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一部反腐電視劇的開頭:一個網友坐地鐵時偶然撿到溫州和新余市公務員出國考察費用清單,清單暴露出許多腐敗信息,隨后發到網上,引起網民的憤怒。這個戲劇化的開頭,迅速回歸到公眾慣見的席常現實:江西免了新余幾個官員的職,溫州則僅對正副團長分別給予黨內警告和嚴重警告的處理。(2008年12月4日《東方早報》)
不得不說,這次兩地公務員出國考察費用清單的曝光,機緣實在是太巧合。可是,正因為巧合,又讓人不得不想到另一個問題:如果沒有文件所有者的這次不小心,這樣打著考察名義的公費出國旅游,還會在這些地方作為“公開的秘密”存在多長時間。就像《國際先驅導報》隨后所報道的,一年耗資數以千億元計的中國公務出國考察,因為借口繁多,近年來已經接連成為國際笑柄。
其實,就在網上出現這份清單之前的一個多月,財政部、外交部、監察部、審計署、國家預防腐敗局聯合下發了《加強黨政干部因公出國(境)經費管理暫行辦法》。當然,這次被曝光的出國考察都在《暫行辦法》出臺之前,但這樣的“考察”,相信在任何當時已經可見的規定中,都是不被允許的。而從曝光的清單看,代理行程的“美洲集團”,似乎熟諳政府的審查之道,在實際的旅游行程之外,還有一個名義上的考察行程做外殼。
網上搜一下“美洲集團”,你會發現,他們還在推出更,多針對政府部門的出國公務考察活動,不知道這些行程的背后,是不是也有著和這次被曝光的清單相似的內幕,又或者這份清單之后,還有多少地方的黨政干部參加了這種變味的出國考察。只能說,這種代理機構的存在,本身就是對出國考察在中國成風的諷刺。
“出國考察門”事件后,溫州表示為從根本上杜絕黨政干部出國管理中的問題,又擬定了-系列細則,其中規定出國考察的公務活動要占在外日程的2/5以上(2008年12月21日《都市快報》報道)。但當使用偽造的邀請函和考察行程表以應付外事部門的審批,已成為實現公費出國旅游慣用伎倆的時候,這樣的細則能否達到根本杜絕的目的,還是很讓人懷疑。“曝光-熱議-處理”,這樣的反腐模式真的讓人有些視覺上的疲勞。出國考察制度本是為了促進改革,衍變成如今的變相旅游、變相福利,關鍵在于缺乏有效制約和監督。我們現在迫切需要的,已經不僅僅是事情曝光后的上級領導嚴肅對待和處理,我們需要這些已出臺的一系列規定,能在平時的工作中就得以嚴格遵守和執行。否則,我們還需要多少這樣偶然的“不小心”,才能真正改變領導干部中存在的這些變相福利行為。那意味著,我們還需要為這樣的變相福利,付出更多的財政成本。而這樣的經濟成本,絕不是還處于發展中的中國能夠承擔的,更不是公眾愿意承擔的。
當然,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對外交流必須加強而不是削弱。但在公務出國考察的問題上,能不能考慮引入必要的成本和節約意識,讓官員們花納稅人的錢出國,像私人花自己的錢一樣節約。而且,在信息獲取渠道如此廣泛的今天,核實一個出國考察團所需的成本其實也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此外,官員們的公務出國考察的清單,能不能像《信息公開條例》所要求的那樣,讓老百姓享有充分的知情權。既然公務考察說到底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公眾利益,那公眾當然也有權利知道官員出國考察的詳情。
風口浪尖上的處罰也好,規定也好,雖然一定程度上是為了給公眾一個交代,但這樣的交代不能僅僅為了交代,它必須有懲一儆百的效果和落到實處的作用。否則,誰能說我們不會看到新的公款消費清單。
編輯:盛漢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