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有一種專門以各種“非人類表情”逗人樂的笑星,他們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做到“反斗眼”。那為什么一般人會覺得做不到呢?
我們所做的任何動作都是受到神經系統支配的。比如大多數人用右手寫字,換成左手就變得十分笨拙——這并不意味著左手不適合寫字,而是我們從小習慣了用右手,在不斷的重復訓練中形成了一套相應的神經功能網絡,而對應于“左手寫字”的神經網絡因為缺乏訓練而十分薄弱。經過訓練后,左手一樣能寫出漂亮的字來。
同樣,我們在生活中經常需要把兩只眼球聚在一起,比如穿針、看細小的東西等,再稍微加一把力,就能“斗眼”了;相反,你需要左眼往左看、右眼往右看的機會則少之又少。
別說,有一種人還真需要。研究“結構生物學”的人能夠繪制出一些生物大分子的三維原子結構圖,可是在雜志和書籍這些平面媒介中如何體現立體結構呢?有人想出了辦法:對一個結構做兩張圖,左眼看左圖,右眼看右圖——這需要看圖的人改變平時的觀察習慣,把雙眼的焦點不是落在紙上,而是落在紙的“后面”(如圖),他便能看到一張“立體圖”!
當然,這并不是真的“反斗眼”,但是相對于我們正常的眼神聚焦來說,這不正說明人的左右眼球是可以彼此分開的嗎?
真正的“反斗眼”通過艱苦的訓練也能做到,但我在此忠告各位:切勿輕易嘗試!畢竟,這可是要付出無數汗水、淚水和眼藥水的代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