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筆者從論述信息素質教育的期刊文獻量和信息素質教育相關課程的設置兩方面來論述目前我國高校本科生階段信息素質教育現狀。從中發現:從論述信息素質教育的期刊文獻量上看,信息素質教育自2000年以來是愈來愈受到關注;從本科生課程設置上看,信息素質教育卻是不受重視,且在近幾年是愈來愈不受重視。文中分析了個中原因。
〔關鍵詞〕信息素質;信息素質教育;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09)01-0205-03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Status Analysis i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Stage
Kong Yi
(Library,Sheny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enyang 110168,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statu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i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stage was discussed from two aspects.One was the amount of journal articles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the other was the curriculum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From the amount of journals,it was found tha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were paid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since 2000.However,from the curriculum,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was ignored.The reasons we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information literacy;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curriculum
信息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信息素質為目的的教育活動,因此,要探討信息素質教育,首先必須弄清楚什么是信息素質。
1 信息素質的定義
概要地說信息素質這一概念(Information Literacy—IL)是伴隨著人類社會信息化的發展而產生的,最早是由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保羅·澤考斯基(Paul Zurkowski)于1974年在向美國全國圖書館和信息科學委員會提交的報告中首先提出的。此后,信息素質概念經歷了由萌芽期到成長期至成熟期,目前得到廣泛認同的定義是美國圖書館協會下屬的信息素質主席委員會于1989年在其終結報告中對信息素質概念的定義——“具有信息素質的人,必須能夠充分地認識到何時需要信息,并能檢索、評價和有效地利用所需信息,能找到和利用來自紙質、計算機及其他載體的信息;信息素質是信息時代的生存技能;信息素質是終身學習的基礎。從根本上講,具有信息素質的人已經學會了如何學習;他們已經為終身學習做好了準備,因為他們總能為任何任務或決策找到所需信息。”
在我國的信息素質教育研究中,廣泛引用的是由黑龍江大學的馬海群于1997提出的信息素質的定義。具體表述為:“信息素質是信息化社會中個體成員所具有的各種信息品質,包括信息智慧(涉及信息知識與技能)、信息道德、信息意識、信息覺悟、信息觀念、信息潛能、信息心理等。”
筆者在論述信息素質教育時所依據的信息素質的定義如下:
具有信息素質的人能夠:
(1)意識到對信息的需求;
(2)確定所需信息的性質和范圍;
(3)制定成功的檢索策略,有效地查詢所需信息;
(4)正確評價信息及信息源;
(5)將所選擇的信息融入自身的知識體系中,重構新的知識體系;
(6)為解決生活、工作、學習中的問題或任務而有效地使用信息;
(7)在利用信息的過程中,能夠理解與之相關的經濟、法律、社會和文化問題;
(8)依法地、遵守倫理地查詢、存取、使用信息;
(9)分類、保存、利用和改寫所收集到的信息或生成新的信息;
(10)意識到信息素質是終身學習的必備條件。
2 從本科生課程設置上看信息素質教育現狀
由信息素質的定義不難看出實施信息素質教育不是一門課程就能夠完成的,而是要由多門課程及多方面的訓練共同完成。筆者認為其中有3門課程是其核心課程——“計算機文化基礎”、“信息資源檢索與利用”、“法律基礎”,應該將這3門課程設置為必修課,使每個大學生都能接受信息素質教育。
我們知道,在當今信息社會中,當人們有信息需求時,需要利用計算機、因特網查詢、獲取信息;為了有效地保存、管理、組織、生成與交流信息,需要利用計算機、多種信息技術對信息進行保存、管理、組織、生成與交流;為了使大學生成為成功的、獨立的學習者,必須使他們具有了解并能成功地駕駛電子環境的能力。這就要求大學生必須具備計算機的基本操作、流暢地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是信息素質的基礎。通過“計算機文化基礎”課,學習、掌握計算機基礎理論與應用技能、網絡與多媒體技術、數據庫基礎知識等。因此說,“計算機文化基礎”課是“信息資源檢索與利用”課的先行課。
“法律基礎”主要的內容應包括:知識產權及與信息和信息技術相關的倫理、法律。通過這些法律的學習,使受教育者能夠依法地查詢、存取、使用、生成及傳播信息,能夠在虛擬的環境中遵紀守法。“法律基礎”課也應是“信息資源檢索與利用”課的先行課。
“信息資源檢索與利用”課是著重培養信息素質定義(1)~(6)條中要求人們所具有的能力。在信息素質教育中,上述三門課程是核心課程。為了理解專業信息內容,必須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專業知識需由其專業課程來獲得。
可以這樣認為:在進行信息素質教育時,“計算機文化基礎”課、“法律基礎”課是其先行課,專業課程是其后續課,“信息資源檢索與利用”課是其主干。三者的關系可比之為:“計算機文化基礎”是土壤,“法律基礎”是一名園丁,“信息資源檢索與利用”是棵樹苗?!靶畔①Y源檢索與利用”這棵樹苗只有種在土壤中才能生長,靠園丁的修剪才能成材。
