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矛盾讓創業板失去靈魂
市場需要的是一匹小馬,監管層卻給了投資者一匹駱駝。基因決定了,這是一個駱駝市,而不是馬市
葉檀
即將開板的創業板受到的關注之深、受到的責難之多,顯示了資本市場在中國資源與財富分配領域越來越強大的威力。創業板不僅是個經濟話題,更是社會和民生話題,事關市場經濟秩序的公正和公平。
十年磨一劍,創業板正式開閘。10月18日,深交所負責人表示,證監會將于10月23日舉行創業板開板儀式,宣布創業板市場正式啟動,30日首批28家創業板公司將集中在深交所掛牌上市。
關于創業板上市的市場表現以及創業板的發行市盈率無需多加分析——首批只有28家上市的創業板不可能出現當天破發的難堪局面——重要的是到目前為止創業板內在的矛盾無法解決。
監管部門宣稱創業板是為了解決高科技成長型企業的融資難題,不過從已經完成申購的公司來看,不乏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能源、智能機械、服務外包、休閑娛樂等新興朝陽產業。甚至有人提出只要管理與技術略有創新就是創新型企業,就可以上創業板,因此,如吉峰農機所處的農業機械行業、西安寶德所處的鉆井機械行業,也堂而皇之地登上創業板大堂。
不僅如此,根據巴曙松先生的研究數據,預披露創業板企業股本規模統計顯示,大部分項目的股本規模處于3000-7000萬元,占比達到75%,所有項目均達到深圳中小板上市的股本規模要求,個別項目的股本規模甚至達到3.5億元以上,具備在上海主板上市的規模要求。
另外,大部分項目的籌資規模處于1-3億元,占比達到84.37%,也與中小板相似。從凈利潤指標看,以上項目均達到在主板上市的條件:最近3年連續盈利,即:最近3個會計年度凈利潤均為正數且累計超過人民幣3000萬元。換言之,目前預披露的創業板擬上市公司全部可以在中小板甚至在主板上市,那么這些企業在創業板上市的真正目的何在?
恐怕是為了維持創業板的穩定,確保創業板的成功。如果以創業板不破發、獲得投資者青睞而言,創業板毫無疑問能像中小板一樣獲得成功,只是如此“維穩”,創業板為創新、為高風險高成長公司創立定價與直接融資體系的靈魂喪失了。市場需要的是一匹小馬,監管層卻給了投資者一匹駱駝,看上去比小馬威武雄壯,頗能唬人,但注定了市場只能圍繞著駱駝打轉,而不會圍繞著駿馬打轉。基因決定了,這是一個駱駝市,而不是馬市。
由此引申出的嚴重后果是,投資者一開始給創業板的定價就是錯誤的、就是被誤導的。首批28家創業板公司平均市盈率為56.7倍,第一批公司平均發行市盈率為55.25倍,第二批公司平均發行市盈率為57.19倍,而第三批公司平均發行市盈率為57.51倍,遠超主板、中小板平均38倍市盈率水平之上。
創業板固然存在高風險、高溢價的特點,但是考慮到這些所謂的“創業板”企業事實上已經比較成熟,并且其經營的風險暴露得較為充分,不得不說這個定價體系是錯誤的,中國的創業板市場應該更接近于中小板市場的定價體系,而不是向美國納斯達克高峰期的“市夢率”看齊。
在創業板身上,我們看到了中國經濟的內在矛盾:即以行政審批穩定市場與謀求市場定價之間的深刻矛盾;以資本市場解決民營企業高科技企業融資困難與風險投資定價系統之間的矛盾;希望創業板能夠成為帶動中國創新企業的發展與選擇成熟企業之間的矛盾。
這些深層次的矛盾在首批28家企業身上顯露無遺。因此,監管者一方面強調中國的風險投資與創新型企業今后有福了,他們有了通暢的渠道,另一方面卻在通暢的渠道上搭建了層層水壩,對創新企業與風險投資進行攔截。最后,不僅投資者,甚至管理層想必也糊涂了,我們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推出創業板,究竟是為了什么?就是為了圖一個“創業板教父”的名聲?
僅僅告誡投資者,創業板有風險,投資需要冷靜、理智、謹慎是遠遠不夠的,僅僅讓投資者在風險責任書上寫上大名也是不夠的。重要的是,要鑄造創業板的創新靈魂。舍此,創業板別無救贖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