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初夏,筆者在藏寶樓古玩市場淘寶時,覓到一件青銅盞托,收來后,珍藏至今。
此盞托為青銅質,由盞和托兩部分組成,上部盞如杯,圓腹、口沿外撇,八瓣葵花形邊。下部托呈盤狀,口沿外折,邊為八瓣葵花形,矮圈足底。
青銅盞托具有北宋時期青銅器圖案之美特征的遺物,通體布滿紅、綠色硬銅銹,古樸典雅。
盞托,又稱“茶托”,是古人飲茶使用的一種茶盞配套茶具,具有悠久的歷史。中國是茶的故鄉。早在東晉時期,就始鑄盞托,南北朝時期較為流行。唐代飲茶之風大興,出現瓷器盞托等品茶器具。宋元時期,應用茶具更為盛行。瓷、漆、銅等材料制成的盞托層出不窮,以圓形、葵花形盞托最為常見。特別是宋代生產大量瓷盞托,流傳很廣,同茶壺、茶碗等組成配套茶具,受到喝茶者的青睞。
在考古發掘中,1973年8月,江蘇連云港宋代墓葬就出土2件牙白瓷盞托,呈六瓣葵花形。1991年12月,江蘇江陰市夏港宋墓中也出土3件木質漆盞托。這5件瓷、漆盞托均斷代為北宋早、末期器物,其定型基本與本文相似。因此,筆者收藏的青銅盞托,應是北宋時期鑄造的器物。
浙江臨安五代吳越國康陵出土一件圓形青瓷盞托,表明中國人喝茶習俗歷史久遠。(五代公元959年吳越國康陵葬出土)。
迄今,關于宋代青銅盞托考古資料報道甚少,說明它的存世量很少,原因有諸多方面,一是盡管宋代的銅器鑄造業,無論是冶煉技術,還是產量都有一定發展,仿古青銅器大量生產。但由于青銅盞托體型笨重、粗獷,使用不便,在不受歡迎的情況下,鑄造量受到限制。
二是古人發現使用青銅盞托,容易產生銅銹,影響人體健康長壽,也就逐漸減少了使用。
三是宋代戰爭不斷,朝廷急于制造兵器補充邊塞撫亂,加上貨幣需要量猛增,銅料奇缺,從而壓縮其他銅器的生產。
四是宋代的青瓷器已發展到高峰期,官府和民間都喜愛使用胎體輕薄、精美的青瓷制成的茶具,促進青瓷盞托大量生產,以致取代青銅盞托的鑄造。
五是雖然青銅盞托鑄量不大,但往往被古人當作隨葬品使用。這件沉睡于地下一千多年的青銅盞托,能重見天日,就是很好的例證。
本欄編輯:陳暢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