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茨的“惡搞”——放蚊子
今年2月份,“世界首富兼世界首善”比爾·蓋茨應邀參加了TED2009大會,并發表了演說。他演講的主題是“瘧疾”——這種在大多數國家已經基本絕跡的病仍然在非洲和亞洲的一些貧窮國家蔓延,導致每年很多人特別是兒童的死亡。他呼吁人們重視這種疾病的影響,并采取更多的措施、投入更多的藥品與瘧疾作斗爭。
說到這里,令人意外的一幕發生了。只見蓋茨拿出一個玻璃瓶,里面關著幾只蚊子。“瘧疾主要是通過蚊子傳播的,”蓋茨說,“今天我正好帶來了幾只蚊子。”說罷,他打開了瓶蓋,把這些蚊子放了出來!整個會場頓時陷入了一片驚恐……
足足一分鐘后,蓋茨向大家保證說這些蚊子并沒有感染瘧疾,他這么做只是為了“通過這種方式使大家對瘧疾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希望在座的各位人士慷慨捐款。
蓋茨的“惡搞”吸引了足夠多人的眼球,但也招致現場一部分人,尤其是坐在前排的人的不滿——好端端來聽你演講,沒想到遭遇“恐怖一分鐘”,心里能舒服嗎?
那么在座的都是些什么人呢?TED指的是科技、娛樂、設計,來參加這個大會的是“卓越的思想家、企業家和藝術家”,換句話說,都是有錢的精英人士。他們大都出則香車,入則豪宅,被蚊子咬到的機會少之又少,何況是“傳播瘧疾”的蚊子!所以,一時的驚慌失措也在所難免。
假想一下,如果坐在臺下的是整日生活在蚊蠅肆虐的貧民窟里的兒童,他們又會作出怎樣的反應呢?
比爾·蓋茨說:“沒有理由只是讓窮人體驗被蚊子攻擊的滋味。”他還介紹說,由于有錢人為禿頂而煩惱,所以用在研究治療謝頂上的費用遠遠超過研發抗瘧疾藥物的資金。蓋茨希望自己的“惡搞”能讓他們意識到什么是更嚴重的問題。
世界上存在著巨大的貧富差距。曾經一毛不拔的蓋茨正是在訪問非洲時,被親眼所見的貧窮景象震撼后開始他的善行的。請關注苦難,至少,它能讓我們在為減肥難、為作業多、為爸媽不給買手機而郁悶時,知道還有許許多多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的人從來就沒有機會擁有這些“幸福的煩惱”。
復旦大學的“惡搞”——蛋炒飯怎么做
因為不知道蛋炒飯怎么做,所以有可能被復旦大學拒之門外……
這是在“惡搞”嗎?不是。在今年復旦大學自主招生的面試考場上,考官就拿這樣的問題來考前來應考的高三考生。你額頭上是不是已經冒出了三滴汗?
同樣“汗”人的問題還有:“你對‘范跑跑’有什么看法?”“石英鐘為什么叫石英鐘?”“怎么看待‘山寨版春晚’?”“你認為金融危機的影響什么時候結束?”“小布什與奧巴馬的執政政策有什么不同?”“不用公式,怎么求出一個圓的面積?”“洗衣機由哪幾部分組成?”“你爺爺什么時候生日?”“談談對身邊一個同學的看法。”……
“汗”歸“汗”,但仔細想想,只要你平時不是一門心思扎在作業和模擬考卷堆里,偶爾抬頭看看“窗外的事”,留心“身邊的事”,再多看一點報刊書籍,加上一點獨立思考和語言表達的能力,對付這些問題不是什么難事。可惜的是,不少長久以來被迫習慣了為考試而學習的同學一下子適應不了,懵了。
復旦大學的招生老師說,這些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不可能也沒必要事先準備,它要靠平時積累,考察的是同學們的綜合素質、能力和責任感。對有些一看就是在“背答案”的考生,他們會“無情”地打斷并予以淘汰。
說到底,復旦大學要的是“人”,而不是一臺臺精良的“考試機器”。這不僅是像復旦這樣的名校的需要,更是社會的需要。讀書成“人”,而不是變成“機器”,這需要進行教育制度改革,也同樣需要各位同學的自覺努力。
美俄衛星的“惡搞”——撞出一個陰謀論
今年2月10日,地球上空大約800公里的地方發生了一起“交通事故”:兩顆分別屬于美國和俄羅斯的人造衛星迎頭相撞,同歸于盡!
