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知識轉移是知識轉移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有關大學知識轉移的價值已引起了研究者們的重視,并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本文從校企知識轉移角度、大學之間知識轉移角度、大學內部知識轉移角度及其它方面對近幾年我國大學知識轉移的研究情況進行了分析、總結,肯定了已取得的成果,同時指出了其中的不足,對我國大學知識轉移今后進一步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大學;知識轉移;綜述;述評
〔中圖分類號〕G3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09)11-0221-04
Review on Knowledge Transfer Research of University in ChinaYuan Yongjiu
(Library,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erbin 150050,China)
〔Abstract〕University knowledge transfe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knowledge tranfer.The value of university knowledge transfer has attracted the researchers’ attention,and has conducted the extensive research from different angles.This article analyzed and summaried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knowledge transfer in our country in recent years from these angles:knowledge transfer between university and industry, knowledge transfer between university and university,knowledge transfer in university and knowledge transfer between university and other orgnizition.This article affirmed the achievement and pointed out the insufficiency in the research,it will guide the researchers to do further studies on university knowledge transfer in our country.
〔Keywords〕university;knowledge transfer;summary;review
大學是創造知識的重要場所,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提高知識創新能力和建設創新型國家進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學知識轉移是知識轉移研究中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近年來,有關大學知識轉移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本文對近幾年我國大學知識轉移研究的相關情況做一綜述性研究,以期對大學知識轉移今后的發展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通過對已有文獻的分析、梳理,本文認為我國有關大學知識轉移的研究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展開:校企知識轉移角度,大學之間知識轉移角度,大學內部知識轉移角度以及其它方面的研究。
1 校企知識轉移角度
林晶晶,周國華[1]認為企業——大學間的知識轉移既是企業贏得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也是大學科研院所的知識資源實現價值的途徑。文章探討了企業與大學合作中知識轉移的影響因素,認為所轉移知識的特性、組織特性、組織文化及人會對知識轉移產生主要影響。在此基礎上,提出企業與大學合作中知識轉移機制的理論模型,并以某勘察設計院與某大學科研機構合作研究項目管理模式為例,對知識轉移機制進行了實證分析。
吳潔[2]認為大學知識轉移是一種典型的從科學場域向經濟場域轉移的跨場域知識轉移,處于產學研合作中大學的知識轉移模式將直接影響合作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高。文章運用復雜系統中超循環理論分析產學研合作系統的超循環特征,探討了大學知識轉移的模型,提出產學研合作中政府、大學、科研機構、企業和中介服務機構之間構成網絡結構的超循環系統,促進產學研合作整體經濟實力的提升。
陳守明等[3]對大學在產業集群知識轉移中的角色進行了實證研究,文中提出了幾個假設:大學是一個知識庫,集群中其他大部分的公司能從大學得他們想要的知識;從大學滋出的知識同以下因素是正相關的:大學知識的價值、接收公司的吸收能力、知識傳播渠道的存在以及是否豐富。并對在環同濟產業集群中運營的企業和與這些企業有商業關系的大學教師、研究生進行了調查,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以驗證理論模式的正確性。
潘東華,尹大為[4]以創新三螺旋理論為基礎,從三螺旋接口組織的概念出發,首先對三螺旋接口組織的結構形式和實際特征進行了闡述,然后對三螺旋創新中的知識層次和知識形態進行了分析和闡述,認為三螺旋中的知識分為固化知識、轉化知識和泛化知識3個層次,而三螺旋創新空間中的知識具有兩種表現形態,分別是靜態的知識結點及知識集群,與動態的知識流動及知識網絡。文章最后將接口組織對三螺旋創新實踐中知識轉移和融合利用的促進進行了分析,提出了三螺旋接口組織的知識轉移框架。對研究大學知識轉移具有一定指導意義。
潘杰義,李燕,詹美求[5]分析了企業——大學知識聯盟中知識轉移的過程,并進一步探察了知識轉移的影響因素,認為影響企業——大學知識轉移的主要因素有:合作共享情境因素,包括企業和大學的文化兼容性,合作雙方的共享愿景,合作雙方的情感距離,合作雙方的信任,成員沖突;知識源因素,包括大學的轉移意向,大學的轉移能力;企業內部情境因素,包括組織結構,組織文化,企業吸收能力;知識特性,包括知識的內嵌性,知識的可表達性。在此基礎上構建了知識轉移的影響因素模型,并從合作共享情境、企業內部情境以及轉移模式等方面提出了相關建議。
