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兩句話的《中法聯合公報》
格林威治時間1964年1月27日11時,北京與巴黎兩地同時發表了一份僅有兩句話的《中法聯合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法蘭西共和國政府一致決定建立外交關系。兩國政府商定在三個月內任命大使。”
一份公報兩句話,甚至未提到兩國間相互“承認”之詞,這是甚為罕見的。二戰后,以美蘇兩極為首形成的冷戰格局。主導了20世紀后半葉的世界形勢,中法在當時分屬兩個不同的集團。突如其來的公報震撼了全世界,在那兩三天里,世界各大報都在沸沸揚揚地議論。正如一家歐洲報紙說的,在冷戰時代,法中建交無異于爆炸了一顆“外交核彈”。美國報紙則驚呼,法國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反共陣營“打開了一個缺口”,西方經營已久的對中共的鐵幕防線“將因此而發生崩潰”。
老練政治家的精心設計
《中法聯合公報》發表后,中國外交部也對外單獨發表了一個聲明,對此公報作了數百字的具體闡述。各國政府和世界各傳媒都十分關心法國官方的說明。但是,三天過去了,法國政府無解釋、無評論。法國政府的沉默引發了外界的廣泛關注。但1月31日,爆出一條震撼新聞,戴高樂總統在愛麗舍宮親自為此舉行新聞發布會。
原來,這都是由老練的政治家戴高樂精心設計的。中法兩國代表最后磋商公布聯合公報的時間細節時,中方提出在北京時間1點30分或2點30分,即格林威治時間17點30分或18點30分,雙方同時發表聯合公報。法方按戴高樂指示提議,法國銷量和影響最大的《世界報》每日下午3時出報,希望宣布建交消息在當天見報,因而,提出在巴黎時間12時發表建交公報。中方當即同意。建交公報臨公布前夕,法方又告知中方,戴高樂總統將于1月31日舉行新聞發布會,就他對法中關系和法中建交的世界意義等,發表重要談話。
為了這個新聞發布會,世界各國記者蜂擁而來,出席者高達千余人之多,使愛麗舍宮會議大廳達到了最高容量,被路透社稱為“二戰勝利后在巴黎、甚至歐洲和西方世界引發罕見轟動的新聞發布會”。
新聞發布會開始,戴高樂出現在講臺上。微笑著向參加新聞發布會的眾多來賓揮手致意。戴高樂首先在談話中強調:“中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幾千年來,他們這個民族建立了非常獨特、非常深奧的文明。”他講到了為什么法中要建交。他還針對美國暗示地說:“法國認為,目前還在等待的某些政府,遲早會覺得應該仿效法國。”
熱心勸解尼克松
這次新聞發布會開過不久的同一年。戴高樂在會見準備競選總統的尼克松時,反復解釋了法國與中國建交的理由。他說:“我無意干預美國的政策,但我認為,美國應當考慮承認中國。”他還說,“中國還不強大,現在就承認中國比等到中國強大起來你們被迫承認它要好。”尼克松是著名的右派人物,反共不遺余力。戴高樂所言所為,促使尼克松開始反復思考美國對華政策的得與失。受此影響,上世紀60年代中后期,尼克松開始改變了美國僵硬的對華政策,堅定了自己改善美中關系的信念。
1968年底,尼克松當選美國總統。上任不久就出訪法國,向戴高樂總統請教對華政策問題。尼克松表示,無論困難多么大,他都要同中國進行“對話”。戴高樂表示贊同,而且重復了一句1964年兩人見面時說的妙語:“你現在承認中國要比將來中國強大起來而被迫承認它更好一些。”尼克松表示,美國要改變對華政策,盡一切可能同中國接觸,并打算從越南逐步撤軍。當時,戴高樂正要派其親信馬納克大使去北京赴任,便讓馬納克將尼克松的話轉告給中國領導人。馬納克大使到北京后,很快就將美國的信息告訴周恩來總理。1972年2月尼克松首次訪華時,就對周恩來說起,戴高樂與他的談話對美國政府改變對華政策起了很大作用。
戴高樂生前十分向往中國,晚年準備訪問中國。計劃在其回憶錄最后一章寫“與毛澤東的會見”。但他心愿未遂,于1970年11月9日突然辭世。中國政府在天安門、新華門和外交部下半旗以示哀悼。毛澤東和周恩來為戴高樂葬禮送去兩個大花圈。毛澤東在唁電中說:“謹對他,反對法西斯侵略和維護法蘭西民族獨立的不屈戰士,表示誠摯的悼念和敬意。”巴黎各大報均以顯著版面和醒目標題全文轉載毛澤東唁電,并認為這是中國“對于西方世界政治家給予的史無前例的榮譽”。
(王景義薦自2008年12月24日《黨史信息報》原標題為《誰第一個打開了東西方冷戰的缺口——記中法關系的締造者戴高樂將軍》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