這可是破天荒頭一遭。正當美俄兩國科學家忙著找原因的時候,有人發現,俄國的“宇宙2251”是一顆軍用衛星,而美國“銥星33號”的客戶名單里有美國國防部,于是各種版本的“人為操縱說”流行一時。
這種認為“事件背后必有不可告人的內幕”的論調,就叫做“陰謀論”。
果真如此?至少目前來看,證據不足。“宇宙2251”是一顆早就廢棄了的“衛星尸體”,俄羅斯對它已經失去了控制;就算俄羅斯有意也有能力操縱它去撞美國衛星,他們也很清楚美國一直在監控太空中每一個人造航天器的運行情況,對俄羅斯的衛星也不會放過,如果某一顆俄羅斯衛星變軌,美國肯定第一時間掌握;至于美國,本來就對數量龐大的太空垃圾頭痛不已,這一撞產生的大量新垃圾會威脅它的“銥星群”,并影響新的航天飛機發射計劃,何況美俄兩國都還有航天員呆在國際空間站里呢。
略懂些航天知識和國際關系的人應該不會輕易相信這些“陰謀論”。恐怕最靠譜的“內幕”還是:人類不能再對自己制造的那么多“太空垃圾”掉以輕心了!
我們千萬不要生活在“陰謀論”的陰影之下,相信這個世界上的許多人和事還是善良和真實的。
·有人說·
希望校方給他以繼續學習的機會。
——2月2日,在溫家寶總理發表演講的英國劍橋大學現場發生了干擾事件。那名干擾演講的德國籍學生隨即被校方送往當地警方并被起訴,英國首相和劍橋大學都就此事向中方表示了歉意。事后,溫家寶表達了他對這名學生的意見,希望劍橋對該生以教育為主,并寄語該生“浪子回頭金不換”,希望他用發展的眼光認識一個真實的中國。
·小紙條·
前不久,杭州的中小學生每人領到了100元的消費券。大家都把它花到哪里去了呢?當地一家媒體經過調查后發現,城市孩子用來購買書籍和學習用品的支出不足40%,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此項支出的比率達到70%左右;在商場購物以及看電影等文化娛樂方面,城市孩子的支出大大超過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有老師分析說,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學習條件普遍較差,這次正好可以用政府發的消費券來買平時想買卻沒錢買的東西,而文化生活對他們來說多少是一種“奢侈品”。
此外,有些同學把消費券直接跟家長換了現金,而有些同學則送了父母一份“壓歲錢”,或主動給父母買了禮物;有的給老家的弟弟妹妹買了玩具,有的卻用來向同學“買”作業答案……
凡是健康、合理的消費都是好的。只是這筆不大不小的“財富”,也足以映照出我們這小小世界里的人情百態。
牛年春天,17歲的湖南株洲女生張昕異常忙碌,她在全國各地穿梭,參加60所藝術院校的專業考試,幾乎每天都要考一場,有時一天兩場,光考試費就花了2萬多,人也快累趴下了。
一切都是為了進入藝術院校。為此,曾學過8年舞蹈的張昕拿起了雙簧管,因為“冷門”,競爭的人少;報考中國傳媒大學時專門挑了自己并不了解的“錄音藝術”專業,因為“冷門”,被錄取的機會大……
衷心祝愿張昕夢想成真。然而我總是擔心,如愿以償地進入藝術院校后,她對藝術還剩多少熱愛和激情?而缺少了熱愛和激情的藝術,還能叫藝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