2 大學之間知識轉移角度
梁立明,沙德春[6]選用絕對合作頻次、合作強度Salton指數及觀察值與期望值的比值3個科學計量學指標,考察了我國一期34所985高校校際科學合作的傾向性,從大區、省區、城市3個層面揭示了985高校校際科學合作的強地域傾向。
鄧尚民,韓靖[7]從博弈論角度分析了高校合作博弈的動態性,揭示了高校合作群體逐步壯大的原因;并從4種博弈類型入手,重點用海薩尼變換對高校合作的參與策略進行博弈分析,解釋了高校合作參與機制中的收益問題。
胡弼成,江艷[8]分析了目前高校校際合作存在的若干問題,包括合作意愿不強、項目范圍窄、實施項目難度大等,并分析了其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高校舊管理體制的影響、合作目標與合作對象定位不準、產權不清晰、沒有相關的政策保障及相關的管理隊伍等等。最后指出高校發展合理有效的校際合作可遵循3種模式:單項合作模式、多項合作模式及大學聯盟合作模式,同時還需要針對現狀和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
肖陽,姜海陵[9]對長三角經濟一體化下的高校合作研究與實踐進行了研究,認為:長三角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一個穩定、開放、規范的外部環境和空間,該區域的教育一體化順應經濟發展一體化而產生,是經濟發展一體化的內在需求。區域內高校合作具有相應的物質準備和人文基礎,政府的引導和組織保證以及高校的主體作用是高校合作的前提及實現長三角高等教育一體化的有力保障。區域內高校的協同發展,必將進一步增強其為長三角地區經濟文化建設和社會服務的能力。
另有學者對高校合作辦學進行了研究。陳鷹,田效進[10]認為:中國加入WTO以后,高等教育逐步國際化已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而中外合作辦學在經歷十年的發展后成了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建立既能充分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又能結合我國高等教育的現狀與特點的中外合作辦學模式,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一個關鍵問題。文章在對我國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基本情況介紹的基礎上,分析了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刁慶軍等[11]介紹了中外教育合作的現狀,歸納了我國高校與國外大學開展教育合作的幾種形式,展望了合作的發展趨勢,并探討了我國高校與國外大學在開展教育培訓合作中面臨的問題。指出,中外高校在開展教育合作過程中應當處理好各種矛盾,明確中外合作辦學的政策界限及規定,積極促進中外高校在教育與培訓領域的深入合作。馮發明[12]分析了中外合作辦學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提高辦學認識、重視人才引進與開發利用、培育校園文化等措施和建議。
本文認為,加強大學之間的合作與知識轉移有助于轉移雙方實現知識上的互補及轉移雙方知識創新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國家知識創新能力的提高,為發展我國高教事業,為我國科技創新做出更大的貢獻。
3 大學內部知識轉移角度
李利霞[13]等論證了大學院系間知識轉移的必要性,認為即使院系間在學科上沒有很大聯系,但教學方法、手段、模式等都有很強的相通性和借鑒性,不同院系間的管理模式上也可以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只有這樣,大學才能更好的發揮教學、科研及服務地區經濟的功能。文章從個體、整體兩個角度出發,分別分析了其應進行轉移的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
科研團隊是大學的基層科研組織,也是大學進行知識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金惠紅,劉輝琴[14]分析了阻礙科研團隊知識轉移的主要障礙,并從促進知識轉移的視角對大學科研團隊的管理提出了相應建議:建立多種形式的知識轉移通路模式,完善團隊內部知識轉移保護機制,健全知識轉移激勵機制,培育科研團隊知識共享文化。
柳巧玲,米天勝[15]認為知識轉移和共享是知識價值鏈的一個重要環節,如何促進教師知識的轉移和共享已成為大學知識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應用博弈論的有關方法,構造了完全信息靜態博弈模型,對教師間進行知識轉移的博弈行為進行了納什均衡分析。最后提出了激發教師自愿進行知識轉移和共享的激勵措施。
李利霞,黎賠肆[16]剖析了高校學術型團隊內部知識轉移的主觀障礙,即:源于個體控制權和安全感的需要;個體個性上的差異;團隊和個體間的相互信任度;團隊中不同專業背景成員心智模型的差異。提出了基于兩維度的團隊成員甄選、團隊成員心智模型的共享、心理利益的激勵和社會利益的激勵雙管齊下的激勵手段等克服知識轉移主觀障礙策略,為促進我國大學學術型團隊內部知識轉移實踐提供了相關理論基礎。
施琴芬等[17]利用對高校教師隱性知識轉移的調查,分析了高校教師隱性知識轉移的現狀、影響因素及對績效的影響。分析表明,個人接觸是最好的隱性知識轉移方式,而對人際關系忠誠、情感距離及團隊的目標、氛圍、領導風格是影響團隊成員隱性知識共享的重要因素;在隱性知識共享對績效的影響方面,普遍認為,隱性知識共享能夠增加團隊成員科研成果的數量、質量,節約科研時間、成本,同時也有利于團隊成員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
4 其它方面的研究
彭術連,肖國芳[18]著重對斯坦福大學技術轉移的路徑及其成功原因進行了剖析,認為斯坦福大學的技術許可辦公室組織精良、管理科學是前提;斯坦福大學優良的環境和策略是基礎;良好的社會環境是提高技術轉移效率的保障。
