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可以有好幾春,重點是看你自己經營的思維,你的思維決定你的命運。以“自然法則”經營的人生平和而自在,沒有抱怨和虧欠。
我是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但始終相信自然法則。記得在美國富蘭克林時間規劃公司的創始人史密斯先生一本書內讀到所謂自然法則的定義是:“掌管人類行為因果關系的準則。”當下覺得此定義非常貼近現實,所以記得特別牢。讓我打個比方:物極必反,不進則退,邪不勝正等等……這些我們可以朗朗上口的哲理,都是經過時間考驗,也不受地域的限制,放諸四海皆可通行。更重要的是這些哲理適用所有人,無論是誰都受自然法則的約束,真是有道理的神奇。也因此,只要周遭的人是善意的出發點,我都寧可信其有,并盡可能從人性的真、善、美看待奇異的世界,也可能是用這樣的思維看待各式各樣的境遇,這樣活著,大多數時候都是開心快樂的。
正是這樣的思維讓我非常幸運地走了過去的50多個歲月,我將48歲之前的歷程分成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8歲前的學習階段。除了要學到知識、技能之外。更重要是要學會做人的道理。樹立支撐一生的價值觀。正直真誠是我們追求人生真、善、美的根本。也令你最大程度地做到有容乃大、無欲則剛和無私有愛、能舍能得。
那個時候的我,還得向父母伸手要錢,無法為自己所作所為負完全的責任。很多時候是依賴家人及朋友或同學師長的教導,才懂一些做人的道理與是非。那個年歲做的決策沒有周圍人的支持或協助,是很容易不了了之的,就算有天大的事塌下來也有父母扛著。但這階段所形成的價值觀與我后來的人生道路是非常有關聯的。
“有容乃大,無欲則剛”——這是父親給我的座右銘。這種價值觀體現在無論何種狀況下都能保持我認為一個人最重要的價值是正直與真誠。而我們要學習的是如何在最小的傷害下,無論是對自己或他人都能保持這兩個重要的價值觀而獲得最大的收益,同時也要能有效的管理讓傷害降到最低。能做到這樣的水平,你會因無求而使自己瀟灑自在,最大程度做到無愧于心。
“無私有愛,能舍能得”——這是母親和老師們給我的人生哲理。我小的時候身體狀況不好,時常是躺在家里生病不能上學。有兩樣事情讓我理解了無私有愛與能舍能得的益處。小時侯家境清寒,全家不斷地跟著父親工作變化而到處遷徙,光是小學,我就換了三個學校,沒有人脈的建立。在家里與姐妹年齡差距也較大,很多時候都覺得自己很孤單,但總能得到老師們很特別的愛護。直到現在還記得小學二年級的老師將我一個破損不堪的布娃娃拿回家,自己設計了一套衣服穿給布娃娃,它伴隨了我好多年的成長歷程。而我的另一位老師坐了兩個小時的汽車到家里來說服父親讓我有機會免費學芭蕾舞,最終仍因為沒錢買舞鞋而放棄。正是老師們所給予我的無私關愛和深刻影響,才使我后來有機會創業時選擇了顧問咨詢行業。
從小我眼中的母親就是寬宏大度,非常幽默有創意,總是將別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考量。盡管她是一個婦道人家,由于父親工作的不順利,背負了扶持一家八口的沉重負擔,但她始終勇敢地承受及面對。由母親身上我學到的是如何能將責任轉化成個人成長的動力,培養自己勇擔責任、從不推諉的個性,凡事最大可能地運用創造性思維,提出能達成多贏的方案,讓所有共事的人都能因合作而受益。這樣的思維讓我在職業發展的道路上走得比許多人幸運且機會多,也讓我深刻體會有舍有得的人生哲理。
第二階段,19—28歲的自主階段。一個人的尊嚴是建立在個人的能力上。只有能力才能讓你立足長久。
