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核心數據顯示,中國宏觀經濟正走出底部區間,逐漸走向復蘇。但專家認為,中國經濟復蘇的基礎還并不牢固,需謹防經濟復蘇過程中面臨的風險與挑戰,并抓住經濟復蘇的關鍵時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宏觀經濟觸底回升,但復蘇基礎不穩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在上海發布2009年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報告時說,在政策的強力刺激下,中國宏觀經濟成功終止了2008年第3季度以來加速下滑的態勢,并開始步入“止跌觸底→結構分化→底部震蕩→前期復蘇”的進程。
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一鳴27日在上海表示,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刺激下,經濟止跌回暖的趨勢逐漸明朗化,在經濟“從低到高”的轉折過程中,今年二季度是個關鍵。王一鳴表示,一季度是這輪周期性下滑的底部,三四季度會呈現繼續回升的態勢。
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說,如何把握和判斷中國經濟形勢,可以這么認為,持續下滑的趨勢已經得到遏制。姚景源說,從需求上看,城鎮投資消費5個月增幅32.9%,基礎設施的投資更好,增幅58.2%,其中鐵路超過100%。新開工項目大幅增加,增幅達到90%以上,這表明增長的后勁。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5月份增長率15.2%,說明我們的信心在提增。這三大需求都在上升,而從生產上看,夏糧連續6年豐收,糧食穩則國民經濟穩。而從工業角度講,最壞就是4個月,也已經過去了。

姚景源特別強調,看經濟是否回暖,不能眼睛總盯著同比,我們現在更應該看月度環比,這個才真正關乎經濟走勢。外部形勢還在惡化,但我們的形勢已經在轉好。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滕泰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上發表演講時指出,中國經濟已經觸底,但是由于不是自然觸底,并不具有可持續性。因此從中期來看比較樂觀,但是由于經濟自己復蘇的力量還很弱,因為對長期的發展比較悲觀,保八最多保兩年。
滕泰在演講中提出一個問題:啟動這輪經濟發展的動力是什么?他給出的結論是中國經濟不是自然觸底。他認為,如果沒有巨量的放貸,可能經濟增長只有4-6%。經濟自己復蘇的力量還很弱。
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副會長毛振華也認為,“止跌”依靠的是政策刺激,市場化層面還非常不好。
經濟復蘇中面臨九大風險
盡管目前的宏觀經濟積極面逐漸增多,但是反彈的基礎并不牢固。宏觀經濟在結構上呈現出“兩面性”,即“政策性反彈”與“市場性下滑”兩種力量并行,導致中國宏觀經濟開始呈現“底部振蕩”的特點。劉元春在報告中指出,中國宏觀經濟的“結構分化”、“指標沖突”以及“底部振蕩”,意味著中國宏觀經濟向“全面市場啟動”階段過渡的基礎依然薄弱,其間蘊含著九大經濟風險。
這九大經濟風險是:潛在供給擴大與產能過剩帶來了宏觀經濟過渡波動和再度探底的風險;外需持續惡化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大幅度強化“下行壓力”的風險;貨幣沖擊與輸入型價格上漲雙重沖擊下通貨緊縮突然逆轉的風險;房地產存貨的調整以及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使房地產市場面臨“小陽春”之后振蕩的風險;“政府性投資的懸空”與“市場性投資的擠出”并存的風險;總量可持續掩蓋下財政結構性惡化的風險;周期性失業的持續攀升與“無就業經濟復蘇”雙重沖擊下的社會風險;過度救助帶來的更大的市場扭曲的風險;過度樂觀情緒蔓延與決策失誤帶來的信心逆轉的風險。
九大經濟風險的存在和變化將決定中國宏觀經濟開始步入“止跌觸底-結構分化-底部振蕩-前期復蘇”的進程。
王一鳴說,由于外需持續下滑,內需的拉動作用在增強。但值得注意的是,內需的拉動主要依靠了政府投資的拉動,民間投資還沒有及時跟進。雖然市場預期也在回升,并且會在經濟刺激下逐季回升,但是在經濟復蘇的過程中仍有不少的挑戰和風險值得關注,實現保八任務依然十分艱巨。
出口方面,大幅下滑不可逆轉。王一鳴說,2009年1-5月份出口下滑20%,即使下半年降幅收窄,全年降幅也將在10%以上。而全球經濟仍然存在許多的不確定性,出口動力消失,經濟自然滑落。中國的GDP增速在兩三年內很難恢復到金融危機前的水平。
