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用腳投票”,政府在規劃中開始萌發產業思維,因此,這是一個更高層次和水平上的戰略布局,完全是重視市場要素配置和市場選擇的結果。上海華誼集團選擇落戶無為就是一個極好的樣本。
10月16日,投資73億元的上海華誼煤化工項目一期工程在長江北岸的無為經濟開發區開工建設。這一總投資高達350億元的滬皖兩地最大合作項目,選擇于經濟低迷的2008年底逆勢開工,讓沉寂多年的巢湖沿江地區在區域競爭格局中躍然而出。
巢湖因湖得名,但最終選擇借江起跳,短短幾年時間,巢湖的沿江開發戰略悄然改變著這座城市的經濟底色。
那么,巢湖沿江,正發生怎樣的嬗變?
“離岸”之城
滾滾長江一路向東,由無為縣灰河口注入,從和縣駐馬河口離境,在巢湖市境內穿行168公里后進入江蘇。
800里皖江近半流經巢湖市。但是,長期以來,無論是在外界眼中,還是在巢湖人內心深處,這都是一座擁湖而居的城市,而非一個沿江城市。親湖而遠江,這種心理殊異在轄區內行政中心的建設上也得到了印證。翻開地圖,人們就會發現,巢湖市區距離長江較遠,無為、和縣兩個濱江縣城也不在江邊,就連沿江鄉鎮也多屬于離岸型集鎮,可以說,在諸多長江北岸城市中,這種“離岸”現象也為數不多。
坐擁168公里長江岸線資源,巢湖為何不像大多數江南城市那樣“枕江而眠”?為什么巢湖長期未能借江發展?
非不為也,實不能也。因為在2003年之前,巢湖沿江根本無法承載區域發展的希望。
由于長江走勢原因,長期以來,偏居長江北岸的巢湖和安慶兩地均飽受水患之苦。1998年大水之后,國家撥十多億巨資用于安徽長江堤防建設,直到2003年夏天全線完工,巢湖境內的124公里無為大堤、55公里和縣江堤才得以確保長江安瀾。而在此之前,水患來臨,沿江農業尚不能自保,遑論工業發展。擁有17個鄉鎮、82.37萬人口、1676平方公里的巢湖沿江地區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錯失了安徽第一輪皖江開發的良好機遇。
巢湖市市長宋國權在接受《決策》記者采訪時指出,早在1990年7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抓住機遇、開發皖江、強化自身、呼應浦東、迎接輻射、帶動全省”的戰略決策;1995年,省委又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皖江開發開放若干問題的意見》,皖江開發開放全面啟動。在此輪皖江開發中,與巢湖一江之隔的蕪湖、馬鞍山、銅陵三市迅速崛起,成為安徽區域發展的新增長極。
這十年,縱向看,盡管巢湖的經濟發展與自身相比已經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橫向比較,巢湖與周邊城市的發展差距逐漸拉大。
從記者查閱的2005年統計資料來看,巢湖的發展差距集中體現在工業化水平低上,全市二產占GDP 比重為37.1%,而同期安徽省平均水平為41.6%。從工業結構來看,也存在“小、少、低”三大特點,首先是總量偏小: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6.3億元,只占全省總量的4.1%,相當于合肥的l/5、馬鞍山的1/4、蕪湖的l/3、安慶的l/2。其次是骨干企業偏少: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占全部工業企業不到10%,大中型企業只有4家,直到2005年還沒有1家銷售收入超20億元的企業,骨干企業的帶動力不強。再就是產業層次偏低:企業仍以資源加工型產業為主,加工深度不夠,主要依賴資源消耗,產業鏈條短,配套能力弱,缺少關聯度高、附加值高的先進制造業。
與“經濟高地”馬蕪銅板塊隔江相望,處于南京和合肥兩大省會城市之間,這一獨特的區位特點,也對巢湖發展形成擠壓效應。不僅如此,與巢湖一樣徘徊在全省中游的幾個同類城市發展勢頭也非常強勁,西面的六安和北面的滁州,2004年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只有巢湖的70%上下,但是,短短一兩年時間,這兩個近鄰都大有趕超巢湖之勢。
沉陷還是崛起?在激烈的區域競爭中,巢湖必須先謀而后斷。
區域競爭就是現代版本的田忌賽馬術,只有把比較優勢發揮到極致,才是顛撲不破的贏家策略。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巢湖的比較優勢在哪里?
