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要“優化課程結構,改革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加強教材建設。”教材建設始終是課程建設的一個重要成分,也是培養跨世紀人才的必要前提。因此,必須把教材建設作為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1、目前所用教材情況分析
經調查,各體育院校所用的教材42.4%為全國統編教材,39.4%為自編教材,27.2%為體院統編教材,12.1%為兄弟院校合編教材,9.1%為高師統編教材。很多學生反映缺少教材,上課時連教材都沒有,只能老師講,學生記。因此加強教材建設,編寫各具特色、風格紛呈的多種教材,已成為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1.1 教材適用情況
有27.3%的教師和4.5%的學生認為絕大部分教材適用,51.5%的教師和51.7%的學生認為少部分適用,有31.95%的人認為不適用。這種結果說明教材的質量與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成為影響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原因。
1.2 教材存在問題分析
多數教材是在原有體系的基礎上擴大添新的,缺少在內容和體系上有獨特學術見解的教材;對教材的能力培養結構研究較少,特別是在啟發學生領會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方面不足;缺乏對不同學科間橫向聯系的介紹與研究的內容;教材內容較少反映最新科技信息、教研成果和教改要求;缺乏綜合性教材;缺乏系統配套的系列教材(包括基本教材、參考書、教師用指導書、學生用指導書等)、與文字教材配套的電教教材系列。
例如,我們現在使用的《體育管理學》教材仍有不少移植或借用宏觀管理學的內容,有些雖然冠以“體育”二字,但總有些牽強或拼接之感。當然,移植在學科創建之初是不可避免的,隨著學科的發展,這種初期的移植與借鑒應該逐漸地減少。其次,通過教學實踐,部分學生評價《體育管理學》“理論雖好,無法運用”,這種論點可能是部分學生受多方面的影響而產生的思維偏頗,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對體育管理實踐了解不深、提煉不夠,因而缺乏指導性和可操作性。這與前面所講的“移植”偏多也有較大關聯。
2、加強教材建設
編寫好的教材,不僅可以解決許多教學上的疑難問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也是教師進行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因此,必須把教材建設作為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教材改革應借鑒國外的經驗。如美國的各科系有權制定和修正學生的培養方向、學生考核標準、學生資助水平、教師職責及教師的任免和提升。教師則擁有教學的獨立權,他們可自擬課程,自選教材。自己掌握進度,自己制定考核標準。教師一般都選擇最新的,水平最高的教科書為教材,另外還指定很多教學參考書,包括與所學課程內容相近的書和許多與學生將來從事該項工作有指導意義的參考書。這說明選用教材的目的是在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同時,沒有忽視社會的需要和個人的興趣愛好,使學校教育和獲得理想工作聯系起來,達到為社會培養合格人材的目的。
2.1 新世紀要求更新教材
在現代教學理論中,教材是指廣義的教材,它包括文字教材和電教教材。其中文字教材主要包括教科書、講義、講授提綱、參考書刊、各種輔導材料和習題,還包括印制的掛圖、圖表等印刷形式的教學材料。電教教材包括教學用幻燈片、電影片、投影片、錄像片、錄音帶、CAI課件和各類多媒體教學軟件等。教材是知識的載體和進行教學工作的重要依據,也是反映學生知識結構的一個重要方面。有關研究結果表明,目前知識更新的周期已縮短到3-5年,也就是說,一個大學生入學時所學的知識有可能到畢業時已顯得陳舊和落后,因此教材的更新是一個經常發生的問題。尤其在科技迅速發展時期,教材的更新周期會大大縮短。
2.2 教材規劃的原則
1)教材規劃要適應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
由于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學校無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教給學生受用終生的知識。要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意培養學生探索新知識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以適應科學技術進步和工作后的實際需要。
教材建設要努力適應學分制的需要,增加教材的品種,要有配套的數學參考書,應加強實踐性和應用性課程的教材建設,包括教材的配套,任何一本教材都是在和其它有關的教材和參考書共同構成的教材系統中起作用的。在教材規劃中應包括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和相應的指導書、參考書以及實驗教材、實驗指導書和必要的工具書等。
教材建設應適應體育管理人才培養的多層次要求。專科、本科、研究生、博士生應有不同的相應的教材和參考書,教材建設要向規范化、系列化、多樣化、精品化方向發展。
2)教材要系列化