這個時段先是開始自己賺錢養活自己,再者能為家人做一些付出,最后與愛人共同承擔了小家庭的責任。是一個由依賴走向獨立自主的過程,這個時段我學會在家受了委屈不帶回娘家去訴苦而通過自己消化解決、做錯事愿意面對打落牙和著血吞的現實等做人哲理,敢于為所有自己的選擇負責。18歲開始為了承擔養家的責任,更重要的是讓父母能居有定所,我做出白天打工晚上讀商學院的選擇。由于生存的現實與家計的重擔,有非常長的一段日子,我少睡早起,拼命地工作,連假日都加班賺錢,以更好地回報父母和親人。當時正是青春期,很多年青人都在這期間度過了人生非常精彩的一段歡樂時光。我的日子也是歡樂的,只是我是從工作學習中得到心靈上的滿足。由于努力,且巧遇臺灣以經濟為核心發展的關鍵年代,我有幸搭了便車,藉由三個不同領域國際公司的工作機會,發展了完善的財務管理與制度設計的能力。
這段日子我最經常聽到的評價是:“只要微微答應的,你絕對可以放心。”當時,我為自己能得到這樣的信任感到驕傲。也是這個原因讓我理解了能力等于尊嚴的道理。到現在,我仍視能得到客戶的信任是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我們在上海創業開始就以投入希望工程為我們的使命之一,我們之所以從事孩子能力建設的投資,主要是來自我這段經歷的領會。我們希望我們支持的孩子能與其他孩子一樣,在起步時就具有基礎的能力,并可以有尊嚴地拓展自己的人生。
第三階段,29—38歲的多贏階段。無論是工作還是家庭。我們的幸福都因睿智的支持而開啟。養兒育女。教育一定要趁早。建立獨立思考才能使孩子受益終身。婚姻的大智慧就是把不愉快放在肚里,把快樂帶給大家。
這一段是人生精華時段之一,連老天都可能幫了無形的忙。記得當時為了葛蘭素公司的破土儀式,確定時辰后斗膽要求英國的總裁予以配合而更改出差的時程,告訴他的理由是依中國人的風水觀,如果不改期可能會遇見大水,無法進行破土儀式。誰也沒預料到總裁剪完彩,剛剛搭機飛離了臺灣,臺灣就因臺風而淹大水,由于此神奇的事跡,藉由總裁的宣揚,“臺灣先知者”的名號竟然在這國際知名的集團中瞬間飛揚。
這段時間開始嘗到為人母的滋味,體會了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的苦頭,了解養兒育女實在是個不容易的事情,知道人世的百態,經歷了獨立成長的辛酸,學到理念與理想的堅持需要付出慘痛的代價,但也奠定了下一個十年創業的根基。在我完全沒有養兒經驗的過程下,老天給了我一份非常嚴苛的挑戰來磨練我的毅力及耐力。中國人常說:由3歲看80歲,意思是如果趁早給孩子較好的發展與教導,這種效益可以影響其一輩子。這句古語讓我在孩子上小學前懂得將工作成就的追求放在其次,專心來培養孩子的自主管理、安排學習及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老公家有個親戚姓胡,我有好長一段日子,每個周末都會與胡家互動。我從胡家的長者(我稱為舅婆)那里學到許多做人的道理。舅婆是個非常傳統的家庭主婦,她老人家常說自己讀書不多,只懂的將自己該做的事做好。她泡的紅茶是我喝過最棒的,她燒的菜色香味俱全,她說好手藝可以讓家人多聚少分離;每天睡前,總是端個水盆,將舅公由頭擦到腳,再快樂地安排舅公上床睡覺。她從不串保持生活單純好料理;每天忙進忙出,從未聽到她抱怨。她總提醒我要將不愉快放自己肚里,將快樂帶給大家。家里生活不寬裕但總是高朋滿座。我從與老人的接觸中漸漸地理解了沒有人喜歡聽到無盡的訴苦、大家都喜歡靠近或分享快樂的道理。快樂的老人家也最受歡迎,家人也最樂意看望老人家。如果從早到晚的抱怨,看望的人也會越來越少,作為親人,誰也不想承受不孝或不義的現實,無論是出于有心或是無奈,這就是人性。
第四階段,39—48歲的開創階段。創業做什么?什么是我們真正的職業興趣?只有到了生死攸關時都不能割舍的,才算找到了自己的最愛。才是我們一生該奮斗的方向。
