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Wiki技術的出現為教學改革增加了新的嘗試,本文就基于Wiki的協作式教學機理,以及以Wiki為導向的信息檢索課程創新作了闡述。
〔關鍵詞〕Wiki;高校;教學創新;信息檢索課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09)11-0192-04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Innovation Based-on Wiki-teaching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Course as an ExampleWang Zhengqing
(Library,Fuzhou University,Fuzhou 350002,China)
〔Abstract〕The emergence of WIKI has added a new opportunity for the teaching revolution.In this article,author discribed the collaborative teaching mechanism based-on WIKI.Finally,as an example,the teaching innovation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course has been discussed.
〔Keywords〕WIKI;university;teaching innovation;information retrieval course
1 Wiki的產生及其工作原理
1.1 Wiki的產生
Wiki一詞來源于夏威夷語“Wee Kee Wee Kee”,即“快點快點”的意思,中文譯名為“維基”或“維客”。最早的Wiki系統是由沃德#8226;坎寧安(Ward Cunningham)為了社區群落方式的內部交流開發的波特蘭模式知識庫(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后來,波特蘭模式知識庫圍繞著面向社群的協作式寫作,不斷發展出一些支持這種寫作的輔助工具,使Wiki的概念不斷得到豐富。同時Wiki的概念也得到了傳播,出現了許多類似的網站和軟件系統。
Wiki是基于php和mysql技術開發的、功能強大的開放源碼的內容管理系統之一。Wiki.org將Wiki定義為“可以運行的最簡單的在線數據庫”。Wiki屬于一種人類知識網格系統,我們可以在Web的基礎上對Wiki文本進行瀏覽、創建、更改,而且其代價遠比HTML文本小。Wiki站點可以有多人(甚至任何訪問者)維護,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或者對共同的主題進行擴展、探討。Wiki通過對不同版本內容的有效控制進行管理。Wiki站點一般都有一個嚴格的共同關注,主題一般是明確的、堅定的,內容要求高度相關性。Wiki的協作是針對同一主題作外延式和內涵式的擴展,將同一個問題談得很充分、很深入,在群體協作中創造出成型的知識,信息的完整性、充分性、權威性才是真正的目標。
1.2 Wiki工作原理
Wiki是在許多不同使用者的操作下,不斷循環而實現的有效的知識挖掘和組織工具。不同的使用者在一個領域中,圍繞某個主題(或者創造某個主題),根據自己的理解對這個主題所涉及的知識進行不斷的更新和修改。最后,當前頁面上所體現出的該主題所涉及的知識,應該是被每一個使用者所接受和認同的,最接近事實與真相的結果。Wiki還允許它的使用者們用簡單的語法創建內部與外部鏈接。因此,Wiki站點內部的知識相互之間往往形成一種內容上的有機關聯。隨著這種關聯的不斷增多和不斷被修改,Wiki站點內的知識會形成一張有機智能的知識網絡。此外,使用者還將相關主題內容歸入站點的分類體系,并且可以對該主題相關內容的分類不斷進行修改,最終實現其易用性和科學性。
Wiki通過特有的工作流程,成功將隱性知識從人腦中挖掘出來并實現對知識的有效組織。與其他知識組織工具不同,Wiki并不試圖依靠機器的智能來獲取和組織人類的知識。Wiki甚至不能算是一種新的技術。實際上,它是一種新的高效的協作機制,這種機制的基本協作單元是人腦。因此,它所能達到的智能化程度是目前任何其他知識組織工具都無法企及的。
2 基于Wiki的協作式教學機理
協作學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學習者以小組形式參與,為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在一定的激勵機制下為獲得最大化的個人和小組習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關行為。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一種學習策略,它集中體現了建構主義所倡導的認知工具、社會建構和認知分享的觀點。

