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第一健筆”
前一陣,曾任已故美國總統尼克松文膽,后以專欄寫作于1978年拿下普利策獎、被譽為“美國第一健筆”的才子薩菲爾(William Safire)患癌癥病逝,享年79歲。
薩菲爾與另二人,雷蒙德#8226;普萊斯(Raymond Price)、帕特里克#8226;布坎南(Patrick Buchanan),并稱為尼克松的“鐵三角”。布坎南文風較為硬朗,薩菲爾則較為溫婉、機智,各擅勝場,再加上普萊斯,這個組合堪稱一時之選。
薩菲爾有很好的幽默感。
一次尼克松飛抵倫敦,在唐寧街10號做客。有份出席的包括時任英國首相威爾遜委任的駐華盛頓大使約翰#8226;弗里曼(John Freeman)。他曾是左翼刊物《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的總編輯,辦雜志時批評尼克松可謂毫不留情,如今狹路相逢,晚餐氣氛就有點不自然。薩菲爾為尼克松準備了一段短短的晚餐發言,內容如下:
“他們說,如今有了一個新尼克松,而他們想知道是否會有一位新弗里曼。就讓我們擱置所有可能的尷尬,因為我們的角色已經有所改變。他是一位新外交家,而我則是一個‘新政治家’。”
這段話一說,冰封的空氣旋即解凍,雙方盡釋前嫌。
薩菲爾一生撰文無數,但最富傳奇性的,卻是一篇沒有正式發表的演說。
那是1969年7月20日,宇宙飛船“阿波羅11號”征月。此行吉兇難卜,每個人都心如鉛墜。總統尼克松準備了一篇悼文,萬一航天員以身殉國,便用得上。這是一篇文采斐然的演說稿,不乏令人動容的佳句:
“命中注定,那些探索月球的人,靈魂將在那里得到安息。……敢于把兩個孩子送到未知之地的大地母親會哀悼他們。……古時,人們仰望星空,在星群中看到他們的英雄;現在,我們同樣如此,只是我們的英雄是偉岸的血肉之軀……從今以后,每個在夜幕降臨時舉頭望月的人都知道,在某些角落,有永遠屬于人類的另一個世界。”
這樣一篇佳作,最后沒有用上。
1972年,尼克松競選連任成功。聚散有時,曾經合作無間的“鐵三角”也各奔前程。薩菲爾到了《紐約時報》當政治評論員,全職撰寫專欄,但這份自由派的報章,卻一向被尼克松視作死敵,因此他并不喜歡這位下屬的新崗位。離職的前一天,薩菲爾曾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門外徘徊。與他握手道別的守衛問他,是否要進去向總統辭行,他猶豫了一會,最后還是沒有敲門。
那是春光明媚的一天。退一步海闊天空,就是踏出白宮的這一步,讓薩菲爾避過“水門事件”這一劫,保得一身清白,在媒體闖出了一番新天地,盡領風騷30年。
尼克松的幕僚長霍爾德曼(H.R.Haldeman)曾透露,這位總統對薩菲爾的評價是過于“脆弱”,在那場風波中未能頑抗到底,臨陣脫逃。后者如此回應:“沒什么好抱怨:畢竟呆在媒體要比上法庭或進監獄好些。”
想多知道一些薩菲爾的文膽生涯,可翻看羅伯特#8226;施萊辛格(Robert Schlesinger)所著《白宮幽靈》(White House Ghosts: Presidents and Their Speechwriters)一書,這部精彩的著作記述了由羅斯福到小布什等諸多美國總統和他們的文膽的趣聞軼事,實在不容錯過。
薩菲爾被譽為“美國第一健筆”,讀者或許會問,他有哪些寫作技巧可供“偷師”呢?
其實薩菲爾出版過好幾本供人學習寫作的書,其中首推一本演說集《借貴耳一用》(Lend Me Your Ears——Great Speeches in History)。這本超過1000頁的演說集,搜羅了歷史上諸多偉大演說,還每篇附上一段導讀,向讀者細說個中精華、神髓所在。他會向你解釋,希特勒的演說雖然欠缺貫通的邏輯,卻因為提供了民族主義的想象空間,提醒德國人勿忘昔日的屈辱,能大大鼓動聽他演講的愛國者。
他認為一篇偉大演說有10個要訣,包括:
一、歡迎:一開始便與聽眾建立一種個人化的關系,猶如握手;
二、結構:用心構思如何開始、進入主題以及結尾;
三、節奏:為演說建立節奏和韻律;
四、場景:偉大的演說總有偉大的舞臺,以凝聚大家的希望和愿景;
五、焦點:有妥善、系統的鋪排,一步一步讓聽眾聚焦,進入核心信息;
六、目的:演講不是為了取悅、討好聽眾,而是要有一個正當的理由;
七、引語:引述一些名言警句來增強演說的智慧和分量;
八、佳句:令人難忘的演說總有一兩個精心原創的佳句;
九、主題:能夠以一句話簡單總結的主題;
十、表達:通過持之以恒的練習掌握演講技巧。
除此之外,薩菲爾的著作還有《Leadership: A Treasury of Great Quotations for those Who Aspire to Lead》以及《Words of Wisdom》等,都是非常好的寫作工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