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耐久跑在初二階段共安排五次課,第一次課是了解耐久跑的有關知識、知道測試脈搏的方法、學習正確的呼吸方法,第二次課是學習直道途中跑,第三次課是學習彎道跑,第四次課是耐久跑游戲,第五次課是耐久跑測試。本課是第四次課,旨在通過游戲鞏固耐久跑的有關技術,提高心肺功能,增強有氧代謝能力,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
二、學情分析
集體跳地毯和集體跳繩是學校運動會的特色項目,深受學生喜歡。任教的初二(11)班是這兩個項目的年級段冠軍,這為組織“集體三項鐵人賽”奠定了基礎。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耐力素質發展的高峰期,經常進行耐久跑,不僅能快速增強有氧代謝能力,提高心肺功能,而且能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本課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從三方面消除學生的恐懼心理:(1)通過游戲轉移注意力;(2)通過教師和同伴激勵性的語言幫助克服恐懼心理;(3)通過異性效應消除恐懼心理。
三、教學的過程與方法
1、為了集中學生注意力,在準備部分,我安排了“相反動作”和“明七暗七”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活動肢體,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帶操能力,達到準備活動的目的。
2、在基本部分,針對學生害怕耐久跑的心理,我首先選擇“拉網捕魚”進行教學,在游戲中,規則規定每組推選五個學生擔任“魚”的角色,這就體現了一個隱性的要求,即每組要推選五個跑的能力強的學生才能避免被其他小組抓住,五個跑的能力強的學生就應該勇敢承擔“魚”的角色,不要推脫,同樣,規則還規定學生兩人手拉手成漁網捕魚,這也隱性要求各組的漁網要密切配合好。
其次,我將“鐵人三項賽”引入耐久跑中,并對其進行改造,創設了集體鐵人三項賽:集體跳繩50次;集體跳地毯30米;集體跑400米。通過賽前男、女混合分組,賽中引導學生相互鼓勵,賽后評選“鐵人集體”等多種措施,使學生咬牙堅持下來,全體學生身體是疲憊的,但心里是高興的。最后,為了調整運動負荷,全面發展學生素質,我選擇了“螃蟹行”游戲發展學生上肢力量,一段時間后,我用“推小車”和“蜘蛛行”游戲代替,使學生始終保持練習興趣。
3、在結束部分,安排了“大西瓜、小西瓜”游戲,讓學生在歡聲笑語中達到放松的目的。
王文生教授點評:
看到本期教案后,我想就以下兩個問題與一線體育教師進行交流:
1、地域體育資源與民俗文化傳統運動的繼承和發揚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施后,學校與體育教師的自主性大大增強了。在這個前提下,傳統意義上的體操類、田徑類和球類體育項目依然是體育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同時,我以為,學校體育是否能夠在挖掘和享用地域體育資源與民俗文化傳統運動等方面擔當起義不容辭的責任來,為繼承和發揚地域體育資源與民俗文化傳統運動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優秀(后備)人才。
2、學校體育教育活動要為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和應對未來社會競爭提供幫助
在我們的傳統體育教學中,各類體育項目所要掌握的運動技能是教學重點之一。因此,體育教師的教學設計,特別是教法的選擇與運用,考慮最多的是如何使學生盡可能會的掌握某一技術動作。這是無可厚非。在此我想說的是,我們的體育教師可否在教授運動技能的過程中,明確且有目的的“觸類旁通”一下。例如,在教授三大球有關傳、運、接、搶、投、射、扣、斷等技戰術教學實踐活動中,一方面要教會學生掌握這些技戰術所需要技能、技巧與體能,同時要引發學生能夠從中領悟到:時機的轉瞬即逝與捕捉把握、團隊的優勢在于每一個成員都負有責任感并勇于承擔、勝利往往取決于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等等,為造就學生積極主動地迎接和參與未來社會競爭所需要的良好品質提供準備。


本欄編輯有話說 欄目改版后,得到了廣大老師的大力支持,大家積極圍繞主題進行投稿,在審理稿件過程中也發現一些問題,有的老師的教案寫得很粗,具體的教學步驟沒有細化,導致人家看了你的教案仍舊不會上課,特別是一些突破重點和難點的輔助方法沒有寫出來或者將其模糊掉,這樣對大家的理解上就設置了障礙;有的教案在描寫教學目標的時候,還是沒有具體化,沒有圍繞三要素寫,即:行為、條件和標準,泛泛而立,因此,也有多數稿件被退回;有些教案是由于沒有趕上主題,由于質量不錯而一再往后推,導致審稿周期拉長。希望大家能經常關注論壇信息,按照主題及時投稿,我們一定會在規定周期內答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