千年江濤拍打著堤岸,巢湖境內168公里岸線睡眼惺忪,適合建港口岸線90公里,其中約30公里的岸線可建設萬噸級泊位,但是巢湖沿江岸線利用率僅為2.76%。而長江南岸,經過十多年的開發,馬蕪銅三地岸線資源已經所剩無幾;盡管北岸上游城市安慶擁有247公里長江岸線,但是適合建港的條件沒有巢湖市優越。
從資源稟賦上說,岸線資源是巢湖最大的后發優勢,也決定了巢湖在新一輪皖江開發棋局中的戰略地位。“在即將進行的皖江城市帶大開發中,岸線資源的開發利用將是重要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其中江北的開發必然會放在更為突出的位置。”宋國權說。
沿江“重型化”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在新一輪的皖江開發新機遇面前,巢湖開始謀劃沿江工業帶建設。2005年,巢湖市發改委聯合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著手編制《巢湖市沿江工業帶總體規劃》。
巢湖市政府研究室主任袁發林告訴《決策》,“巢湖沿江工業帶是個泛沿江的概念,包括沿江的和縣、無為兩縣大部分鄉鎮,含山和廬江的部分鄉鎮。”在袁發林看來,欠發達地區要想加快發展,必須走“非均衡發展”的路子,優先開發沿江地區,并不是要忽視其他地區的發展,而是通過硬化沿江地區的交通等基礎設施,將沿江的區位優勢向內地擴散,最終形成以市區為中心,以長江沿線為前沿,覆蓋全市大部分區域的扇形泛沿江工業帶。
沿江開發不是濱江開發,而是通過臨江形成引擎,往腹地開發,不管巢湖的沿江工業帶“泛”到何處,都標志著巢湖市的區域發展戰略完成了一次嬗變,昭示著巢湖人開始從“環湖時代”走向“江河時代”。無為縣一位官員在接受《決策》采訪時說:“沿江開發就是借江發展,靠近了長江就意味著靠近了物流,就進入了經濟大市場。沿江開發說到底在觀念上是一個開放意識,通江達海就是一個開放的視野”。
誠哉斯言!
那么,巢湖的“江河時代”如何進行產業定位?
“巢湖沿江就像一個插柳樹的地方,一插就能活”,當地一位干部這樣形容沿江的立地條件,但是他指出,盡管巢湖沿江適合發展的產業很多,但是沒有平均用力,產業選擇上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遴選發展前景好、經濟貢獻大的產業優先發展。
在《巢湖市沿江工業帶總體規劃》中,化工、建材、電工器材、采掘加工、造船成為重點發展的產業。
在產業選擇上,巢湖決策層深謀遠慮,沿江呈現出了重型化趨勢。那么,為什么選擇重化工?
從經濟發展的規律來看,根據國際經驗,當一產比重降低到20%,二產比重上升到高于三產并進入40%-60%區間,非農就業人口超過全部從業人員一半,工業化就由初期階段進入中期階段,重化工業是工業化中期的必然選擇。從2005年巢湖市的三次產業比重(24.9∶37.1∶38.0)看,可以得出的基本判斷就是,巢湖市正處于工業化初期向中期轉換階段。
從產業轉移的趨勢來看,2003年以來,高歌猛進中的沿海重化工業進入“高成本運營時期”,受到資源、運輸、環境等要素資源的制約,長三角的重化工業開始順流而上,向成本較低,資源條件更好的地區尋找“棲身之所”。巢湖沿江地區正吸引越來越多的長三角資本,而重化工成為長三角產業轉移的主力軍。僅以造船為例,2005年起,沿江的無為、和縣成為長三角船舶產業梯度轉移的重要目的地。巢湖“無中生有”,僅用3年時間就培育出銷售收入達到6.5億元的全新產業。
從沿江的資源條件來看,良好的岸線資源和建港條件,以及日益改善的交通基礎設施,使其具備發展大耗水、大運量的重化工業的基本條件。另外,境內廬江是安徽省唯一的多礦種資源集中區,鐵、硫鐵、鉛、鋅、明礬等儲量在全省和全國占有較大份額,擁有“地下聚寶盆”的巢湖沿江,也是發展重化工的天賦條件。
從外部政策環境來看,在安徽省加快皖江城市帶發展規劃中,發展沿江重化工業被放在突出位置,而巢湖也成為安徽省批建的省級產業基地最多的城市之一。一線串珠,巢湖沿江由南向北擁有4個省級化工基地:廬南重化工基地、無為境內的安徽省煤基多聯產基地、和縣境內的安徽省精細化工基地,還有離長江不遠的皖維電石化工基地。《決策》在巢湖市發改委了解到,這四大化工基地規劃總投資730億元,預計到2010年完成投資200億,新增銷售收入150億;到2020年,新增銷售收入800億。
