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問題依然突出。應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
〔關鍵詞〕農業信息化;發展現狀;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09)01-0061-03
Development Status,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gricutural Information in China
Liu Jinai
(Library,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Qingdao 266109,China)
〔Abstract〕The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agriculture bas been made,but there still existed problems.Effec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expedite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Key words〕agricultural information;development status;problems;countermeasures
農業信息化是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一個動態發展過程,包括農業科學技術信息化、農業生產經營管理信息化、農產品流通信息化、農業資源環境信息化、農業宏觀管理信息化等內容,其主要特征是以信息時代的農業生產觀念為先導,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裝備農業,為農業產、供、銷及相關的管理和服務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實現農業的高效、可持續發展。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快農業信息化進程,對于現代農業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1 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的現狀
1979年我國從國外引進遙感技術并應用于農業,首開農業信息化的先河,近三十年來,我國農業信息化取得了重大進展。
1.1 初步構建了農業信息網絡體系
農業部建立了以中國農業信息網為核心、集20多個專業網為一體的國家農業門戶網站,創建了全國農業指揮調度衛星通信系統,各省農業部門設立了局域網和信息網絡,80%的縣及農業部門建立了信息服務平臺,在全國布設了8 000多個信息采集點,初步形成了覆蓋全國200多個大中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和600多個農產品主產區集貿市場的市場信息網絡;啟動“金農工程”,強化了政府在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市場監測預警、市場信息服務方面的能力。
1.2 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領域中的應用水平不斷提高 農業遙感器檢測形成了大宗農作物(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等)、農業資源和重大自然災害三大監測系統;農業專家系統,、農業決策支持系統等服務于農業生產;啟動智能化農業信息技術應用示范工程項目,已覆蓋全國800多個縣。
1.3 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
通過實施“村村通電話”工程大幅度提升了農村通信基礎設施水平,到2006年底,全國通電話的行政村比重達到98.9%,有24個省區實現了所有行政村通電話。農村電視機普及率達108.6臺/百戶,農村遠程教育逐步發展。部分發達地區開始實施”村村通寬帶”工程,如青島市于2006年實現了寬帶覆蓋所有行政村,50%的鄉鎮機構擁有獨立門戶網絡,超過30%的行政村建設成為“信息村”。
2 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業信息化已取得很大成績,但與發達國家的農業信息化以及我國城市信息化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甚至可以說存在“數字鴻溝”。
2.1 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落后,不能滿足農業信息化發展的要求 由于我國地域廣闊、農戶居住分散、政府投入少、農民無力投資等原因,使我國農業信息化程度低于工業288.9%,大部分農村地區的信息化建設還局限于低層次上,如搞電話村村通、布設廣播電視網,真正代表信息化水平的計算機網絡建設在部分地區還剛剛起步,2005年底,平均每百戶農村家庭擁有家用電腦為2.1臺,農村網民普及率僅為2.6%,而農業生產人員僅占網絡用戶總數的0.76%,農民還主要是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等途徑獲取信息。
2.2 農業產業化、社會化程度不高,難以形成有效的信息需求,制約著農業信息化的發展 近些年來,我國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雖取得很大發展,但產業化程度仍較低,農業產業鏈各經營主體之間的聯系是松散的,市場上還存在著上億個分散生產經營的農戶。在這種情況下,分散農戶無論是作為信息提供者,還是作為信息需求者,都缺乏話語權,多是被動地接受市場信息。社會化產業化不高的小規模生產,使農業經營者缺乏信息需求的動力,必然影響農業信息化進程。
2.3 農業信息化法規制度建設滯后
由于農業信息化立法和制度建設滯后,使農業信息化建設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農業信息市場管理無法可依,不能實現農業信息收集、整理、篩選和傳播的規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由于大量的農業信息具有公共物品性質,消費者“搭便車”心理及存在交易成本等特征、自發的信息市場難以使農業信息資源有效配置,需政府進行信息投入和對信息市場進行干預,并為農民提供及時、全面、準確的農業信息服務。但目前我國政府在農業信息化建設上,主導作用發揮不夠,沒有形成政府對農業信息服務組織的補貼、支持和有效監管機制,農業信息產品開發不足,許多農業信息產品沒能及時得以推廣應用,信息市場競爭無序。當前我國各地開發的農業數據庫大都自定標準,沒有形成全國統一的農業信息標準,互通互聯性差,不適應網絡化時代數據共享的需要。
2.4 農業信息資源沒有有效開發利用,農業信息化服務水平較低 我國農業信息資源數據庫建設目前尚處于較低發展階段,大多屬于單媒體產品,農業信息資源開發不足和利用率低,農業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及農業信息市場的培育發展緩慢,許多農村地區還沒有完善的信息產品市場,農業信息服務體系不完善和信息服務手段落后,信息發布的渠道不暢,農民獲取信息的途徑少,信息接收方式落后。
2.5 農村缺乏信息專門人才
農業信息網絡建設需要大批掌握網絡技術、熟練農業經濟運行規律、能為農業產供銷提供及時準確信息的專門人才,但由于農村有知識的青壯年大批外出打工謀生,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是受教育水平較低的人群,同時,由于培訓機制不健全,對培養農村信息人才重視不夠,各級農業部門從事網絡管理、維護與開發的專業人員普遍不足,制約著農業信息化的發展。
