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時代.全社會都在呼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而現代化教育是實現人的現代化、提高公民素質的最有效的手段和重要的保證。教學中的每一科都應發揮出自己的優勢,語文教學更應如此。它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還肩負著培養學生意志品質的重任。因此,培養學生的耐挫力,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是家長的小太陽。家長可以不惜一切代價為孩子鋪好前方的路,從而導致孩子缺乏鍛煉,自理、自強能力差,一遇到挫折就會驚慌失措,甚至因絕望而輕生。這表明現在的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極差,這種現狀亟需改變,必須對學生進行耐挫教育。那么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怎樣才能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耐挫力呢?
第一。通過學習名人事例,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對待挫折的態度。教師要精心選取有代表性的事例來對學生進行教育。如著名的“孫子臏腳而寫兵法修立,蒲松齡落第卻奮發創作,曹雪芹處境艱難仍不輟筆耕,安徒生屢遭失業而自強不息,奧斯特洛夫斯基病魔纏身卻堅忍不拔”等事例。教師可以通過講解這些著名人物是如何對待挫折的,在適當時間對學生進行耐挫教育。對于這些事例,有的學生可能會認為,只有名人才會有如此超人的毅力。而自己是個普通人,不能做到經受數十、百次失敗的打擊而精神不跨。對于這一點,教師應該很明確的告訴學生,他們并不是因為是名人才有承受挫折的能力,而是因為他們有如此堅忍不拔的毅力才成為名人的。教育學生要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要養成不怕困難、不怕挫折的習慣。要有魯迅先生的胸懷:“偉大的胸懷,應該表現出這樣的氣概——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命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自己的不幸。”
第二,充分利用教材內容.對學生實施耐挫教育。著名學者張殿國認為對挫折的正確態度主要是面對困難的勇敢性和面對失敗的不屈性、面對厄運的剛毅性。現行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是介紹人物如何面對挫折的。如何敬平同志的詩歌《把牢底坐穿》,詩中的主人公雖然身在敵人的監獄里,肉體受著痛苦的折磨.但他們仍壯志凌云,發出振奮人心的吶喊:“我們是天生的叛逆者,我們要把這顛倒的乾坤扭轉!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難,我們愿——愿把這牢底坐穿!”教學中,應當讓學生明白,當年的革命者所面對的困難是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無法想象的,但他們沒有向反動派屈服,還是以灑熱血拋頭顱的英勇行為向反動派抗爭。在這一課的教學中,學生的理解不應只停留在對革命者精神的理解上,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學習他們面對困難的態度,要勇敢積極地對待困難。正如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人生追求;孟子“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人生感言。要想成就大業,就必須具備承受挫折的能力。又如王愿堅的《草》這篇課文,描述了長征過草地的時候,紅軍遇到了巨大的困難:以野菜為食還有可能誤食中毒。但是,全體紅軍戰士并沒有被困難所嚇倒,最終戰勝困難,取得了長征的偉大勝利。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體會到紅軍戰士艱難困況,還要讓他們學習周副主席的高尚人格以及他正視困難、藐視困難的大無畏英雄氣概。
第三。組織閱讀名著,指導學生寫讀后感,讓學生感受耐挫力。教師可以有目的推薦關于正確對待困難的著作,使學生在讀作品時思想品質受到感染、熏陶、浸潤,促進學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同時指導他們寫讀后感,讓他們在讀后感中抒發自己的喜怒哀樂,遷移他們的受挫情緒。當然.教師要及時批改學生的讀后感,了解他們的心理感受,或與學生書面溝通.或與學生個別交流,進行心理疏導,糾正偏激,讓學生正確對待挫折。比如說,可以讓學生讀笛福的小說《魯濱遜漂流記》,通過對小說的閱讀,了解主人公魯濱遜身上那種不畏艱難和困苦的意志,以及他百折不回的頑強毅力和斗志,在困難面前不悲觀絕望,而是腳踏實地去戰勝困難,用行動去實現目標的精神。同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寫相關的讀后感,加深印象。隨著學生讀的作品的增多,他們的精神世界就會越來越富有。久而久之,作品中主人公的精神理所當然地成為青少年永恒的人生精神坐標。
第四.創設挫折環境.培養學生的耐挫力。偉大的數學家波利亞說過,如果學生在學校里沒有機會嘗盡為求解而奮斗的喜怒哀樂,那么,教師的教學就失敗了,因此教師除了要在理論上正確引導.還要創設或模擬具體環境,鍛煉學生的受挫折能力。如教師可以開展一次演講活動,有意識不給演講水平較高的同學設獎,然后據這位同學的反應展開耐挫教育活動。告訴學生,挫折本來就是生活的組成部分,只有從小樹立辯證觀點,既看到光明,又看到黑暗;既看到順利,又看到挫折,長大后才能迎難而上,勇往直前,而不是知難而退,裹足不前。其實日常教學生活中這樣的事例有很多,只要教師能細心觀察,恰當合理地運用事例進行教育,使學生懂得,動機與目標,能力與期望永遠存在差距,任何時候既要想到“過五關斬六將”,也要有“敗走麥城”的心理準備。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耐挫能力.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手段,但需注意的是雖然挫折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挫折感是人們一種普遍的心理體驗,但學生還處于求學階段,一定要注重引導,逐步幫助學生樹立自強不息,走向成功的信心和決心。
(作者為江蘇省贛榆縣金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