我非常幸運在此階段有機會白手起家,開始做我自己最愛的工作!換句話說,我開創了一個能讓我再困難都有意愿克服的事業。過程的酸甜苦辣,只有過來人才能體會,但至今我都還樂在其中。創業十年最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是:從未因現實而妥協了自己的理想。
公司開始經營的時候,欠缺經營顧問公司的經驗。將過去期權換來的近5百萬創業基金大約四年多一點就耗光了。這筆代價讓我理解隔行如隔山的道理。在失意時也曾遠躲美國大姐家近兩個星期面壁思過,幸運的是在書店看見史蒂芬·柯維博士的《高效能人士七個習慣》這本書,仔細閱讀才發現自己經營不當之處,痛定思痛后跟客戶借了相當于75萬人民幣的資金,我又站起重新面對我最愛的人才培育事業。
當我依據這本書努力重建公司時,另一個幸運來到眼前。美國柯維領導中心新加坡總代理到臺灣來尋找代理商。我得到英商得利制漆股份有限公司的人力資源經理黃世友先生的推薦,加上我們已經實踐柯維博士的理念達11月之久,因此一見面雙方有久逢知己的感受,很快就簽約合作了。誰知道,代理的前六個月換了三個版本,我借來的75萬人民幣就像點燃的火把,六個月就燒光了。之所以愿意不斷跟著美國換版本完全是希望將最好最新的版本與來上課的學員分享,完全沒估算自己更換版本有關的成本投入。幸虧課程一推出后有兩家餐飲連鎖公司的大力支持讓我走出了經營的困境。一家是麥當勞,另一家是百勝餐飲。也就是現在的Yum!集團。由于這兩家公司在組織中大力推動“高效能人士七個習慣”課程,我因此而得以生存下來,并有機會以后成功開展更多的培訓業務。
第五階段,49歲后的志業階段。49歲是人生第五春的開始。在別人開始守業或者歇業的時候,我卻又一次開始了創業。這次創業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為能折射創業理想和體現經營理念的企業起個名號。
由于前十年的經歷,讓我知道到大陸來創業,“格局或幅員遼闊”將是我最需要學會面對的課題。過去在臺灣的經歷,我知道到了大陸首先必須由謙卑做起;在十幾億人口的競爭下,必須面對太多優秀的人士,一不小心就會有“狗吃屎”的感慨,除非你愿意放空自己,融入這個社會,了解每一個不同城市的人都有不同的價值觀、想法甚至思維方式,仔細聆聽,才會發現同樣的說法但意義大不同。每個月靜下來省思,才能發現做對了哪些,還有哪些有待改善。現在的思維已經不再是如何生存而是如何長久,所以我說這10年是發展志業的階段。根據業內的調查結果,了解到此行業平均壽命只有2.7年,我們的定位又是最困難的,我認為10年才能奠定根基,站穩腳步,必須要思考永續經營的可能性。
通過過去在葛蘭素公司公共關系部門嚴謹的訓練,我了解公司名如其人的道理,知道公司名號如同理念可以聚集人才。為此,首先需要取一個公司名字,它能體現經營的核心思維與理念。我們一直專注于透過系統與戰略化的人才培養課程及相關的咨詢服務為客戶創造價值。我們公司是在有十年創業基礎的情況下到大陸開辦新公司的,從始至終都期望自己能夠成為企業長期的戰略伙伴,無論是透過顧問咨詢或培訓形式都能夠做到。我們自己就戰略伙伴的定義是最終能協助企業提升經濟效益,帶來成長的財務結果;而且希望經過我們培養的領導人不是單單的生意人,只顧經營自己的荷包,而是能為360°利益關系人謀福利的領導人,換言之,培養的是企業家,能肩負社會責任。我們取了一個相當大氣的名字,一方面體現我們的理念,另一方面代表做到杰出的決心——“鼎鼐”。
我們由取名開始了這不歸路的闖蕩,在今后將一點點和大家分享我們的創業體驗和咨詢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