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在機關,永遠不會是信口開河。總的原則是,你職責范圍內的事情是你最應該說也必須說的。凡是習慣議論長短的人,最終會被領導在潛意識里認為“能力有限”——這是一條真理。
有準備地“說”
一位習慣了做“乖乖學生”的處長向分管部長匯報工作,談到某項工作,他問部長應該怎么辦。部長氣得發了大火:“是你要告訴我怎么辦,而不是讓我來告訴你怎么辦;否則,要你這個處長干什么?”一般來說,被領導安排說或者被點名說,你可以說,特別是有更高級領導在的時候,被點名發言更是彌足珍貴、天賜良機。還有就是在帶有研討性質的各種會議上,你更可以大加發揮,充分表明自己的才干。其實,關鍵的問題不是沒有“說”的機會,怕就怕你對“說”沒有準備。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工作終日稀里糊涂,平時沒有思考,沒有形成自己的觀點,那么“說”的機會一旦到來,也只好讓表現自己才華的良機成為暴露自己平庸的噩夢。
有分寸地“說”
“說”在機關,永遠不是簡單地就事論事、就理論理。說”本質上是一種關系、是一種身份、是一種位置感。不清楚這一點而夸夸其談的人,最終的結果只能是永遠地失去講話的資格。說話要“注意場合”、“注意分寸”,“場合”與“分寸”的把握,實在是“說話”的第一要義。有領導在場,如果讓你發言,你最好是援引、補充、詮釋他講的內容,而不是時間更長、語氣更重、范圍更廣。代表上級組織去下級單位講話,一定要注意既講形勢、提要求,又要謙虛恭敬、充滿友愛。
年輕人說話辦事最容易鉆“牛角尖”,開口就很“沖”,因為他們整體的語言系統是書本化的、理論化的。事實上,只有在開口之前先看清楚“上下左右”的人際環境,才不至于暴露自己的幼稚和無知。無論是對誰講話都要首先注意考慮到對方的感受,一定要琢磨對方的心理活動,考慮到對方的需求,只有把對方的“脈”把準了,才能在談話中處于主動地位。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憤怒:“你怎么能這樣跟我說話呢?”如果不是對方犯了重大錯誤,多半是我們自己顛倒了身份、搞錯了對象、用錯了方式。
有選擇地“說”
在機關,“說”的本事常常深刻地與工作方式和領導藝術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有些事情要“先說后做”,因為這項工作需要發動群眾,只有創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才能取得成功;有些事情要“先做后說”,這可能是一些創造性和開拓性工作,說早了、說大了而沒有成功就會使自己陷入被動;有些事情要“只說不做”,比如為了應付一些形式上、程序上的工作,就沒有必要投入那么多的時間和精力;有些事情要“只做不說”,為大家謀點小福利、搞個集體活動什么的,就不宜大肆渲染。
當然,更多的時候,“說”的過程就是“做”的過程。做一個決策、組織一個活動、采取一個動作,首要的任務就是有意地回應別人的懷疑、猜測、非議甚至誹謗,沒有針對性的說話,只能使自己的工作陷入被動。再比如,在計劃工作的時候,不要說得太“滿”,太滿了容易被夾上夾板;而總結工作的時候,就不要說的太“虛”,因為只有“點”上的細致描述,才會贏得別人的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