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一些新的教學思想不斷沖擊著人們傳統的教學觀念,新理念、新名詞讓人應接不暇,且眾說紛紜。在這種背景下,體育教師對新課標難免有一些理解上的偏差,甚至歪曲、誤解新課標理念。由于不能正確理解新課標,使得體育教師普遍感到很困惑和無奈,如很多教師反映體育課不知道怎么上了,還有些教師索性就“放羊”了,直接導致了課堂教學上的混亂,也使得教師對新課改產生了懷疑和指責,一些教師議論說“都是課改惹的禍”。“困惑”源于“誤解”,所以,筆者認為有必要對容易產生誤解的幾個問題予以澄清。
一、重視“生成”不能削弱“預設”的作用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體育教師于課前全方位地了解有關教學信息,并認真地進行課案預設,將有利于教師自如操作課堂教學進程和冷靜處理各類突發事件,將有利于達成“教”與“學”的和諧統一。因體育新課標十分注重課堂教學的生成性,故許多教師誤認為課案預設已無關緊要,因而他們不對課的組織與實施、重點與難點的突破進行周祥的設計,結果時常在教學進程中出現“冷場”與“混亂”現象,課堂教學不僅沒有達到生成的目的,反倒使教學游離于目標之外。所以,筆者認為像那種沒有任何準備而直接進行教學,教學效果卻收到了“奇效”,學生獲得了豐富多樣的“生成”,決不可以提倡。
在現實的體育教學中,如果拋棄了預設,而一味地追求動態生成,將其視為一種教學的“時尚”,這本身就偏離了生成的本質,也很難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因為預設課案的過程,既是教師透徹理餌、稍化新課標精神的過程,也是教師綜合多種教學資源、設計教學流程,尋找新、舊教法結合點與突破口的過程,只有認真進行課案預設,對教學進行合理的安排,對教學發展趨勢能有預計,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能迅速判斷其有無價值,這一切無不建筑在預設的基礎上。唯有充分的預設,方能成竹在胸,游刃有余,才能在動態的教學過程中捕捉到學生霎那閃現的靈光,才能將計劃性與靈活性融為一體,教師才能更好地掌握“主導”權,學生才會更快地進入主體學習角色,師生、生生互動才能卓有成效,課堂教學才會精彩,才更具有靈活性與生成性,否則再怎么重視生成,一旦出現真正的教學生長點卻又無力把握。
二、學生好惡不能成為教學內容取舍的標準
新課改十分關注學生的運動興趣,并把激發、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作為體育課程的理念與目標之一。同時,新課標又沒有硬性規定統一、具體的教學內容,這使許多教師誤認為學生的興趣是選擇教學內容的唯一標準,學生喜歡什么我就上什么,學生就練什么,只要學生玩得開心,興趣得到滿足就可以了。正如一位教師辯解“放羊”課:“我這樣教學主要是為了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有的學生喜歡踢足球、打籃球,有的學生愛跳皮筋、踢毽子,我就盡可能滿足他們的不同需求唄,況且新課標又沒有規定一定要教什么不能教什么。只要學生喜歡就行了……”新課程標準雖然沒有對教學內容做出具體規定,但并不等于實施新課程就可以隨意選擇教學內容。對教學內容的選擇要符合一定的標準,以學生的好惡來選擇教學內容,貌似對學生的尊重,其實是對學生極不負責的遷就,試想以學生的”好惡”為標準,豈不是陷入了“學生中心主義”的泥潭?
體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要具備教育功能,我們從教育的本義上來說,教育絕不是對學生愛好的膚淺迎合,不是片面的投其所好,它絕不會允許學生阿Q鬧革命一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它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有自身的規律和明確的目的要求,因此有時它也勢必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凡學生喜歡的我們也喜歡,凡學生反對的我們也反對,那體育教育豈不成了隨學生所欲的東西,其存在恐怕也沒有必要了吧。
三、尊重學生不能弱化教師的指導作用
新課改強調“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平等對話已成為當前教師的共識。但在教學實踐中卻出現了過分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的現象,許多教師誤認為要發展學生個性,就是要丟掉傳統的教學方式,否定傳習式教學,輕視教學組織與管理,教師在教學行動中僅僅扮演組織者和服務者的角色,對于學生在學習中所犯的錯誤,不是教育和批評,也不是采取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去改變,而是甘做老“好人”,虛偽的表揚充斥著課堂,教師放棄自身的指導作用,這種自我否定的做法,最終會使體育教學失去正常的秩序和應有的教學效率。我們應當明白,作為不成熟的受教育者的個體,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需要教師有的放矢地對其扶植、引導和管理,而不是隨學生的個性任意發展。一味遷就、信馬由韁、放任自流表面看上去是尊重了學生,實際上是使得學生從小是非不分,弱化其耐挫力,對其是有害的。
確實,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學生與教師是平等的,這是顛撲不破的硬道理。然而,這種平等,我們更多地應該理解為人格上的平等,而尊重學生則是維護這種平等關系的具體體現。師生人格上的平等,不等同于專業地位的平等。把人格上平等視為專業地位的平等,那不是一種科學的、實事求是的態度,否認教師對學生的指導作用更是對教學的誤導。尊重學生不能弱化教師的指導作用,新課標也指出“重視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并不排斥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的指導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仍需要進行示范和講解,仍需要指導學生,糾正錯誤動作”。所以,要晟大化地發揮教與學的基本功能,既要把學生為主體作為實施體育教學的基本點,又要使體育教師為主導成為實現學生為主體的根本保障。
四、構建民主課堂不能放松紀律要求
新課改強調“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體驗,努力使學生將體育學習和活動作為自己的內部需要”。為此,很多體育教師努力構建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提高學生體育學習的興趣,這是一種進步。但也出現了部分教師因片面擴大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自覺性,忽視了自己在課堂教學中應起的主導作用與管理作用。結果給少部分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端正的學生提供了自由散漫甚至是故意搗亂的可乘之機,不僅嚴重影響了其本人的學習效果,而且也嚴重妨礙了他人的有效學習,所謂的民主體育課堂成了滋生學生自由散漫的沃土。課程性質決定體育課主要是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在室外對學生進行身體教育和運動教育,所以相比其它科目,班級之間、學生之間更容易受到相互干擾,課堂更具有開放性,也更需要課堂紀律來約束。
我們要認識到構建民主課堂與紀律管理并不是對立的關系,而是相互促進、相互依存的。在體育課堂上,良好的紀律會給學生帶來真正的快樂和成功感,能培養和完善學生對個人和集體的責任感,從而形成良好行為規范。同時,紀律能讓課堂安全、有序、輕松。現在的體育課堂,學生一般多達六七十人,稍有不慎教師會因為學生違紀而浪費很多教學時間,為了保證教學時間,有序的課堂環境更需要紀律來確保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只有嚴肅課堂紀律、規范學生學習行為,加強教師的指導和管理,才能真正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才能構建一個安定、和諧、有序的課堂教學情境,才能保證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成、學有所趣,才能引領學生向著明確的學習目標前進。去發揮潛能、提高學習效率,從而真正完成新課標所規定的各項任務。
新課程改革給當前的體育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這是令人欣喜的。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任何一場改革,并不是“脫胎換骨,重新做人”,而必然是站在傳統的肩膀上,“吸取營養,痛改前非”,是揚棄。因此,我們的改革不能無視傳統,無視規律,不能矯枉過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處理好課改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使新課程背景下的體育教學有序而健康地發展。
(浙江省桐鄉市第一中學 31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