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文一】
風 箏
林海音
五六月春末夏初,八九月秋高氣爽,瓦藍的天上,麗日高懸,纖云弄巧,正是放風箏大好時節。看,空中不正裊裊地曳動著漂亮的風箏,可以是張牙舞爪的游龍,可以是蠕蠕而動的蜈蚣;或是翩飛的蝴蝶,翱翔的鷹隼。一個半大小孩奔跑著,手里牽扯著細紗,眼睛緊盯住飄騰的風箏,心兒好像也系在白云與藍天之間。更有幾個高矮不等的小孩跟著跑,笑聲伴著和暖的風。突然,牽扯細紗的小孩覺得手心顫動了一下,高飛的風箏已掙脫了掌握,向黑漠的天際疾飛而去,瞬間沒了影蹤,留下滿腔惆悵給地上眾多小孩。而這群小孩中就有童年的我,那惆悵的愁緒竟糾纏了我近三十個年頭,好深長的愁緒!
風箏也是自已扎制的,鄰居賣豆漿的四哥,十六七歲的小青年,聰明伶俐,是扎制風箏高手。修長,白皙的雙手不停地纏絞,纖細的竹枝在他懷里跳躍,造型生動的風箏就扎制出來了。最漂亮是一條小白龍,扎成時龍髯就不住顫動,十分生動,拿毛筆醮上墨,點畫雙睛,就栩栩如生了。放飛上天,鱗動飛舞,如活的一樣。扎風箏不但要造型生動,更要均衡,否則很難放上天,就是飛上去也東歪西斜,很快就倒栽下來。而四哥扎的風箏從來沒有這缺點,所以每年我得到他送的風箏總歡天喜地,十分珍惜,小心翼翼地放上天去。
可是,我的風箏常引起小伙伴嫉妒,每次飛上天,他們總要圍堵追截地來絞殺,非絞斷不可。望著被絞斷,不知飄向何處的風箏,我常常氣得哭了。
那真是一段十分令人懷戀的日子,即使有惆悵,也是散發著迷人的芬芳。
【閱讀感悟】
再濃的老酒醉人不過醉三天,可是童年這壇老酒醉人卻能醉一生。人越老,這壇酒就越醇厚。作者回憶童年時與小伙伴制風箏、放風箏的快樂情景,散發著迷人的芬芳。表現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無限懷戀的感情。
文章中的比喻運用得十分形象生動。比如“看,空中不正裊裊地曳動著漂亮的風箏,可以是張牙舞爪的游龍,可以是蠕蠕而動的蜈蚣;或是翩飛的蝴蝶,翱翔的鷹隼。”這一連串的比喻把風箏的花樣描繪得活靈活現。另外作者在介紹“四哥”制作風箏的那段文字,融說明、描寫、議論為一爐,充分表現出作者輕靈、簡潔、形象的語言風格。
【閱讀思考】
1.文章開頭簡短的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
2. “那惆悵的愁緒竟糾纏了我近三十個年頭,好深長的愁緒!”其中“三十個年頭”指的是那段時間?
【選文二】
小人書
林海音
多半夏天,放學后,太陽已下山,天上卻仍流動著艷麗霞彩,距離完全天黑還有一段時間。此時,我總情不自禁地踅向不遠處巷口的那個小人書出租攤。攤主是一個老頭,下頷割得十分干凈,臉皮卻皺得像桔皮,這使他看起來有點像一個老太婆,加上經常帶笑容,就顯得慈祥。他的小人書真多,也不知打哪搜羅來的?最令人稱奇的是那套《三國演義》的小人書,近百種。我從第一本《桃園結義》一直看到最后的《三國歸晉》。
小人書一分錢看一本,別瞧老頭模樣善,對錢可從不馬虎,從不讓賒欠。從他書攤經過,他總滿面春風打招乎:“阿弟,《三英戰呂布》,真好看,快來看,我給你留著呢。”于是,我幾乎天天都要想法去弄這一分錢。我會很熱心去幫爸爸買漿油什么的,目的只是為了向他們討來這一分錢。
記得有一次上學路上,我檢到了一角錢,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終于抵御不了《孔明三氣周瑜》的誘惑,沒有把錢交給老師,而用它去租看小人書,一口氣看十本,真過癮。但這事也給童年的我一份沉重的負擔,因為始終覺得有愧于心。
我的童年沒有今天這么豐富的玩具,電動汽車,變形金剛之類更是見都沒見過,但我的童年并不缺乏歡樂的笑聲。
如今,已經不再年青的我仍然饒有興趣地回憶起童年的樂事,并按捺不住寫下如上文字,看來似乎很無聊,可是古人曾說,不為無聊之事,何以遣此有望之生?說來也是,人生到底有多少是非做不可的事呢?
【閱讀感悟】
童年給人的記憶是美好的,它流淌著爛漫,跳躍著快樂,散發著芳香。作者通過對童年看小人書的回憶,表達了這一主題。
作者對人物的描寫簡潔生動。寥寥幾筆肖像描寫和幾句簡短的語言描寫把攤主老頭的形象勾勒出來了。
【閱讀思考】
1. “但這事也給童年的我一份沉重的負擔,因為始終覺得有愧于心。”其中“沉重的負擔”指的是什么?
2.請回憶你的童年生活,給同學們講一個難忘的小故事。
【參考答案】
《風箏》1.一是為下文的放風箏做鋪墊,二是對故鄉北京的思念、眷戀。2.1949年到1980年。
《小人書》1.因為沒有把錢交給老師,這是很不光榮的事情,感覺自己沒聽老師的話,沒有做一個誠實的孩子。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