教材系列化是制定教材規劃的一個重要原則。為達到相關課程內容的合理分工需進行統一設計,保證互相銜接,避免不必要的重復。使課程內容前后有機結合成一體,系列化是一項重要措施。每一門課程的教材也應系列配套。
3)教材規劃要整體優化
教材建設的整體優化是指圍繞學科內容,即主干課程,編出一套數種較為完整的、體現培養目標要求的高質量的教材和教學參考書系列。教材是一個學科的發展歷史、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方法系統化的總結,同時還包含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從而保證教材系統的最優化功能,發揮培養后繼人才的工具功能,保證學科發展的媒體功能。
2.3 教材內容要更新
教材內容更新是由高等教育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規律決定的。科技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更完備的實驗條件,發現了不少新效應、新現象,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又推動了理論的發展,或對經典理論有了新的更深入的認識。因此,我們要壓縮那些繁瑣而無實際價值的空洞理論和陳舊僵死的知識,增加那些與培養目標緊密相連的實用性理論和知識,以及具有學科前沿的最新知識。
2.4 教材體系要更新
教材體系更新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主要有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課程性質與教學目標、教材設計所依據的教學理論和教育思想、所采用的教學策略等外部因素,還有著者對一門學科內容實質的理解等。比如,體育管理中的經濟學問題,與《體育經濟學》,兩者不容混淆,但也并不排除相互滲透。尤其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步發展的形勢下,管理工作中的經濟基礎問題將越來越明顯地擺在我們面前。那么,如何妥善處理管理學與經濟學的關系,以及與其他相關學科的關系,合理取舍它們中與管理學內容體系有關聯的知識,顯然也是事關體育管理學學科教材體系的重要問題之一。
1)教材體系更新是對學科內容認識深化的結果
體系不只是內容的編排順序,在體系的構成中體現著教材作者對某一門學科內容的實質如何理解的問題。我們力圖建立一個新體系,就意味著要立足一個學科發展的現代水平,立足學科發展的前沿,去重新審視和理解學科的實質;也意味著適應認識的發展,重新調整觀察該學科內容的視角。
體系變革不僅必然帶動已有內容發生變化,同時也為增添新內容提供了廣闊空間。
2)充實基礎,不斷完善教材體系結構
教材內容更新的目標之一是不斷充實基礎,完善體系。這一點對新生學科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科學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將學科內容中已被實踐檢驗,證明是具有普遍性的概念、理論和技術內容充實到學科的基礎部分中去,以加強學科的發展和成熟。
3)逐步更新,形成具有特色的教材體系結構
教材內容更新的目標之二,是逐步形成有特色的體系結構。這是使教材不斷成熟起來的一個重要過程。教材內容更新,一要跟蹤科學技術的發展,保持教材的先進性;二要緊密結合實際需要,保持教材的適用性;三要不斷加深對本學科發展的特殊性的認識,明確修訂教材的出發點,確定相應的目標,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體育改革也在不斷向縱深發展,許多新舉措應運而生,許多新作法不斷出臺,許多新經驗急待總結。面對如此豐富的體育改革和管理實踐,我國的《體育管理學》教材改革任務責無旁貸。所以無論從歷史、現實和發展的要求來看,不斷充實體育管理的最新成果,豐富體育管理學的內容,使之真正具有體育的特色,是我們刻不容緩的任務。
2.5 教材要體現能力培養
教材編寫和教材建設對于學生的能力培養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潘懋元提出;“學生的知識、技能的獲得,智力、能力的發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課程所組織起來的教學內容……正確組織起來的教學內容是學校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證。”因此,傳統的按知識邏輯順序編寫教材的模式應當改革,代之以多功能多層次的教材結構。體育管理學教材可以按照立體多維模式進行設計。
在這種教材結構模式中,教材的三種成分既顯形地表現為知識技能要素的表達,又隱含著思想品德教育和啟發智力、培養能力,蘊含著審美教育。
當然,要根據不同學科的性質和不同教學形式的特點,做到既有總的綜合要求,又有特殊、側重要求,千方百計地發展學生的能力。
3、結論與建議
教材改革應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一要努力擴大教材的物化形式和媒體品種,加大音像教材和電子教材的建設力度,為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改革,特別是進行多媒體教學創造必要的先決條件,奠定良好的基礎;二要嚴把教材出版資助和教材選用管理關。應盡可能選用水平較高的通用教材而避免教材的低水平重復建設;三要支持鼓勵教師認真總結教學實踐經驗,編寫能夠反映和體現高水平教研成果和教改要求的講義與輔助教材,重點資助具有鮮明特色的特別是專業特色的教材出版發行。
(曲阜師范大學日照校區體育教研部 276826)
(山東省棗莊礦業集團第一中學 27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