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媽作為資深主婦,對管理家庭財務很有一套,不得不令我們折服。
以前她在一所財經學校當過校醫,耳濡目染下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財理論。她常說,何為理財?就是把家庭成員各種優質資源進行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實現市場化;更要懂得開源節流,投資之前要把市場吃透,消費要科學合理,不可率性而為。
這些理論高深莫測、云里霧里,我們都一笑了之。老媽不管那么多,在家里強制貫徹她的理財觀。起初我們抵制,到后來不但認同還積極配合,老媽將我家的生活搞得和諧甜美,蒸蒸日上。
妻子生活上大手大腳慣了,做美容、買衣服和化妝品,想到哪兒是哪兒,臨到交錢時總是嚷嚷不夠。我也是只要手上有閑錢,禁不住別人的鼓動,買基金、買股票,總盼增值,但幾年下來,股票被套牢,基金縮水。女兒的壓歲錢和零花錢一旦積攢多了,便零食不斷,還常買些花里胡哨、小女孩喜歡的東西。
針對我們財務混亂的情況,老媽開始進行綜合治理。她規定和他們“搭伙”,3人每月必須交1500元,隨物價的上升作調整,但保證餐餐見葷,營養合理。水電、煤氣、寬帶、有線電視、物業管理費等按大小家四六分攤,他們占大頭。女兒的牛奶費、學習用品等自理,他們管學費。如果考得好,另撥勵志獎學金。老媽每月給妻子核定的購衣費等以400元為上限。她也鼓勵我投資,但要根據股市的大盤行情決定進還是出,盈虧情況要定期公之于眾。
老爸是“身邊人”,老媽就更好管理了,退休金大頭上交,余下的留作買書或健身費。
這樣一來,每個人職責分明,有壓力也有動力,既能充分享受家庭財務管理帶來的成果,也擁有一定的資金自由度。為此,老媽還在電腦上開設了進項和出項專用報表,每月花了多少錢,合不合理,額外有哪些收益,虧還是盈,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兩年來的運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前不久的家務聽證會上,老媽興奮地說,通過改革,我們每月能省出3000元。除保持合理的儲蓄外,她準備用已積攢的3萬元,再加上他們特殊撥款,今年底買一輛轎車。一是可以解決妻子和女兒上班和上學遠的問題,二是也標志著向小康之家邁進。我們聽了備受鼓舞,信心十足。如果不是老媽鐵算盤扒拉得緊,以前覺得這個目標遙不可及,我們對這位松緊有度、善于理財的老太太由衷敬佩。
(責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