協作學習具體是指學習者以小組或團隊形式參與、為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在一定的機制(具體的任務或問題)激勵下來組織學習,以此提高學習效率。小組成員的協同工作是實現學習目標的有機組成部分,一方面學習者需要自己獨立完成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要與其他學習者進行交流,共同完成整體的學習任務,個人學習的成功與他人學習的成功密不可分,學習者之間保持融洽關系,相互合作態度,共享信息資源,共同擔負學習責任,完成學習任務。
基于Wiki的協作式教學,以Wiki作為協作教與學的平臺,根據協作學習理論,學生以小組或團隊形式參與,根據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學習任務來確定問題和主題,把學生放到一個復雜、有意義、逼真的問題情境中來進行學習。學生通過合作解決問題,來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發展自主學習和終生學習的能力,成為有效的合作者。
2.1 基于Wiki的課程導入
2.1.1 問題的提出
教師依據課程大綱和教學計劃確定教學任務,對整門課程及各教學單元進行教學目標分析,以確定各章節必需學習與掌握的知識“主題”,概括出適合小組協作的學習問題。
2.1.2 創建主題
教師在明確學習主題后,結合學生的專業知識和一些興趣愛好,將確定的主題按教學進度逐步在Wiki學習平臺上發布,并建立一個問題解決的網頁鏈接,這樣有助于協作學習與知識呈現。同時,教師盡可能的給學生提供一些學習資源和學習方法指導,如一些與所提問題有關的網站、圖書、期刊等。
2.1.3 分配學習小組
小組形成的方式有3種:由學生自由組合;教師分組,由教師確定每個小組的成員;師生共同主導,由教師和學生共同決定小組的成員。具體情況根據課程主題可能涉及到的知識情況以及本班各個學生的特征信息來分配小組,同時教師要關注小組間成員的技術力量、認知能力、學習方式是否均衡,以發揮每個成員在小組中的作用。
2.2 基于Wiki的師生互動
2.2.1 小組交流
各個小組利用教師所提供的學習資源以及豐富的網絡資源在Wiki上進行問題的解決,同時教師對此過程進行監控、組織和指導,以保證每個小組都能順利完成任務。在此過程中,小組成員之間的交流合作不僅僅局限于Wiki,還可以通過各種交流方式進行交流,如E-mail、網絡聊天室、QQ、小組會議等,這樣更有利于小組成員之間的協作與交流。
2.2.2 意見提交
學生在Wiki平臺上學習,對主題條目的創建和修繕過程會完整無缺地記錄于網站,對學習過程中提出的問題及概念認識上的模糊在Wiki頁面中直接反映,也可以通過E-mail、網絡聊天室、或直接反饋給老師,老師對學生在Wiki條目中表現出的學習狀況及時反饋和應對,時刻關注學習者的認知反應,必要時對條目中明顯的謬誤直接做出修正,對反映出的共性的問題可在第一時間反饋至課堂教學環節中。
2.2.3 意見評價
課上,針對主題,小組進行階段性匯報,對每個小組的條目給予簡短評價,提出意見與建議。同時,在協作學習過程中一些小組出現的認知、態度和協作等問題,教師都要一一指出,并及時修正和給出建議。這個教學活動的實質是教師借助對各小組學習成果的階段性評價,對課堂教學的內容和學習情況進行了概括性梳理和小結。
2.2.4 優化方案
課上,各個小組進行問題解決方案的匯報,在每個小組匯報結束后,其他小組的同學可以向該小組同學提問,在全部小組匯報完畢后,教師對每個小組的方案給予評價,給出意見與建議,并對整個問題的解決情況進行總結與評價。一些小組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要指出并給出建議。同時,小組成員結合課堂深入學習和教師講解后對知識的理解,激發本小組解決問題的靈感,參考其他小組的問題解決方法以及學習資料,優化本小組的方案。
2.3 基于Wiki的課程總結
2.3.1 最終成果的提交
課后,每個小組根據課上老師以及同學們給出的意見與建議去完善本小組的方案,并提交最終的成果。成果可以是報告、論文的形式出現,也可以通過口頭匯報、實物展示等形式表達出來。提交方式有多種:直接在Wiki上提交最終成果,供老師和學生查看;也可以提交給老師,老師展示小組成員的成品等。
2.3.2 課程評價
根據各個小組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表現、上交的成果與展示情況,組織學生去反思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學到了什么,鍛煉了哪些技能,遇到了哪些困難,怎么解決困難,還有哪些問題沒有掌握,要求學生在Wiki上寫出自己的心得體會,有利于教學反思。同時進行評價,評價的內容包括對學生的評價、對教師的評價、對教學內容的評價等??梢圆扇〗M間互評、組內互評、教師評價、自我評價等。教師綜合以上各方面,判斷是否完成了教學目標,如果完成,總結經驗;反之,反思、借鑒并重新開始學習。