3 加快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對策
當前,農業資源環境和市場約束增強,保障農產品供給的難度加大,農產品貿易競爭加劇,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這都要求我們以信息化推動農業現代化,加速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十一五”期間,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全面推進農業信息化,建立起科學、完備、高效的農業信息體系。
3.1 加大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投入力度,健全農村信息基礎設施 一是增加政府投入。農業信息體系建設作為一項公益性、基礎性事業,它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各級政府應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高度出發,深刻認識農業信息化的重要性,切實加大對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投入力度。據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負責人測算,2006-2010年共需中央安排農業信息基本建設投資30億元,為保證體系有效運轉,平均每年需要投入1.8億元。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2007年的國家財政收入超過5萬億元,具備了大幅度增加農業信息化建設投資的條件,各級政府特別是縣級以上政府應承擔起農業信息化建設投資主渠道的職責。二是完善政策、法規和激勵機制,整合社會資源,引導社會資金參與農業信息化建設。2007年山東省整合多家單位的資源,依托山東網通的寬帶網絡、山東郵政的物流配送體系、海爾集團的家電銷售服務體系、微軟(中國)、英特爾(中國)及大眾報業集團的資源,合作建設山東省農業信息化服務體系。青島網通公司以超前思維進行農村寬帶網絡建設,于2005年底基本實現了ADSL(非對稱數字用戶線路)對所有農村通信局點的覆蓋。社會力量對農業信息化的推動作用不可忽視。
3.2 全方位開發利用信息資源,加強農業信息數據庫建設 要從農業資源配置、農業生產、農業科技、市場需求、價格水平、生態環境、氣候條件、政策動態等涉農環節和相關產業全方位開發信息資源,并形成資源共享機制。建立農業綜合信息數據庫、種(植)養(殖)加(工)信息庫、農機信息數據庫、農業科技信息數據庫,開發利用各種農業生產管理信息系統和決策支持系統,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逐步實現精確選種、播種、灌溉、施肥、田間管理和收獲,實現農業信息化。
3.3 提高農業產業化、社會化水平,為農業信息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農業產業化的基本形式就是產加銷一體化,核心問題就是克服小農戶分散經營與大市場的矛盾。農業的產業化水平越高,農業的社會化、市場化程度就越高,其生產經營管理對信息的依賴程度也就越高。所以,農業產業化是農業信息化的基礎,是農業信息化的重要拉動力量。美國的農業信息化強度高于工業81.6%,根本原因就在于其農業產業化的程度非常高,有著渴求信息、利用信息、發布信息的內在沖動,從而促進了農業信息化。
3.4 制定、完善和實施相應的支持政策,促進農業信息化建設 首先,要加強農業信息化相關政策的研究,從我國實際出發,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并遵循國際慣例,研究和制定出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業信息化政策支持體系。其次,調整利益分配格局,制定、完善惠農政策。在城市工業化過程中,我國農業、農村、農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的矛盾、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國家必須制定、完善一系列惠農政策,調整利益分配格局,使國民收入分配向農業傾斜,堅持并真正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努力形成城鄉發展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一體化新格局。最后,調整、完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農業生產的特點決定了農業生產經營面臨著自然和市場等多重風險,由于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滯后,市場需求與生產之間的信息嚴重不對稱,農業生產的盲目性很大,經常出現農產品“賣難”、“買難”及增產不增收現象,嚴重挫傷農民生產積極性。所以,建立健全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向農民提供及時準確的市場信息,是當務之急。要吸取20世紀80、90年代把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搞得“線斷、網破、人散”的教訓,切實加強和完善農業信息化服務網絡建設,培養一支系統操作能力較強,能規范地采集、處理、傳輸、應用信息的農業信息管理服務隊伍,以農村村組干部、農民經紀人、龍頭企業、合作社和經營大戶為重點,發展農業信息員隊伍,要讓縣、鄉專職農業信息服務人員有位、有為、有利,使他們把農業信息化服務當作大事業來干。
3.5 加強農業信息化法規建設,為農業信息化創造良好發展環境 目前,我國關于農業信息的采集、處理、傳播、發布、利用等方面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農業信息化缺乏法律保障,不利于農業信息化的健康發展。因此,國家有關部門應從我國實際出發,借鑒國外相關立法與規章建設的經驗,抓緊制定與農業信息化相關的法律和規章制度,使農業信息化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6 提高農民信息化意識,培養農業信息人才
廣大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也是實現農業信息化的主體,廣大農民信息意識的覺醒和提高,是實現農業信息化的內在動力之源。所以,要通過廣播、電視、報刊、典型示范等多種途徑,加強對農民的引導,使他們充分認識到信息就是資源,信息就是財富,從而產生獲取信息、利用信息的內在需求。同時,要多渠道、多形式對農業信息從業人員進行培訓,及時更新相關知識,提高其信息服務水平。在縣鄉村三級建立一支專兼職信息員隊伍,形成農業信息人才網絡,為農業信息的及時有效傳播提供人才支持。
參考文獻
[1]王松海.我國農村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理論導刊,2007,(10):91-92.
[2]劉小平.農業信息化與農村經濟建設[J].農村經濟與科學,2005,(1):14-15.
[3]周雪飛.發展現代農業的信息化之路[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07,(11):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