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語中,中國人將琉璃分作兩類:一類為玻璃,一類為琉璃。琉璃是指一種不透明的或顏色暗淡的半透明的彩色玻璃,甚至還有一種彩色的陶質釉也可以稱作是在南北朝時期,有“頗黎”、“毗琉”等叫法。因此,古代將琉璃寫作“琉離”,又稱壁琉璃、玻璃、吠琉璃、料、燒料或料器等各種說法。根據《廣雅》和《韻集》,在相當常火燒的玻璃質珠子以及其他一些透明物質的統稱。而我們所說的戰國時期的琉璃多數就是指一種不透明的、顏色暗淡的彩色加工料器。從目前市場上來看,這一類琉璃飾品因其制作精美,歷史與藝術價值較高,而受到藏家追捧,因此其市場價格也高。
出土的琉璃飾品,色澤沉淀,光澤柔和,以藍、白、紅三色為主,小珠上以藍色或白色為基調,用白色或紅色繪制九個甚至數十個圓環與珠體相間隔,圓環內所用顏色比珠體所用基調藍色或白色稍顯鮮艷,或制成平面形,或凸出,與珠體組合在一起,酷似一個個蜻蜓眼,由此而得名為蜻蜓眼琉璃料珠或飾品。該串出土蜻蜓眼琉璃飾品所用的藍色暗沉,為藍灰色,所用紅色為棗皮紅,所用白色為卵白色,色彩柔和,光澤度不強烈,組合在一起給人以沉靜、優雅、古樸之美,是現代仿品很難仿制的色澤。
最近古玩市場上問出現大批仿冒的戰國蜻蜓眼琉璃珠、漢代琉璃珠等的古代琉璃飾品,其造假水平已可達亂真的程度。筆者曾于2004年在三峽地區參加考古時有幸得見一組出土戰國琉璃珠,其造型、色澤可謂優美古樸。鑒于目前市場上所見大批同類型琉璃制品,筆者選用一種就此作了簡單的比較,發現二者無論是在色澤、材料上相差甚遠。以下是二者的對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