上述教學機理如圖1,還需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充實與完善,進一步的修改、補充和完善工作要一直貫穿于教師的整個教學活動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3 以Wiki為導向的信息檢索課程創新
3.1 Wiki增加了教學過程的交流互動
我們把Wiki作為教學過程的輔助工具,將傳統課堂和Wiki協作學習平臺有效結合,作為課前導入學習、課堂教學建構、課后知識鞏固和提升的輔助性工具和平臺。
3.1.1 課前導入學習
課前導入學習指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進行之前要做的必要準備和前導性學習,這些課前準備活動包括教師指導下學習目標及教學框架確定,協作學習小組的分配和組合,學生基于任務的研究性學習等。此階段的工作是整個學習過程的規劃和組織,要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雙主教學理念。主要有確定學習目標、學習主題設計、課前導學3個環節,前兩個環節是教師行為,后一個環節是學生行為,主要教學活動內容為:
(1)學習目標及教學框架確定。教師依據課程大綱和教學計劃確定教學任務,對整門課程及各教學單元進行教學目標分析,以確定各章節必需學習與掌握的知識“主題”,概括出適合集體創作和小組協作的學習問題,從而在后續的學習進程中師生圍繞此“提綱”展開。
(2)協作學習小組的分配和組合。選擇師生共同主導的方式,即在教師指導下,遵循差異性、公平性、協作性原則,先由學生自愿組合,再由教師適度調整基礎上劃分協作學習小組。教師要關注小組間成員的技術力量、認知能力、學習方式是否均衡,在聽取小組成員意見的基礎上指派一名技術輔導員兼協調員,便于指導解決學習中出現的技術等問題。為了鼓勵每個成員都積極參與小組活動,通過制定小組活動規則明確每一個組員的個人責任。
(3)學生基于任務的研究性學習。教師將確定的主題和教學內容提綱按教學進度逐步在Wiki學習平臺上發布。在每個學習單元課堂教學之前將學習“任務”分派于各小組,激發學生思考,學生借助網絡主動搜集材料,要求各小組完成一個條目與教師條目鏈接。由此,課堂教學前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有了初步的認識和概括,對一些問題的思考和爭論,甚至是理解上的誤區要求毫無保留地在頁面中反映。
3.1.2 課堂教學建構
教師依據教學大綱,按照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系統安排教學內容,根據學生先導入學習時在Wiki頁面中提出的問題及概念認識上的模糊,調整即將進行的課堂教學策略,可以有針對性的授課,重點解決這些概念理解上的困惑和偏差。課堂教學在多媒體教室進行,教學過程可借助ppt課件和Wiki平臺協作完成,教學主要內容由ppt課件完成,對學生在Wiki平臺上反映出的疑惑和爭論,除當場討論外,還可即時訪問或修改Wiki頁面,使教學內容明晰、知識條理化和系統化。
此外,在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就課前的學習任務完成情況借助條目頁面做匯報,教師對每個小組給予簡短評價,提出意見與建議。同時,在協作學習過程中一些小組出現的問題,教師都要指出并及時修正和給出建議。各小組對本小組的進一步學習和方案進行優化和完善,教師對課堂教學的內容和學習情況也進行了概括性梳理和小結。
3.1.3 課后知識鞏固和提升
學生借助課堂教學、討論、協作小組Wiki條目的創建完善等行為,形成知識概念的循環認識。通過教材、課堂、教師、同學、互聯網等途徑獲得有益的資料進一步充實、擴展本組條目,使知識概念得以擴充和提升。學生可以根據已有完善的條目加深和鞏固自己的所學知識。課后鞏固練習和延展性練習也可充分發揮Wiki平臺的協作共創特點,如無必要可摒棄傳統的作業本形式,將作業以小組為單位,以條目的形式加入作業區,小組的學習成果展示、成員的貢獻從參與人員和歷史條目中都一目了然。
3.2 Wiki激勵了教學方式的自主引導
信息檢索課教學中貫穿“引路者”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根據某一專題或課題(課題可來自學生跟導師的具體課題、或自己所學的專業課題,或感興趣的課題等),隨著信息檢索課的不斷深入,學生檢索跟專題或課題有關的各種文獻類型(包括圖書、期刊論文、專利文獻、會議文獻、學位論文、標準文獻、網絡信息等)的信息,學生在檢索過程中掌握了信息檢索課的內容,同時更加了解自己專題或課題涉及的各種信息和內容,每檢索一次都有驚喜發現,不同學生可能有不同的檢索結果,促使小組成員間互相探討,互相促進,互相提高。利用Wiki技術的共創特性,小組成員對每次檢索到的信息在Wiki平臺給于創建和追加,形成了專題或課題的信息導航資源庫。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有成就感,同時又掌握了不同知識,起到一箭三雕的作用。
