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的主渠道,是新教材、新課標、新理念實驗的基地,是學生學習發展的主陣地。課改課堂教學正在逐步地從形似走向神似,從熱熱鬧鬧走向有效學習。那么在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怎樣開展有效教學呢?思考這一問題,從目標角度,對課改體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行反思,課堂教學目標預設、實施、達成就構成了開展有效體育課教學的三部曲。
一、目標預設
目標預設,就是教師課前依據教材內容、學生特點、場地器械條件、水平學習目標要求,進行本次課教學目標的制定。但是,在目標預設的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在表述上主體不是學生,學習的條件不清;在內容上經不起推敲、寬泛、不具體、操作性差、面面俱到、口號性公式化的東西較多;反映在行為上是不經思考、不究教材、不研課次、不慮實際。這種狀況如果不能很好地糾正,將影響到有效教學。因為,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
那么怎樣合理預設課堂教學目標呢?合理預設應做到:
1、要有認真的態度
態度決定行為,影響效果。如果沒有認真的態度,憑著經驗與記憶粘過來復過去,隨隨便便必然會影響到目標的質量。如:在預設運動技能學習領域目標時,總是憑著已有的經驗對技能學習的達成度千篇一律:第一次課有60%左右初步掌握,第二次課有70%~80%基本掌握,第三次課有85%左右基本掌握,第四課有90%以上,并且從水平一到水平五驚人的一致,沒有考慮教材難易程度、學生差異。況且什么是“初步”與“基本”?這種不具體的表述,教師在機械、熟練地使用著,而對運動參與領域的目標則是積極參與、勇于表現。而怎樣參與的具體行為不能說清,參與的行為隨著水平段提高也沒有變化。對于身體健康領域的目標則把握不準教材的功能,文不對題。對于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領域的目標則是課標上的幾句套話說過來講過去。造成以上問題的原因主要是態度不認真,不夠用心。
2、把握好教材
教材是達成目標的載體,把握教材就是要吃透教材,掌握與教材有關的資源。把握教材,要能將教材在單元里進行切分,只有合理切分,學得才能有效,目標也只有按照切分后的學習內容去制定才有針對性。不然就會出現單元與課次、課次與課次目標的混淆,教材與目標脫離的問題。
3、熟悉學生
學生是教學主體,對教學主體不熟悉,目標確定就會缺乏合理性,就沒有針對性,必然會影響到有效性。熟悉學生就是了解學生體育學習的基本信息,如:運動基礎,已有學習經驗,學習習慣、態度、興趣與需要。然后綜合考慮這些特點與課標的要求去預設教學目標。如:小學生運動興趣廣泛,學習熱情高,經驗不足,基礎也較差。因此,預設教學目標時,就要以培養運動興趣,學習體驗簡單的運動動作,感受運動帶來的快樂為目標制定基準點。實踐證明誰把握學生,學生就會走進他的課程,走進課程,教學目標才真正有了意義。
4、熟悉場地與器械
資源影響目標,不同場地,器械數量影響學習效果。因此從實際出發,合理、安全地使用場地與器械,教師要理性去思考。場地大、班級少、器械多的學校教學分組可以多,散點練習也可以,反之少些。場地小、班級多的學校,要合理地劃分好教學區域,針對不同教材課前要進行調整以保證教學開展。器械少的學校可以多增加徒手練習,提高練習的有序性。
5、正確表述
表述要以學生為主體,說清楚學習的內容、條件、結果,表述要明確具體,整合要合理,語言要簡練,目標要適宜。不需要面面俱到,要層次清楚,要可行有效。如:“在教師指導下,有70%的學生能夠在無防守情況下自行完成籃球肩上投籃動作,有30%的學生隨堂跟隨練習。”目標表述主題目標必須有,其它領域目標可以整合起來表述,如:“學生學習主動,能夠完成規定練習次數,身體控制、協調能力得到鍛煉。感受、體驗投籃練習投進帶來的快樂。”預設教學目標需要綜合考慮教材、資源、學生等因素,需要有認真的態度。
二、目標實施
目標是實施教學的依據。離開目標的教學是盲目的教學、機械的教學,離開目標的學習也是盲目的學習、機械的學習。進行有效的體育教學,需要目標的導向性,這樣教與學才能建立共同體,師生才能在共同的目標驅動下實現有效教與學互動,進而獲得學習后的發展。
