轉移,建設新疆優質棉紗、棉布和棉紡織品生產基地。五要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將紡織品服裝出口退稅率由14%提高至15%,對基本面較好但暫時出現經營和財務困難的企業給予信貸支持。加大中小紡織企業扶持力度,鼓勵擔保機構提供信用擔保和融資服務,減輕紡織企業負擔。中央、地方和企業都要加大棉花和廠絲收購力度。
紡織行業調整振興規劃還提出,要優化區域布局。東部沿海地區要重點發展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資源消耗低的紡織產品。推動和引導紡織服裝加工企業向中西部轉移,建設新疆優質棉紗、棉布和棉紡織品生產基地。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許坤元透露,在這份規劃中,未來3年中國紡織行業欲達到三大目標出口保持8%的增長速度,紡織工業生產保持13%的增速,國內市場衣著類消費保持20%的增長。“如果這三大目標都能實現,將為中國新增200萬個就業崗位。”
裝備制造業:將提升自主核心競爭力
當日,與紡織業同時獲得通過的還有制造業,業內人士認為,本次規劃將明顯提升全行業抵御金融風險、促進經濟增長的信心,有利于行業長遠發展,同時也更期待具體細則的出臺。
會議指出,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各行業提供技術裝備的戰略性產業,關聯度高、吸納就業能力強,技術資金密集,是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的重要保障和國家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必須依托國家重點建設工程,大規模開展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工作,通過加大技術改造投入,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基礎配套件和基礎工藝水平;加快企業兼并重組和產品更新換代,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一要依托高效清潔發電、特高壓輸變電、煤礦與金屬礦采掘,天然氣管道輸送和液化儲運、高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等領域的重點工程,有針對性地實現重點產品國內制造。二要結合鋼鐵,汽車、紡織等大產業的重點項目,推進裝備自主化。三要提升大型鑄鍛件、基礎部件、加工輔具、特種原材料等配套產品的技術水平,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四要推進結構調整,轉變產業增長方式。支持裝備制造骨干企業進行聯合重組,發展具有工程總承包、系統集成、國際貿易和融資能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加快完善產品標準體系,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會議要求,充分利用增值稅轉型政策,推動企業技術進步;在新增中央投資中安排產業振興和技術改造專項,建立使用國產首臺(套)裝備風險補償機制:增加出口信貸額度,支持裝備產品出口,鼓勵開展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對部分確有必要進口的關鍵部件及原材料,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加強企業管理和職工培訓,改進生產組織方式,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結合,鼓勵科研院所走進企業,支持企業培養壯大研發隊伍。
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各行業提供技術裝備的戰略性產業,是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的重要保障和國家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中國在發電設備、重型設備等領域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中低檔數控機床、中低檔大型工程機械等也已接近國際水平,但大型石化通用設備,高檔數控機床、高檔大型工程機械等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一定差距。
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設備投資的一半以上依賴進口,光纖制造設備、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設備、石油化工裝備,轎車工業設備、數控機床、紡織機械、膠印設備等絕大部分市場被進口產品擠占,中國裝備制造業產品每年的外貿逆差高達數百億美元。
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彬認為,裝備制造業振興規劃的出臺,對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企業是重大利好,中國重大裝備制造行業有望在未來數年內打造出幾個大集團,在關鍵領域實現國產化,振興民族裝備制造業。
船舶業:加快向世界造船強國邁進
2月11日,船舶工業調整振興規劃審議通過。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造船大國,與第一大國的差距在不斷縮小。2008年,中國造船完工量達2881萬載重噸,占世界總量的29.5%,新船訂單量占世界的37.7%,手持船舶訂單占世界的35.5%。但是,中國船舶工業在造船設施、效率,質量方面,尤其是配套能力方面,與世界先進造船國家相比還有很大距離。
此次規劃不僅有助于中國造船業抵御金融危機帶來的沖擊,而且針對中國船舶工業存在的大而不強問題,提出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將加快中國向世界造船強國邁進的步伐。
中國最大的造船集團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總經理譚作鈞認為,加快自主創新和優化產品結構,不僅是抵御國際金融危機的有效途徑,也是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的一項重要措施。振興規劃提出的“加強技術改造,支持高技術新型船舶、海洋工程裝備及重點配套設備研發”等措施,奠定了造船業的未來調整基調,有利于行業的長遠升級和增強整體競爭力。
中國船舶行業協會會長張廣欽說,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船舶工業已經具備了向世界造船強國沖擊的基礎和條件。規劃在造船設施,能力提升、產業布局等方面出臺的政策措施,對加快實現造船強國目標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