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已經全面實施,在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師該如何進行語文課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本文從教師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三個方面對此作了探索和闡述。
關鍵詞:語文課;教學;創新能力;培養
江澤民同志曾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和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意味著不拘定格,勇脫窠臼;意味著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不斷釀出新意;意味著能綜合已有成果實現知識的重新組合;意味著具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新形勢下,創新將是語文課程改革永恒的主題和不竭的動力。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語文課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時代賦予的使命和責任。
一、教師觀念創新,努力營造和諧、民主、開放的語文課堂氛圍
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貫徹落實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在教學思想上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把教學的重心從強調以課本知識為本轉向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從重視教師的教轉向注重學生的學,從強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轉向強調學生能自主地、創造性地獲取知識能力的培養上來。傳統的教學理念中,教師往往被當成知識的權威,為了維護教師在學生面前的威信,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的思維活動和思維結果都必須在教師設計和期望的軌道中運行,一旦偏離了這個軌道,就要受到教師的指責批評,這樣的教學環境極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善于啟發引導學生,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地學習和探究,努力為學生營造一種民主、寬松、開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愉快地學習;要能夠容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越軌”行為,保護和肯定學生在探究學習中所閃現的創新“火花”,盡可能減少統一的約束,給學生思想創新以廣闊的空間;要潛心去發現學生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創新因子,如學生獨到的見解,獨特的思考方式,及時予以贊揚,從而保護學生創新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品嘗到創造的樂趣,全面激發他們的創新熱情。
二、教學內容創新,打破教材局限,拓寬語文教學領域
語文知識是人們學習、生活、工作中最常用也是最實用的知識,我們傳統的語文教學往往注重教材的教學,忽略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其實,語文課的學習決不應局限于課堂和語文教材,學生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內涵深遠的家庭社會生活,都應納入語文教學的范疇。語文與社會生活水乳交融,難分難解,任何一門學科中都融有語文知識,任何一次活動都可以作為學習語文的場所。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必須改變傳統教學中只依賴課堂和教材進行教學的做法,應該將語文的教學融入社會生活的實踐中,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創新。如組織學生到社區調查廣告公用牌的錯別字、到鄰近的農村村落去收集傳統的文化習俗、去新興的工業區采訪企業的老板員工了解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等,將這些活動納入語文教學的范疇,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和在實踐中應用知識的能力。
三、教學方法創新,注重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時代呼喚教育的創新,呼喚創新型的學習。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正是反映了素質教育以培養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建設者為重點的時代要求。新形勢下的語文教師應在教學方法方面努力作一些改革和探索。
1. 激發創新思維。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巧于啟發,引導學生從事物的本質中求異,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為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要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教師首先要有打破陳規的勇氣,要有進行求異思維的知識儲備;在閱讀教學中、在話題作文的教學中要啟發學生多角度思考,以求得多種設想、方案或結論;要能夠打破思維定式,變思維單向性為多向性;要敢于對傳統的、權威的理解進行分析探究批判,從而使學生得到真知灼見,獲得獨特感知。
2. 鼓勵創新想象。想象是創新教育的基石。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教學中鼓勵學生進行創新想象,如教學《桃花源記》時,可讓學生想象桃花源中后人的生活及外人對桃花源尋求的經歷;教學《故鄉》時讓學生想象水生和宏兒在四十年后相遇的狀況等,并可將這些想象以“續”、“后記”等形式寫下來,作為學生習作練習的重要部分。通過這些合理而有創新意識的想象,增強學生對社會、對生活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為創新教學奠定基礎。
3. 引導創新探索。“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著名科學家李政道說:“最重要的是提出問題,否則,將來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 ”。但是,很多學生在學習中提不出問題,或者有問題也不愿提出來,只是被動地接受、記錄教師給出的答案結果,缺乏探索質疑的興趣和能力,長此以往,其身上的創新潛能將消失殆盡。在課文教學中,要求學生在預習時每人必須提出幾個問題,并專門設計了“學生質疑卡”,上課前一天上交教師,上課時可有選擇地對這些問題進行解答,同時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評比,鼓勵那些有創意的問題。
4. 注重創新類比。培養學生善于從比較中發現問題的能力,是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如比較鄭振鐸的《海燕》和高爾基的《海燕》,葉林的《春天的腳步》和廖漢生的《春天的腳步》,領悟同一題目不同寫法所收到的不同效果,讓學生懂得一個題材、一個題目完全可以有不同的創作構思,不同的分析方法,從而啟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語文課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最主要學科之一,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陣地。因此,語文教師要把創新教育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始終,通過全方位、多角度的課堂實踐,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只有創新,老師才能引導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技能和素質。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必須為每個學生提供和開辟廣闊的發展空間,形成“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學習環境。時代在飛速發展,各種挑戰接踵而來,只有創新型的人才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才能使他們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所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是課程改革新形式下所有語文教師必須踐行的職責之一。
(浙江省武義縣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