目標實施,就是以教材為載體,以目標為依據,對教學活動進行設計、展開、推進,學習的過程,也就是將目標轉變成為有效教與學行為的過程。目標實施,首先,教師要有效益、時間意識。做到這一點,我們教學活動的開展,就要突出主題,把握重點,增加有效學習時間,準確地進行學習。改變教與學漫不經心、隨隨便便的問題;其次,要做到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目標實施,教師要將教學目標轉化為具體的學習目標,轉化的過程需要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而組織、服務、引導是主導作用的體現。目標實施正是在教師主導作用合理發揮的前提下,使得學習活動的設計、開展、調控更有效。如:運動技能學習鏈的設計、不同學習情境的創設,評價、學習情感交流空間的提供,這些都要精心去預設。師生互動,也是教師主導的體現。要抓住學習過程中矛盾沖突點進行啟發,開展對話與交流,施加有意義的教學因素,使知識與技能在學生大腦中活起來,學生勤快起來,學習不再懶惰,進而激發教師促進學生。互動需要欲望與態度、知識與技能、經驗與方法的碰撞,需要環境,要有意識,這些我們都要做到。如:教與學激情的點燃,精彩提問對思維的激活,適時啟發、點撥對新知識學習的加速,學習討論分享學習快樂,這就是互動。目標實施的對象是學生,不是教師。目標有效實施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圍繞目標,用教材教,組織學生有效學練,在思考中學練,在創新中學練,自我建構的過程,也就是落實學生學習、發展主體的過程。這樣,學得才有意義;再者,要保證適宜的練習密度與強度。提高練習密度需要合理組織,分組要合理,練習要有序,器械少的學校可以分組輪換,增加徒手練習,保證練習次數與負荷,不要上成休閑課,要上出學科特點。實際教學中如果教材允許,場地夠用,器械夠使,有效體育課就必須上出密度和負荷來。目標轉化為行為有具體要求,目標實施需要考慮教學中諸多要素。所以協調、優化教學要素,按要求做到,目標實施會順利完成。
三、目標達成
目標達成是教學效果的體現,有效教學追求的就是目標達成。達成教學目標,詮釋了師與生教與學的活動狀況,積極智慧的教學,自主創新的學習,及時合理的反饋,把體育教學課堂鑄造成了一個高效的學習課堂,進而達成了教學目標。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達成目標呢?
1、首先,要教得合理
教得合理,就是要教得科學到位。合理的就是適合的,適合的就是最好的。體育教學有一定的規律,把握教學規律,沿著學生學習思維,展開學習活動,使學生在本次課的學習路徑上充分展示自我,學得輕松愉快,獲得學習情感與收獲,此時知識與技能融入思想,活化成學習的工具,動態輪轉起來成為知識與技能的內涵。而這樣的教學過程也是彰顯教學基本功、技巧、藝術的過程。而有效組織,具有啟發性的教法與指導,則是教師實現自我的過程。正是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使知識與能力協調發展,這是一個和諧美好的過程。如:學習肩肘倒立的過程,墊上熱身、軀體滾動、坐位體前屈、仰臥單腿交換舉、兩頭起、交換單抱膝、仰臥抱膝、撐腰蹬車輪。主體環節講解示范,學生練習,指導評價,優生展示,學生評價,互幫互練,強化練習,分組展示,創造性練習(雨后春筍)。這樣沿著動作技術的脈絡,循序漸進教學,自然就教到了位。其次,要學得臺理。學得合理,就是要學到點。運動知識與技能在學習過程中具有復雜性和動態性,怎樣使復雜變得簡單?簡單不是重復、改變,而是利于學生的理解,符合學生特點。怎樣將動態相對地靜態化?靜態化不是人為地干涉、壓制,而是成功地引導、利用。學習過程的復雜性與動態性是一種教學資源,以積極的態度正視面對使學習過程富于挑戰性,更具有活力,有利于學生學習體驗與思考,也有利于教師更準確地把握與運用教學因素,提高教學技能。如:前面列舉的肩肘倒立學習,教師在準備環節安排墊上練習非常具有針對性,是圍繞主教材的技術特點進行的,如此進行熱身活動,既達到了熱身的目的,又為主教材的學習進行了有效的輔助練習,這樣的學習不能不說是學到了點。而在主體環節學習中,觀察學習,模仿練習,比較學習,展示交流學習,合作學習,強化學習,創造性學習,這樣的學習必然是學到點上的高效學習。
2、其次,要合理評價
學得合理不能將評價隔離開,學生學習發展,離不開教師對學生學習行為、效度的指導和評價。評價與學習密不可分,離開評價的學習是缺乏動力的學習,是容易滿足的學習。自我學習是一種需要,而在自我學習的過程中得到他人的評價、自己的評價也是一種需要。合理、及時、客觀、發展的評價有利于學生掌握運動知識與技能,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
影響有效體育課教學的因素有許多,從目標角度去規范教學,進一步加強對體育教學的管理,更具操作性的研究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與管理中去探究。目標預設、實施、達成,教師自我管理更為重要,讓我們把有效體育課教學的三部曲唱響,使目標真正成為師生教與學的動力。
(天津市大港區教研室 300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