沿江重型化帶給巢湖最深刻的影響莫過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和經濟整體運行質量的提高,“五年打基礎,十年上臺階”,巢湖沿江盡管還處于蓄勢待發的狀態,但是已經足以扭轉巢湖工業化水平低,工業結構“小、少、低”的面貌,而沿江的一些大項目已經發揮出了良好的拉動效應。
《決策》在巢湖采訪時發現,人們言必談華誼煤化工。的確,這一尚處于胎動中的“大塊頭”,在長江北岸會迅速形成一個新的百億元產業。屆時,它將成為巢湖經濟的一個“爆發點”。
大項目沖擊波
從歷史上看,巢湖算得上長江邊的一粒“遺珠”。
計劃經濟時期,皖江的馬鞍山、銅陵和安慶都在國家的大工業布局棋局之內,于是這三座臨江城市有了自己的工業“擎天柱”——馬鋼、銅陵有色和安慶石化。“九五”時期,皖江第一輪開發開放伊始,安徽省的“一號工程”落子蕪湖,正是這個代號為“951”的汽車項目造就了今天的奇瑞公司。而巢湖,多年來一直處于“被遺忘的角落”。
新一輪重化工業的發展,已經完全不同于幾十年前的工業布局的概念。在這一輪重化工業發展中,“政府之手”更多地讓位于“市場之手”。企業家“用腳投票”,政府在規劃中開始萌發產業思維,因此,這是一個更高層次和水平上的戰略布局,完全是重視市場要素配置和市場選擇的結果。上海華誼集團落戶無為就是一個極好的樣本。
2003年4、5月間,上海華誼開始在沿江和沿海地區考察,最初的想法是選擇一個產品儲罐區,把長江中下游的武漢、重慶等地生產的甲醇收集起來進行內外貿易。他們先后到過江蘇如皋、連云港、昆山,然后又到安徽裕溪口。是年6月,華誼來到無為縣的時候,就被那里得天獨厚的優勢吸引。2001年,蕪湖公鐵兩用長江大橋通車,位于無為縣境內的輪渡北站及進站的14公里鐵路線被閑置。據華誼集團有關負責人透露,之所以選擇落戶無為,正是因為這里有鐵路線連接淮南煤礦,閑置的輪渡北站適宜改建成長江碼頭,而當地的區位、資源優勢有利于發展煤化工產業,于是決定在這里建設新的生產基地。
2003年9月25日,在安徽—上海投資項目對接會上,華誼無為煤化工項目正式簽訂合同。從簽合同到正式開工建設,整整走過了5年時間。
“簽合同之后經過了國家的宏觀調控,華誼項目遇到了最嚴厲的環保政策和土地政策,經歷了三輪調整,但是這個項目是越做越大,技術越來越高,環保越來越好”,在無為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盛恩宏看來,煤化工項目落地5年時間,也是當地干部們練兵的5年,“取水報告、污水排放報告、碼頭報告、防洪排澇報告、地質地震災害報告等等,各項論證都是以前沒有干過的,我們只有邊干邊學”。一個大的工業項目涉及到上至國家下到縣市四級政府的諸多部門,可謂千頭萬緒,這對一個農業大市的干部們來說,華誼帶給他們的,無異于一場從農業思維向工業思維轉型的實戰演練。
從產品儲罐區,到生產基地,再到產業基地,華誼之所以愿意在安徽把蛋糕做大,與無為以及巢湖當地干部“盯項目”的勁頭不無關系。圍繞大項目,巢湖還有更多的故事,總投資100億元,一期工程動態投資37億元的巢湖華能電廠,曾經也被稱為巢湖市的“一號工程”,這一2008年8月剛剛投產的大項目,是巢湖人“20年謀一電”的結果。
對一個地方來說,“一號工程”投資額度不停刷新,無疑是一件無比暢快的事情。袁發林告訴《決策》,如今,巢湖各級干部已經形成“大抓項目,抓大項目”的濃厚氛圍。2008年,全市共有168個項目入圍安徽省“861”行動計劃,項目個數及總投資額在全省均列第二位。“在2008年宏觀經濟低迷的背景下,巢湖的投資增速在10月份才出現回落跡象,比全省整整晚了3個月,如果巢湖沒有這些大項目,就不會有這種良好的局面”。
2008年10月下旬,來自巢湖市政府新聞發布會的一條好消息是,巢湖前三季度的經濟增長自2003年以來第一次達到了全省平均水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幅躍居全省第4位。
毫無疑問,沿江地區已經成為巢湖的增長極,那么,巢湖會不會在不遠的將來成為安徽新的經濟增長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