3.3 Wiki強化了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
Wiki為教育信息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一個協作平臺,它比普通站點更容易建立、編輯、控制和維護?;赪iki站點的學習資源庫由教師和知識建構者自己完成,知識建構積累的過程也是知識內化、系統化和擴展的過程。通過Wiki站點,學生不僅可以方便下載到各種相關的教學資源,還能夠將自己尋找到的相關資源也發布到站點上,從而有效實現資源共享。
Wiki使講稿的創作變得簡單。教師把講稿的框架發布到Wiki站點,然后讓學生用課堂中學到的東西或其它知識來源擴充這個框架、充實它。由幾個學生負責,其他學生也有責任復習筆記并且做一些增加和修改。學生很珍惜這種協作學習機會,也有很強烈的動力去參與。最后的筆記將反映出課堂內容的全部,而不僅僅是課堂幻燈片中的內容,還加進了更多的內容,教師也可以看出學生在課堂中學到了什么,最后得到的講稿是一個教師和學生雙贏的課程。
教學資源和案例庫對教學來說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在教學中,經常需要教學資源、案例充實教學內容或供教學參考。利用Wiki技術可輕松構建課程的教學資源和案例庫,因為任何人都可以往Wiki站點上添加內容并立即更新。Wiki可以作為一個資源和案例收集工具,逐步形成巨大的資源和案例庫,這對于教師教學、學生加深理解倍有幫助。
3.4 Wiki完善了教學效果的評價考核
教學評價是促進教學水平提高和教學效果良好的有利工具。教師對整個教學過程的控制和教學評價除一些傳統教學過程的類似做法外,也有—些具有Wiki特點的做法:
教學過程在課堂和Wiki平臺同時進行,對學生在條目中表現出的學習狀況、認知反應及時反饋和應對,對反映出的共性問題可在第一時間反饋至課堂教學環節中。較傳統課堂,教師對學習者學習進程的掌控和學習情況的掌握更迅速更透徹,具有動態性。
在Wiki平臺,協作學習的一個重要條件是學習小組的積極互助,每個成員的成績受制于小組的整體表現。因此,基于Wiki平臺的協作學習評價應當以小組評價為主,加權成員的貢獻度,形成對個體的評價,這種方案的優勢在于既促進了小組間的競爭學習又提高了小組內部的凝聚力。
從評價方式來講,學習成績來自教師、小組和個人三方評價,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相結合。評價的內容包括對學習者的評價、對教師的評價、對教學內容的評價等。可以采取組間互評、組內互評、教師評價、自我評價等。Wiki平臺便于共享評價,學生可以通過Wiki知道教師對自己的評價,還可以知道其他學生的評價,同時也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等等。
4 結 語
Wiki技術的出現為教學改革增加了新的嘗試,我們可以將它作為一種輔助教學和學習工具來使用。Wiki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協作、平等、共創、共享的網絡平臺,學生可以通過協作學習、自主學習獨立建構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從而培養學生協作、溝通和交際能力。它作為一種新技術、新的交流方式和新的網絡文化,還很稚嫩,但它的應用潛力是可以挖掘的,特別是對網上協作學習、研究性學習和項目學習有其獨特的作用和價值,讓眾人來參與其中,不斷的創建、積累和管理學習資源,為提高網絡學習質量和效果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Wiki百度百科[EB].http:∥baike.baidu.com/view/737.htm,2009-05-17.
[2]潘慶紅.Wiki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的模式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08,(6):117-118.
[3]李瀚瀛.Wiki作為知識組織工具的應用初探[J].國家圖書館學刊,2007,(3):50-53.
[4]馮娟,詹國華.關于協作學習理論的思考[J].福建電腦,2008,(2):181-182.
[5]劉慶歡,趙美琪.基于wiki的問題協作式教學模式探究[J].教育信息化,2006,(3):54-57.
[6]張瑞.基于Web2.0技術及Wiki技術的高校教學模式改革研究與應用[D].西北大學,2008.
[7]郭桂英.Wiki在高等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
[8]李靖,鄒策千.基于Wiki的協作式教學策略在信息技術教育學中的應用[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5):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