然而,筆者通過瀏覽在高校的網站中檢出的教學計劃或培養方案或課程設置發現,在上述3門核心課程中,目前多數高校都在通識教育模塊中開設了“計算機文化基礎”、“法律基礎”課程。能夠實現“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的教學目標的課程的名稱的表述上不盡相同,某些大學將其稱為“大學信息技術基礎”、“大學計算機基礎”等,但教學目標是一致的——使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能夠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流暢地使用信息技術。在某些大學“法律基礎”課程包括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教學內容包括知識產權及與信息和信息技術相關的倫理、法律。能夠實現信息素質定義(1)~(6)的教育目標的“信息資源檢索與利用”課程或相似課程在大多數高校的通識教育模塊中都沒有設置;少數高校在通識教育模塊中設置為全校性選修課或各學院自行決定;極少數高校僅在幾個專業中設為專業選修課或根本就沒有設置。各高校這類課程名稱表述上不盡相同,分別稱之為“信息資源檢索與利用”、“科技文獻檢索”、“科技文獻檢索與利用”、“信息檢索”、“計算機信息檢索”、“網絡信息技能”、“因特網信息資源檢索與利用”、“情報檢索”等等,真可謂五花八門。極少數學校直接將課程稱為“信息素質與信息資源檢索”,但課程內容上仍局限在信息資源檢索與利用上。
從整體上看,課程設置不配套,尤其是信息素質教育的主干課程的缺失使得信息素質教育目標無法真正實現。
教育部在199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中共列出249個專業,對其中的218個專業都規定要“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或“掌握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重視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這些都說明了信息資源檢索與利用課程是大學生必須學習的一門課程,信息資源檢索與利用能力是大學生必備的能力之一。筆者在瀏覽相關院校的專業培養方案中也能見到要求學生“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或“掌握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只是沒有相應的課程來實現,這很有點葉公好龍的意思。筆者從檢出的教學計劃或培養方案或課程設置發現,2003、2004、2005年的教學計劃或培養方案或課程設置中有的將“信息資源檢索與利用”及相似課程設置為基礎必修、專業必修課程;2006、2007年的教學計劃或培養方案或課程設置則將其設置為全校性公共選修、專業選修,同時降低學時、學分,甚至就沒設這門課程。由此可見,近幾年本科階段教學中對信息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是大大地下降了。
3 從文獻產出量上看信息素質教育現狀
從論述信息素質教育的期刊文獻量上看,信息素質教育自2000年以來是愈來愈受到關注(見表1)。其中作者單位多為高校且文獻量亦是逐年增多,這應該表明高校對信息素質教育的關注度更高且是逐年提高(見表1)。

4 討論與分析
從本科生課程設置上看,目前我國高校對信息素質教育不夠重視,且在近幾年是愈來愈不重視;然而,從文獻產出量上看,目前我國高校對信息素質教育是愈來愈關注,且在近幾年關注程度是愈來愈高。何以兩者如此相悖。
4.1 專業教師對信息素質教育認識不足
我們都知道教學計劃或培養方案或課程設置目前多是高校的教務處提出指導性意見,具體的制定基本上是由各專業教研室主任組織專業教師制定,經學院教學院長審定。各專業教師在有限的教學時數中多重視專業課程的設置,尤其是近幾年教學時數的減少,使得許多專業課的學時都得相應的減少,“信息資源檢索與利用”這樣的軟課程自然不受重視,甚至于被砍掉。
4.2 專業教師對學生的信息素質現狀不了解
各專業課教師對學生的信息素質現狀知之不多或估計過高;或誤將計算機、網絡等信息技術教育等同于信息素質教育;或誤將學生的計算機能力等同于信息素質。這也是使得“信息資源檢索與利用”這樣的課程不受重視,甚至于被砍掉的另一個原因。
4.3 圖書館館員愈來愈重視信息素質教育
由表1可以看出,論述信息素質教育的期刊論文中作者為高校的居多,高校的作者中圖書館館員在近三年又占56%以上。因各高校圖書館承擔了對讀者進行信息素質教育的職能,高校圖書館館員在對讀者進行信息素質教育時,深切感覺到他們的信息素質低下;館員在為大學生讀者服務的過程中,深切感覺到大學生在利用圖書館的資源時還有很多障礙。因此,館員對大學生的信息素質現狀的了解更接近大學生信息素質的實際現狀。這就使館員們迫切的感到必須對大學生進行全面的信息素質教育,以提升他們的信息素質。所以,館員對信息素質教育的呼聲自然就更高些。
由圖書館開設一小時講座或專題講座或設立網上課堂是開展信息素質教育的一種方式,但終是不能使每個學生都能受到全面的、系統的信息素質(1)~(6)的教育。要想切實、全面地對大學生實施信息教育,只有將“信息資源檢索與利用”類課程納入課程體系中才能真正實現。
然而,在課程設置上,館員卻基本上是無話語權的。學生在學習過“信息資源檢索與利用”類課程后,也深切地認識到了這類課程很有用,但在課程設置上,他們同樣是沒有發言權的。
5 結 論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高校的信息素質教育現狀處在不良狀態之中。各高校應大力加強信息素質教育,以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質。
參考文獻
[1]皮介鄭.信息素質理論與教育研究[博士學位論文][D].北京: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
[2]曾曉牧.高校信息素質能力指標體系研究[碩士學位論文][D].北京:清華大學,2005.
[3]陳力行.關于我國圖書館信息素質教育的研究[碩士學位論文][D].成都:四川大學,2005.
[4]Sue Samson,Michelle S.Millet.The learning environment:First-year students,teaching assistants,and information literacy.Research Strategies,2003,(19):84-89.
[5]http:∥www.cnki.net[EB].2008-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