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們經常可以發現,有些學生彈跳、速度、柔韌、協調能力等各方面身體素質出眾,可是當學生把這些素質和籃球結合起來時,卻顯得動作多余且不實用,“拉桿”、“收腹躲閃”、“空中換手”等被他們樂于推崇,相互模仿。然而學生其實并沒有真正領會“球”其實是身體一部分的理性感念,甚至我們有些老師都認為球感只是簡單的球性熟悉而已,把球感當作教學和訓練的副產品,沒有用積極的手段去獲得它。然而,敏銳的球感只有經過有計劃、有目的、高強度、大密度、多樣化、實戰化的訓練才能獲得。中學生一味的追求動作的花樣、新穎和時尚,是不利于籃球基本功的學習和獲得的,只有通過教學和訓練來克服他們的浮躁、不切實際的想法和做法,從基本練習、實事求是、循序漸進的學習出發,才能真正獲得籃球技術動作的正果。本文試圖總結多年的籃球教學和訓練經驗,以期得到廣大同仁的指正。
一、最大限度地增加接觸球的機會和次數
無論是手感還是球感,都只有經過多次重復練習才能形成、加強和熟練,進而成為技巧。“熟能生巧”就是人與球之間環境的高度一致,球好似身體的一部分,這靠的是高水平的肌肉本體感覺。多練、多觸球是提高球感的有效途徑,特別是中學生,他們處于相對的較低水平階段,對球的控制還處于“大腦”或者說是“眼睛”支配的層次上,觸球次數對于他們尤其重要。記得美國NBA球星孩提時代練習球感方法最著名的,是“黑房子封閉法”,就是將練習者關在一個幾乎沒有任何光線的房子內,讓他長時間的接觸球,以培養他的本體感覺,讓身體感覺來支配球。中學生在開始接觸籃球時,可采用單人練習、雙人練習、多人練習等手段進行教學和訓練。
單人練習最能增加接觸球的次數,從而提高對球的感覺。單人練習時每次運球、投籃和傳球都是自己完成,憑著指間觸球的感覺,對球的運行情況有所感知,對下一次運,投或傳便于準備和糾正,也能在練習中自控球的高低、快慢、前后、左右、旋轉、弧度,并能利用不間斷的連續刺激強化,形成敏銳的球感。常用的方法有:自運自投,對墻或標志物傳球,雜耍(街頭籃球中的非正規動作中的任意接觸球),用身體的各個部位滾球或讓球旋轉。
雙人練習中的雙人形成了既對抗又配合的關系,增加了練習的目的性、實戰性和趣味性。在雙人練習中對球感的培養要著力于應對和配合:如在一運一防或一投一防的練習中,運球者要求用連續的變向來擺脫防守隊員,而防守者則用快速的腳步移動封堵運球線路,防守者必須手和腳步的變化迫使運球者不斷的變相,防守步法均用攻擊步,以便能順勢掏球。通過此類練習,兩人移動傳球時就更要注重配合,傳球線路要適當地超前,球傳到對方的胸前,接球者要用眼睛的余光觀察來球。常用的方法有一傳一投、一投一封、一傳一切、一突一分、一擋一拆,攻防結臺(傳、運、投綜合練習)。
多人多球練習,既能盡量多接觸球,又能在籃圈、球、場地、人等要素間形成確切的感知,具有復合性和實戰性。練習的方法及變化很多:如一般上課學生人數很多,可以將學生分成四組進行四角跑動傳球、三人快下互傳球、自投自搶定點投籃。籃球場“手球”游戲、三對三或四對四限制練習等等。
二、參與練習要有的放矢
實際上任何與球有關的練習都能提高球感,我們在日常教學中把籃球教學內容分的很細,各層面練習界限極為分明。如教學前安排的是球性熟習,而教單手肩上投籃稱為基本練習,其實這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我們認為,學生一旦有接觸球的練習都可以稱為球感練習,其重要性還是讓學生怎樣盡快的獲得球感,教學中要注意兩方面,一是練習量,二是目的性。沒有一定的練習量,球感無從獲得,什么單手肩上投籃、急停跳投這類技術的掌握都無從談起。沒有目的性,知覺不能達到高度分化,球感也不敏銳,加強練習的目的性不僅要動腦,還要有一些好的方法。
多看、多想、多表象、多模仿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看和想也是訓練,是一種“靜”的表象訓練。教師可以在技戰術理論課上給學生觀看高水平賽事或者技術動作的錄像帶,觀察明星隊員如何處理每一個球,能開闊視野,啟發靈感,經思考而上升到“理性化”、“整體化”,形成知覺,進而提升籃球意識水平。多看多想也使我們發現問題,進行比較,別人投籃的手腕動作向上翻很柔和,自己的手腕卻僵硬而且有推的動作,他們出手的弧度高而緩并且帶向后旋轉,而自己卻平而急。認識到問題后,在練習中才會更具有目的性。
表象練習是一種目的性很強的靜態練習。如學生通過觀察投籃這項復雜技術的表象性練習,初學者可通過這種觀察、想象而提高對技術動作的全過程表象,從而形成正確的動作表象,促進條件反射,形成正確的動作感知。教師在教學中應時刻注意學生的投籃動作,一旦動作正確后,適時的讓學生停下練習進行回憶整個投籃的動作,從而形成正確動作的定型。
