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金融危機已經演變成全球性經濟危機,并繼而影響到中國的實體經濟,使本已多災多難的中國經濟雪上加霜。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國的出口、消費和投資都開始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降。自2004年以來連續多年保持在10%;以上的GDP增長速度也在2008年出現了回落。
為了應對當前的經濟危機,中國政府再度重啟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密集出臺了一系列的擴大內需和刺激經濟增長的措施,在未來兩年多時間內投入4萬億元政策,毋庸置疑,對克服中國經濟發展的近憂遠慮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然而,令人隱隱感到遺憾和失落的是,政府出臺的絕大多數政策都太集中于硬件建設,偏偏冷落了非常重要的文化建設。我們發現,雖然也有占總投資的1%的資金即400億元將注入醫療衛生和文化教育事業方面的發展,但對于文化建設而言,無論是投入的力度,還是投入的廣度(文化事業僅是400億元份額中的一部分)都很小,似乎無法與我國的文化大國地位相匹配,也無法充分體現我國文化事業發展的后勁和實力。
文化發展多少被冷落了
近百年來的世界歷史發展表明,一國綜合競爭力的體現及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已由最初的軍事實力轉變為后來的經濟實力,再轉變為現在的文化實力。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以制造業為中心的世界經濟到90年代之后已經演變為以服務業和信息產業為基礎的發展模式,進入21世紀以來,文化產業更顯示出其特有的發展厚勢,成為現代社會進步的核心動力。西方發達國家文化輸出和思想入侵正在替代商品輸出和經濟入侵,進入到新興的發展中國家,文化的強勢又會反過來促進經濟的強勢。
因此,由文化、道德、價值觀等所構成的文化軟實力競爭在全球范圍內風起云涌、愈演愈烈。各經濟大國都爭相通過對文化發展的投入將本國塑造成世界文化大國、文化強國,以此影響別國,同化別國,使本國在新一輪的綜合實力競賽中獨領風騷。
顯然,近年來我國政府也已經意識到了建設文化大國和振興中華文化的重要性。中共十七大報告就明確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繁榮興盛”,“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大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說是這樣說了,可是在真正做的時候,我們卻總是感到,相比國家對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文化發展多少被冷落了。
去年年初召開的全國人大、政協“兩會”期間,就有代表和委員對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表示出了忡忡憂心。有人指出,作為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大國,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跟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相差甚遠。
近年來,美國的文化產業產值占GDP18%-25光,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位居第4。
英國文化產業的產值僅次于汽車工業,1998年倫敦的旅游收入已高達80億英鎊,比其赫赫有名的金融業收入還高。
日本的文化產業產值也約占其GDP的20%左右。
而2006年,我國文化產業占全國GDP的比重僅為2.43%,文化投入也非常不足。在文化事業建設與發展方面,我們有的時候思想觀念仍然比較陳舊,文化發展意識比較淡??;文化管理體制相對落后,文化改革深度遠遠不夠;文化產業規劃欠缺,資金扶持力度不夠;資源整合利用不夠充分,沒有形成文化事業發展的氛圍,等等。
文化事業發展,定位決定地位
其實我們仔細想想,在文化事業發展方面我們還有許多事情是亟須要做的,是迫在眉睫的,比如,文化事業發展的戰略定位問題,“思路決定出路、定位決定地位”。中央和地方政府首先要對文化發展有戰略認識,把文化發展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長期規劃中去,形成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的文化發展規劃體系。
再比如,針對基層文化事業融資渠道狹窄的問題。在文化建設的資金投入方面,政府需在確定了項目后鼓勵銀行積極開展對地方和基層文化企業的貸款融資,使真正從事文化產業的企業,享受到政府優惠政策的支持。
在文化建設項目管理方面,各級政府可以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對本地區的各類文化建設項目和文化企業進行統一管理、綜合協調,改變過去那種多頭管理、分散管理、管辦不分的狀況,克服行業混亂,確定對文化事業項目和文化企業的支持力度。
還比如文化事業的法律保障制度建設問題。在這方面我們做得很不夠。文化產業學者金元浦教授曾研究指出,在我國目前實施的300多項文化法規中,部門規章占到80%,行政法規占到8%左右,而真正意義上的法律、法令僅占2%左右。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培育文化產業骨干企業和戰略投資者,繁榮文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
要重視對文化事業發展的投入
因此,推動我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首先需要的是增加文化建設投入,解決文化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各地文化館數量逐年減少,基層群眾文化經費拮據、文化事業發展艱難、民族文化和民間文化式微、文化創作隊伍銳減等已經成為了不爭的事實。當然,在整體性增加投入的同時,更需要關心文化投資的合理使用問題,關心文化發展的內涵問題。并不是要各地爭相興建豪華劇院等公共文化設施這類地方政府和官員所追求的“政績工程”。
一些網友甚至在網上呼吁,“不要還是一味注重搞什么形象工程類的經濟建設了,也關心一下中國的文化建設問題吧!如果我們還不重視文化建設,恐怕在不遠的將來,對中國人而言文化建設一詞就將等同于打麻將和開賭場了!”
還有一些有識之士也疾聲呼吁:不管如何講文化,如果我們的文化產品仍然處于一種落后的局面,就可以說我們的文化建設是存在嚴重問題的!因為,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如果在世界上沒有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文化產品,那所謂的文化繁榮實際上只是文化失敗!現在,我們已經到了必須面對這個現實的時刻了!我們應該加大對文化的投入!中國擁有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準的基礎建設項目,卻沒有具有世界一流水準的文化產品,我們對不起中華民族的稱號!我們對不起自己的老祖宗啊!
文化建設始終是關系到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全局性、根本性問題。沒有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就不可能有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與繁榮,就不可能有高素質的國民,就不可能形成統一的建立在傳統文化基礎之上的中華核心價值觀。隨著信息科技的發展,如果我們不重視對文化事業發展的投入,不能創造出有本土特色的文化產業,就會引發本國文化資源的缺失,進而必將遭遇嚴重的文化獨立性危機,這是比經濟或政治依附更為嚴重的國家和民族的生存問題。
編輯:靳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