胡冬云,李林[19]對中美大學技術轉移研究進行了述評。綜述了美國學術技術轉移的研究成果,以及我國對技術轉移學術研究的主要情況。文章肯定了國外大學技術轉移取得的成績,認為,相對于國外對技術轉移的學術研究,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研究起初多側重于國際技術轉移,而且多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技術轉讓、產學研合作等。學者們主要是將國際技術轉移理論與我國技術市場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由此得出符合我國國情的技術轉移理論和政策建議。楊慧玉等[20]從大學技術轉移的意義和作用出發,闡述了技術轉移機制運作模式及功能,認為,目前我國技術轉移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技術許可,技術合作,項目承接、委托開發,技術服務、技術咨詢、技術培訓,技術創業,專用設備及軟件技術產品的技術轉移及戰略合作模式。高校知識轉移除具有一些基本功能,對高校內部科研部門、科研團隊、科研人員及企業具有服務功能。文章最后對大學技術轉移的途徑進行了思考和探索。
焦連志,牛貴宏[21]認為大學技術轉移存在著諸多制約因素,其中知識產權方面的制約瓶頸是其中的一個主要問題。必須高度重視大學技術轉移中的知識產權問題,構建基于知識產權戰略基礎上的大學技術轉移戰略。
周鳳華,朱雪忠[22]以2000-2004年間國內58所大學的統計數據為基礎,探討可量化的研發及技術轉移資源對大學技術轉移產出的影響。建立了不同類型與來源的人力、財力投入與專利申請、授權專利、專利合同和合同金額等4項技術轉移產出的關系模型。研究表明,在總體上資源因素對我國大學技術轉移績效具有重要的影響。
畢會英[23]從政府在大學技術轉移中的目標定位、政策支持、財政投入、技術評估等方面入手分析了政府在大學技術轉移中的作用。提出:政府應從政策上進行引導和規范,在資金投入上進行扶持,并引導企業加大科技轉化資金投入;在利益各方的關系上進行協調,使各方利益達到最大化;同時,為利益各方提供法律上的保護;發揮引導者、支持者、協調者、促進者、保護者的職能。
5 結 論
綜上,大學知識轉移作為知識轉移研究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研究的價值已引起了研究者們的重視,并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研究中尚存在需進一步研究的地方,總結如下:
(1)有關大學知識轉移研究目前成熟的理論還很少,研究的熱點不集中,許多研究深度不夠,較多的停留在對事件的陳述上,定量研究的較少。
(2)對校企知識轉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術轉移方面,對轉移雙方的轉移行為也多進行單獨研究,較少有結合在一起進行研究的。本文認為,在校企知識轉移中,大學與企業應看作由兩個不同系統組成的一個新系統,應從系統的角度出發對二者之間的知識轉移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林晶晶,周國華.企業——大學合作中的知識轉移機制研究——以某轉制院所實施項目管理模式為例[J].中國軟科學,2006,(3):139-144.
[2]吳潔.產學研合作中高校知識轉移的超循環模型及作用研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7,(8):119-123.
[3]陳守明,趙小平,趙賀.大學在產業集群知識轉移中角色的實證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7,12(增):375-380.
[4]潘東華,尹大為.三螺旋接口組織與創新中的知識轉移[J].科學學研究,2008,(10):1073-1079.
[5]潘杰義,李燕,詹美求.企業——大學知識聯盟中知識轉移影響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6,(7):206-210.
[6]梁立明,沙德春.985高校校際科學合作的強地域傾向[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8,(11):112-116.
[7]鄧尚民,韓靖.高校合作參與機制的博弈分析[J].軟科學,2007,(12):79-82.
[8]胡弼成,江艷.高校校際合作何以可能[J].煤炭高等教育,2007,(7):1-4.
[9]肖陽,姜海陵.基于長三角經濟一體化下的高校合作研究與實踐[J].高教與經濟,2008,(6):4-7.
[10]陳鷹,田效進.中外高校合作辦學模式探討[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7,(12):246-248.
[11]刁慶軍,等.中外高校教育合作面臨的困境及思考[J].繼續教育,2008,(2):49-50.
[12]馮發明.中外合作辦學高校人力資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社科縱橫,2008,(9):44-45,48.
[13]李利霞,黎賠肆,秦潔.大學院系間知識轉移及圖書館的作用研究[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8):36-38.
[14]金惠紅,劉輝琴.基于知識轉移視角的高??蒲袌F隊管理[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9):273-277.
[15]柳巧玲,米天勝.高校教師間知識轉移的分析研究[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07,(8):105-107.
[16]李利霞,黎賠肆.高校學術型團隊內部知識轉移的主觀障礙與對策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7,(12):35-36,48.
[17]施琴芬,張運華,胡澤平,等.高校教師隱性知識轉移與共享因素分析[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8,(12):190-192.
[18]彭術連,肖國芳.斯坦福大學技術轉移的路徑分析及其啟示[J].現代教育科學,2008,(2):47-50.
[19]胡冬云,李林.中美大學技術轉移研究述評[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8,(8):117-123.
[20]楊慧玉,王會斌,張平平.高校技術轉移的機制研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5,(10):108-114.
[21]焦連志,牛貴宏.高校技術轉移的知識產權制約瓶頸與對策[J].蘭州學刊,2005,(6):186-188,185.
[22]周鳳華,朱雪忠.資源因素與大學技術轉移績效研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7,(10):87-94.
[23]畢會英.政府在大學技術轉移中的職能定位[J].科技管理研究,2006,(1):17-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