同時,投資的積極性尚未完全調動起來,尤其是很多領域對民間資本有所限制,導致社會資本投資積極性不高。而且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尚未完全解決。
居民消費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也未得到保障,一個是由于就業壓力增大,一個是由于農民收入和務工收入沒有保障,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放緩導致居民消費極不穩定。而包括汽車下鄉、以舊換新在內的刺激政策由于效應遞減的因素,對居民消費的刺激也會越來越弱。
工業方面受生產低迷和去庫存化影響,回升依然低迷。從中期來看,潛在的通脹壓力不斷加大。由于信貸規模、貨幣發放都到達歷史高點,會帶來通脹壓力。
抓住止跌回穩的關鍵時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由于當下中國經濟的“止跌、觸底”主要依賴政府強大的刺激政策,缺乏堅實的基礎,因此這是個關鍵的時期。王一鳴表示,希望中國經濟能形成一種內生經濟增長機制,要靠自身力量維持GDP7-8%的增速水平,這涉及政策和結構調整。
王一鳴說,中期來看,很難回到10%以上的水平,這是由于全球經濟環境決定的。他說,全球過度投資、過度消費的模式調整不會在短期內完成,對此要有充分的認識,在這個前提下,他給中國宏觀經濟提出了六大建議。
首先,要保持現有政策的穩定性。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在沒有形成內生機制前,只能做些微調,不能過早退出。
第二,他認為擴大消費需求是下一步政策的重點。王一鳴說,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經濟政策著力點,比如推進農民工的市民化,才會產生新的空間。
第三,王一鳴支持要加大民間投資的力度,包括在一些壟斷性行業適當放寬條件,準許民間資本進入。
第四,建議從供給方面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王一鳴說,中國的制造業附加值低,我們只管生產,而在研發、設計、物流、供應、品牌等等環節的鏈條參與度都很低,大部分都被國際壟斷巨頭控制,未來我們要在這些產業鏈的點上進行突破,形成新的增長點。此外,我們要在綠色能源、生物醫藥、納米技術等高科技領域擴大市場份額。
第五,要利用當前有利的時機,加快推進資源性產品的價格改革。如成品油、天然氣、電價、污水、排污權價格形成機制。
第六,推進其他領域的改革,如宏觀經濟層面的財稅和金融體制改革、金融民營化程度,人民幣區域化,利率市場化以及地方事權和財權的關系。
人大報告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針對已經出臺的經濟刺激方案分析說,報告認為,不宜過度頻繁地改變現有的經濟刺激方案,以避免出現后來刺激方案的出臺導致前一種刺激方案實施落空、無法發揮效益的局面,避免發生經濟主體對政策預期不穩定的現象。因此,一方面不宜啟動另外的投資刺激方案,另一方面也不能大幅度減少原有投資計劃的規模。
對于目前出臺的各種刺激消費的計劃,劉元春指出,中國目前消費政策的重點不應當是簡單地進行一次性轉移支付或通過補貼提高居民的“半強制性消費”,而應當通過全局性的、規劃性的社會改革來改變居民的消費信心,提高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因此,,在短期大力刺激消費的同時,還應出臺5-10年的一攬子社會改革計劃,“改革促進消費”應是消費政策的核心。
經濟結構改革是中國在“止跌-復蘇”進程中的政策核心。結構改革不僅應當關注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更重要的是落實到新產業的促進上。同時,對于產能過剩的治理應當是目前結構調整的一個重點。
財政支出方面,人大經濟研究所的建議是,財政支出在總量上依然存在擴張的空間,但投資性的財政支出不宜增加,而消費性和轉移性的財政支出應當提高。貨幣政策不能進行方向性的調整,但必須對實施工具和措施進行調整,貨幣政策在短期應當穩定預期,在中期應當防止通貨緊縮向高速結構性價格上漲突然逆轉。因此,未來貨幣政策工具應當從信貸放松向減息轉變,人民幣匯率應當保持相對穩定。
而在貨幣政策方面,劉元春說,貨幣政策不能進行方向性的調整,但必須對實施工具和措施進行調整,在短期應當穩定預期,在中期應當防止通貨緊縮向高速結構性價格上漲突然逆轉。
“總之,目前正處在一個止跌回穩的關鍵時期,要利用好當前的機會,鼓勵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走出去。”王一鳴最后表示。■
編輯:盧勁杉lusiping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