組合技術學練法是強化控制球能力的一種方法。如一人練習時可采用運球后接原地投籃,運球后接行進間投籃練習方法,體會運投間的結合,二人或多人時采用接傳球與運球與投籃結合的練習。也可采用多人的傳搶游戲,一對一,二對二半場攻防練習,以提高傳球與突破、突破與投籃、傳球與投籃等技術真假動作轉化能力,提高實戰能力。找點傳球也是控制球能力的強化手段,練習時在場地中設置幾個點(學生接球點),練習在跑動過程中分別用單手肩上、雙手胸前、擊地反彈等傳球方式完成傳接球練習,練習者要將球傳到接球隊員最容易接的部位,并要控制球的平直度和力度,從中體會傳球的動作技術。這樣才能在比賽時隨心所欲的找對象傳球。而另一練習如對圈傳球的道理也與跑動傳接球類似,在墻上適當高度劃-90厘米直徑的圓,或在地上畫80厘米直徑的圓,然后學生對圈傳,也可自制剛圈,設置在場地的某幾個點上,并可以調整不同的高度,對圈傳球,正如NBA全明星賽活動中的技術比賽中一樣,太陽隊納什爐火純青的運球、傳球技術征服了在場的所有觀眾,正是他熟練、精湛的技術,才可以在這么激勵的對抗場上游刃有余,頻頻得分。
三、合理設置練習中條件的變數
籃球有球技術包括運、傳、投三項基本技術,而這三項技術在比賽中由于時空、目的對象的不同而千變萬化。球感只有在這種復雜的環境中體現出來才識實際有用的。有些學生,平時投籃感覺很好,但一到比賽時,動作便走型了,可能是因為對比賽環境的不適應,或受到觀眾吶喊所干擾。因此,球感的培養和訓練,還應該要符合、適應比賽各方面因素的變化,使隊員對不同的環境改變習以為常,因此,教師在學生練習過程中應該設置、安排多種變化組合的訓練手段。
最好多在比賽場地訓練或到比賽地理氣候條件相似的地方練習,有時可在訓練場所模擬賽場吶喊聲、噓嘆聲、器皿干擾聲,模擬關鍵局和關鍵比分的情境。增加練習的強度,比如在大強度訓練之后,進行投籃比賽,讓學生在體力透支的情況下完成動作,體驗大強度下的投籃。通過全場三對三、四對四進行對抗練習,講究攻防轉換速度以及連續進攻戰術等等。總之,在球、場地、籃框、人等諸要素中,教師要掌握好“球”這一主要因素去調節四者之間的協調關系,如,節奏快慢、前后左右、攻守平衡。再者,亦要注意攻防轉換、補防互替、輪轉換位、移動進攻、快功與陣地、強打與穿插、個人與集體等等。
比賽既是對球感的檢驗,又是對球感的培養。球感的好壞,它的價值都可以在比賽中體現出來。我們有的學生在比賽時,心理驟然緊張,面對對手,手指發僵,控制球不順暢比比皆是。筆者曾經在一次女中學生比賽中看到過這樣的笑話,有位女隊員上場不到5分鐘,就要求教練將她替下場去。教練問她是什么原因要求下場,她哭著說,“防我的對手她的眼光太兇狠了,我害怕與她面對。”由此可見,比賽往往是綜合性的。全面的、真實的,而訓練往往是單一、片面、虛擬的,并且在比賽過程中有更多的主觀因素、更復雜的心理活動。所以,培養籃球球感一定要從實戰出發進行訓練,并把比賽作為培養球感的重要手段,如此培養的球感便減少了它的變異性、波動性。NBA職業球員有如此嫻熟的技巧,并能在高強度比賽中運用自如,動作行云流水,他們靠的是多年在比賽的摸打滾爬,一年當中從這一年的10月到下一年的7月,都是高強度的比賽,他們將球感的訓練直接在場上練習。
另外,由于籃球球感講究“粘性”,所以對隊員的手指、腕關節的肌肉靈敏性、敏感性、精細性要求很高,對這類關節、肌肉的訓練要進行針對性的訓練,一些小球練習可以幫助訓練手腕的靈敏度,比如,羽毛球、乒乓球以及手球,因此可以安排適當的課時,或者在準備活動和放松活動時安排一定量的小球練習,以培養學生的小關節及小肌肉群的靈敏性和柔韌性。除了“粘性”所有的動作還是要以力量為基礎的,手腕的力量也會極大的影響籃球出手的好環,中學生更容易犯這類錯誤,由于身體條件的限制,中學生的小關節肌肉群的力量單薄,因此,投籃時往往靠手和手臂的力量推出去,很難完成和掌握屈腕撥指的技術動作,而有些手腕力量好的運動員他的投籃出手完全依賴手腕和手指的力量,可以自如的控制球的出手,甚至精細到指尖,因此,給學生適當進行小關節肌肉的力量訓練也是掌握球感的力量保證。
四、結語
我們時常講籃球運動員的培養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其中來不得半點的急功近利、拔苗助長思想。中學階段是學生最容易獲得球感的敏感期,一些動作都在這一時期得以定型,因此,教師教學的質量好壞將直接影響學生運動生命的發展,我們是系統工程中的打樁期,如果這個樁是浮的,那么高樓大廈將無法托起。教師只有掌握正確而科學的球感訓練方法,并運用到實踐中去,在實踐中有所發展、有所創新,能總結出一套切實可行的訓練方法,并針對不同學生的情況加以靈活運用,使每個學生都能掌握正確的動作方法,運用到實戰和鍛煉中去,這樣我們的基石才可謂是堅實的。
(浙江省紹興縣華甫高級中學 312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