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的就業形勢,使得創業教育成了高校的“顯學”。優秀校友、青年才俊、知名企業家以嘉賓、學長或者“過來人”的身份,紛紛走上大學講臺,鼓勵尚在迷惘困惑中的青年學生“向我看齊”。
筆者聽了不少這樣的講座,聽得多了,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創業教育中運用的都是十分成功的案例。在有些案例中,主人公似乎從創業之日起,便每一步都踏正了黃金鋪就的臺階。這樣的故事,筆者聽了有些存疑,但身邊的年輕學生卻血脈賁張,手都拍紅了。
筆者以為,雖然創業教育必須樹立信心、鼓舞士氣,但基于絕大多數人的創業過程免不了艱難困苦的現實,創業教育無論如何不該忘記失敗的案例和艱難的過程。簡而言之,創業教育首先應該是“失敗教育”——教會青年學生如何面對失敗,如何克服創業初期的各種困難。沒有這樣的心理準備,滿腦子裝著“點石成金”的案例開始創業,很容易把目標定得過高,甚至希冀一步登天,跨入“精英”行列。遇到挫折后又容易心灰意冷,不利于“可持續發展”。
事實上,對于大多數人來說,輝煌成功并不是“唾手可得”、“指日可待”的,許許多多“大成功”的背后,恰恰是少為人知的“大犧牲”、“大付出”。學生創業并不是成功案例所顯示的那么簡單,其間將面臨的變數和困難無法預知且數不勝數。創業教育不應也不能忽視這一點,否則現實將會代替學校狠狠地“教育”創業者。
讓青年人瞄準“大成功”并沒有錯,但一定要讓他們首先懂得“積跬步”,而不是“致千里”。退一步說,即使最終不能“致千里”,自力更生安居樂業,又何嘗不是人生的成功呢?
(摘自2009年5月26日《光明日報》 本刊有刪節圖:廖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