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能否實現再造秀美江山,改善未來我們的生活環境品質等問題的關鍵,還要看今天我們能否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

改革開放30年來,“高能耗、高污染”等制造業的高速擴張帶來的GDP高增長,一方面帶來了工業產品供給的極度豐富與繁榮,另一方面也導致了江河湖水的大面積污染,生態環境惡化,自然資源枯竭。與此同時,城市工業的大發展,并未有效帶動農村經濟同步發展,而農村經濟發展卻嚴重滯后,工業化的高速推進,卻并未有效推動農村城市化的同步發展,這直接導致我們的第三產業(服務業)發展滯后,因此,服務業無法成為中國勞動力的就業“蓄水池”,服務業吸納勞動力的比重較低。
中國三產業結構目前呈現的主要特征是:工業GDP塊頭最大,但它吸納的勞動力就業量卻是最小的。相反,GDP貢獻最小的農業部門,卻吸納了中國最大的勞動力就業規模;此外,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遠小于工業,它對勞動力的吸納量也相應較小。占我們勞動總人口42.6%農村勞動力卻只創造了11.7%的GDP,這也反映了我國農業生產力水平及行業效率的相對低下。
從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來看,它們的GDP結構與就業結構表現出了高度的對稱性和匹配性,而且,自從步入后工業化時代后,它們的服務業就占據了絕對統治地位。全社會60%以上的勞動力從事第三產業(服務業),并同樣創造了60%以上的GDP。相反,農業吸納勞動力不足5%,它所創造的GDP也不足5%;而工業的重要性則降低至20%—30%。

相比之下,中國產業結構急需升級換代,經濟增長模式也要從注重GDP數量增長轉向經濟結構調整,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在本輪擴大內需過程中,不能再重復十年前的“故事”,我們必須珍惜4萬億的投資機會,在產業結構調整上抓住機遇,下狠功夫實施經濟轉型大戰略。基本思路是:
首先,以農業產業化解放農村生產力。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生態農業,大力培植鄉村龍頭企業及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盡力延伸“農業產業化”鏈條,全力發展農村非農產業,就地吸納農業剩余勞動力,重構農村自我造血機制,提高農村綜合經濟實力,唯此方能提高農民收入和社會福利。
其次,以節能減排、降耗治污來改造傳統工業,以科技創新、技術改造來武裝現代工業。“高能耗、高污染”工業必須加大治污成本,并以此作為現代工業和綠色工業的開端。2008年,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70%的河流與湖泊受到污染,有一半的人口缺乏干凈的飲用水。因此,以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為手段,讓工業盡早盡快節能、降耗、減排、治污,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的現代工業,已成當務之急。
再次,以農村城市化和完善的物流網對接,讓城市企業下鄉,讓城市資本務農,讓城鄉大融合,讓城鄉一體化,只有真正解決了中國高難度的“三農”問題,才能有希望做大中國現代服務業和第三產業,才能讓服務業真正成為中國龐大勞動力就業的“蓄水池”。第三產業是以高端服務業為龍頭的現代新興產業,它的高科技含量、高效率物流,以及人性化的社會公共服務網,都是第三產業發展的巨大魅力之所在。
因此,在“擴大內需”的巨額資金投入和政策優惠的引導下,官方投資與民間投資應該合力抓住機遇,從戰略高度實現歷史性跨越,擴大內需的核心應該是科技創新、技術改造,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并讓國民共享GDP增長的經濟成果。
董登新
作者為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