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貧窮
邁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今年80歲的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高尚全,1952年從上海圣約翰大學畢業后,坐上北上的列車,投身熱火朝天的新中國工業建設。他參加了第一汽車制造廠的選址和驗收工作。在長春郊外的荒地上,只用了3年時間,解放牌4噸載重汽車駛出生產線,一座“汽車城”神奇般地崛起,結束了中國不能生產汽車的歷史。
“解放前我們只能制造一些輕工日用品,裝備制造業一片空白。新中國成立后,第一輛汽車、第一架飛機、第一個萬噸水壓機……每一個前進步伐,當時都讓人們激動自豪。”高尚全說,特別是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后,國家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發展成就舉世公認。
國富民強——曾經是百年來中國無數仁人志士為之追求、奉獻乃至犧牲的理想。今天,這一理想正在變為現實。
回想新中國成立前,在世界經濟“俱樂部”中,幾乎聽不見中國的聲音。整個國民經濟處于崩潰狀態,生產倒退、交通破壞、物價飛漲,人民生活極端貧困。
“扣除價格因素后,我們現在5天創造的財富量,就相當于1952年時全年創造的財富量。”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司長彭志龍說。
一組數字標志著中國已從低收入國家邁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60年來國內生產總值實際增長77倍,人均超過3000美元;財政收入增長約1000倍;外匯儲備增長1萬多倍,位居世界第一;進出口貿易總額位居世界第三,占世界貿易比重達7.9%。
洋油、洋火、洋釘、洋布,這些名稱曾經深深刺傷了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新中國成立后選擇了以重工業為中心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的方針,改革開放以來,輕重工業協調發展,技術水平不斷提升。目前,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的全部工業部門中國都有,中國成為“全球制造業工廠”。
1949年,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曾經斷言,人民的吃飯問題是每個中國政府必須碰到的第一個問題,而這個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這一年,中國的糧食產量只有1.13億噸。2008年中國糧食產量達到5.29億噸,糧食自給率高達95%。
經過60年的努力,神州大地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公路長度增長約38倍,鐵路增長約3倍,民航里程增長200多倍。中國城鎮人口比重從1949年的一成提升到現在的近五成,城市的數量增長了6倍,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同時,工業開始反哺農業,城市開始反哺農村,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
在江蘇省贛榆縣做統計工作的王衛國是國慶10周年時出生的,他以一個統計人的細致記錄了他家庭的變化:
“1959年我出生時全家住在祖輩留下的有上百年歷史的三間土坯茅草房里,2003年我個人購買了110平方米的三室一廳”;
“從記事開始一日三餐的主食是山芋干磨成面糊后烙成的煎餅就著咸菜,如今雞鴨魚肉已經成為家常便飯,雜糧土菜成為保健食品”;
“上初中時春秋天穿同一件衣服,冬天棉褲棉襖是沒有換洗的,如今大家的穿著打扮開始注重新、奇、特、靚了”;
…………
王衛國一家的變遷只是億萬中國人生活變遷的縮影。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人均存款增長約1萬倍,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約150倍,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約100倍,汽車也開始步入百姓家。
打破封閉
經濟發展空間不斷擴大
人稱“歡叔”的香港南北行公所理事長、遠大貿易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李歡是一位鐵桿“老廣交”,1957年他就參加了第一屆春季“廣交會”。“展覽場地在中蘇友好大廈,只有紡織品和土特產兩座館,展示的商品大概有1萬多件吧。”“歡叔”回憶。
可就是這樣一屆小型物資出口交流會,卻成為新中國成立8年后與西方國家開展經貿往來的第一個直接通道,并且在很長時間是唯一通道。
新中國成立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這個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進行了政治、經濟、軍事全方位封鎖,中國主要貿易伙伴只有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而此后的中蘇交惡,迫使中國更加封閉。
當時,我國建設急需的橡膠、化肥、鋼材、機械等大量物質和設備需要進口,但進口渠道很少,外匯更是缺乏。國內的產品只有少量出口,幾乎全部要靠國內市場“消化”,同時來自外部的資金、技術、人才和資源幾乎為零。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制定了改革開放的方針。從此,中國經濟的大門毅然決然地向世界敞開,中國也從此逐步邁入世界大市場。
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中國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對外開放的局面,沖破了國內市場、資金、資源的限制,經濟發展的舞臺空前寬廣:
1950年,中國外貿出口額只有5.5億美元,且80%出口到蘇聯和東歐國家。近60年后,這個數字增長了2600倍,“中國制造”遍及世界。
“一五”期間,中國依靠蘇聯19億美元低息貸款,建設了156個重點項目。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外商直接投資第二大國家。
新加坡《聯合早報》刊文指出:“中國經濟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對外開放,讓世界進入中國;第二個階段還是對外開放,但中國開始走向世界;第三個階段依然是對外開放,中國已經開始改變世界了。”
打破僵化
經濟體制不斷創新
不久前,全聚德烤鴨店出爐了這家百家老店的第1.48億只烤鴨。
“你能想到我們還有一天只賣出一塊鴨血,只掙兩分錢的時候嗎?”據全聚德集團董事長姜俊賢介紹,解放前全聚德和中國大部分企業一樣歷經戰亂、慘淡經營。
公私合營后,全聚德作為國營企業在政府支持下重獲生機。改革開放后,全聚德先是通過連鎖經營將門店數量發展到目前的80多家,接著完成了對仿膳飯莊等的收購,并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全聚德的發展折射了60年來中國基本經濟制度的變遷——
新中國成立之初,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進行的大規模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公有制。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逐步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為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單一公有制向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巨大轉變。
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變化相類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新中國成立初期,高度的計劃經濟體制發揮了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使中國經濟得以迅速恢復,工業基礎初步建立。在此后數十年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我們對計劃和市場關系的認識不斷進步和深化,最終突破了把計劃經濟等同于社會主義、把市場經濟等同于資本主義的傳統觀點,把市場經濟寫在了社會主義的旗幟上。目前,我國98%以上的商品、95%以上的生產資料產品價格已由市場決定。
經濟體制的變革讓百姓得到越來越多的實惠。
1979年8月,蛇口工業區600米長的順港式碼頭破土動工。起初干多干少一個樣,每人每天只能運二三十車泥。為加快進度,工地規定超過定額者每車勵獎4分錢,每人每個工作日能運八九十車泥。結果,碼頭提前一個月竣工。
新中國成立后的一段時期內,分配上的平均主義盛行,嚴重影響了人們積極性的發揮。改革開放后,我國收入分配體制出現了實質性變化,不僅實現了按勞分配,而且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一部分人通過合法經營和誠實勞動先富了起來。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調動了廣大職工的積極性,有力地促進了經濟增長。與新中國成立之初相比,全國職工年平均工資增長了約60倍。
在世界經濟深陷衰退中,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依然保持了引人注目的增長速度——7.1%。
“這就使它成為世界經濟十強中唯一在最近幾個月里恢復強勁增長的國家。許多分析家認為中國可以幫助帶動世界其他國家走出低谷。”美聯社這樣評論道。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莊嚴宣告,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句話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貼近現實。”古巴哈瓦那大學國際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巴斯克斯說,“未來的50年更將見證中國的再次崛起。”
(邱寶珊薦自新華網原標題為《驚人的跨越——新中國60年經濟發展述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