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盼經濟復蘇是每一個人的愿望。但經濟“復蘇”到底指的是什么?是復蘇舊的增長方式,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加劇經濟結構性矛盾嗎?是復蘇金融市場泡沫嚴重和物質產品生產過剩嗎?是復蘇環境被破壞、廢氣排放的高速增長嗎?如果是這樣的復蘇,我們寧肯不要?;謴瓦^去代價高昂的,不可持續的增長,是十分不明智的和有害的。
毋容置疑,中國經濟需要新型復蘇。
——新型復蘇應是建立在內需擴大,內需與出口比例恰當的基礎上的。因此,新的經濟刺激計劃應該在擴內需、調結構上加大力度。
曾幾何時,我們為成為世界制造大國而自豪。然而今天,“世界工廠”,這個昨天聽上去還讓人暗自得意的稱謂,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好像一夜之間就沒有了訂單,大批工廠停產或關門倒閉,大批工人失業。嚴酷的現實使中國人明白了,長期以來我們省吃儉用,少消費多積累,靠出賣廉價勞動力和資源,賺得一些外匯財富積累和維持經濟增長的“打工仔”經濟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必須堅決擯棄這一經濟模式,實施以擴大內需、改善民生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雖然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是,我們必須承受和承擔。這應該是美國金融危機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和教訓,也是中國經濟“?!敝星蟆皺C”的著力點和突破口。
中國經濟目前的困難是長期以來形成的經濟結構不合理,內需不足,外貿依存度過高。因此,中國經濟復蘇并再次繁榮取決于自己的經濟結構調整的速度和力度。從長遠來看,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關鍵是看內需能否拉動,如果未來中國的外貿依存度降低在50%以下,GDP仍然能夠以10%左右的增長,才可以認為中國經濟的繁榮自主性強和并且是健康的。
——新型復蘇應建立在提高國內消費水平,消費與投資的比刺激計劃應該以刺激消費為主。
經濟增長的最終拉動力量,是居民最終消費而不是投資。過于依賴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不僅會進一步造成產能過剩,還有可能放緩經濟轉型的節奏。
從中國經濟的發展來看,提高消費需求既是克服當前經濟下滑的需要,也是未來中國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要求。新一輪刺激經濟的財政政策應從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入手,扭轉近年來在國民可支配收入中政府所占比重上升、居民所占比重不斷下降的趨勢,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應以刺激消費需求為重點,把刺激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頭等大事來抓,避免走過去僅靠投資拉動內需的老路子。而大規模減稅是刺激消費需求又快又好的措施。一是扭轉財政和企業占據國民財富分配大頭的狀況,透過改革財政機制全面再分配體制,實現“藏富于民”,讓老百姓有錢可消費:二是以醫療體制改革推進為契機,建立覆蓋全民、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體制,讓老百姓有錢敢消費:三是盡快出臺刺激消費財稅政策,包括取消從國家到地方一些限制消費的政策,對某些消費的個人所得稅抵減,取消或減免汽車購置稅等,四是培育消費熱點,解決小康社會的耐用消費品消費和培育健康生活方式等消費問題。要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表達和利益博弈的機制、促進中產階層的發育等一系列的機制,通過社會改革和新的生活方式培養,形成一個新的耐用消費品時代和以健康旅游休閑為主的新的生活方式消費時代。
——新型復蘇應是建立在促進就業和改善民生的基礎上的。因此,新的經濟刺激計劃應該以把改善民生和促進就業作為保增長的著力點。
促進就業和改善民生不僅是保增長的著力點,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目標和任務。目前,刺激經濟要從拉動投資轉向促進就業,提高消費和改善民生。應該盡快出臺諸如重視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方面的改善,加大在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教育,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財政支出,增加公共產品與社會服務等方面的供給:改革和完善《勞動合同法》,實施各項就業促進和扶持政策,鼓勵企業多種方式用工,實施大學生就業扶持計劃,對大批返鄉農民工進行培訓,提供以工代賑的就業崗位等。
——新型復蘇應是建立在產業結構調整,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基礎上的。因此,新的經濟刺激計劃應把扶持和培育企業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換代作為重點內容進行統一規劃部署。
根據歷次金融危機后的世界產業調整經驗,本次金融危機結束后,世界范圍內或將迎來新一輪產業革命,中國各產業必然面臨一個新的國際經濟競爭環境。因此,面對即將到來的產業調整乃至產業革命,中國不能僅僅局限于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復蘇思維,被動應對金融危機的影響,而應著眼于本次金融危機結束后全球產業可能重新洗牌的機遇與挑戰,在穩定經濟基本面、鞏固傳統產業競爭優勢的基礎上,以前瞻性的技術投入緊跟金融危機后的世界產業調整節奏,利用這次危機進行產業升級,使中國企業在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方面有質的飛躍。加快實現從投資拉動和外需驅動的高投入階段向技術創新驅動的內生性增長階段轉變。
——新型復蘇應是建立在民間投資活躍,中小企業復蘇的基礎上的。因此,新的經濟刺激計劃應注重鼓勵民問投資,扶持中小企業復蘇。
金融危機使大量的中小企業停產倒閉。目前,中國經濟相當緊迫的是小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問題,而目前政策對應的實效依然傾注于對大企業的關注。有調查顯示,近5萬億元的貸款資源,流向民營企業的尚不足10%,那些本來就握有較多資源的壟斷性國企卻獲得了80%以上的貸款資源。顯然,民營企業遭遇的“貨幣寬松,信貸緊張”局面不應再持續了。我們需要從制度監督以及機制效率上關注中小企業的發展需求,不能僅用口號,文件或輿論聲音給予安慰,必須有實實在在的對策,在銀行貸款,稅費減免、降低投資門檻。放開行業投資管制、鼓勵和扶持民間投資等方面給與中小企業更多的政策支持。
放開管制、鼓勵民間投資尤其要以拉動民間投資的大頭為主,而且方式要變。經濟刺激不同于正常的財政投資,要關注宏觀績效,不能強調具體投資項目的回報。同時,在拉動民間投資的主要目標下,政府投資要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貼息,補助、合資、合作、參股或補償等方式更好。政府的投資要更多放在環保,節能、社會發展、農村等民間資本不愿意去的缺口上。而很多領域則無需國家出資,只要有政策就可以。比如金融、信息產業、能源、城市基礎設施等領域,民間投資的熱情一直很高,但政策受限。因此,這些政策方面的制約應加以改變,使得廣大中小投資者在新一輪經濟復蘇過程中,能夠率先復蘇。而唯有廣大中小企業的復蘇,才是保增長,促就業的基礎,中國企業的綜合競爭力乃經濟增長將可以順利實現和得到有效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