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財政部下發通知,緊急叫停地方政府以財政作擔保向公眾集資的行為,稱此違反《擔保法》,涉嫌非法集資。此一輪地方政府集資熱潮始于4萬億救市計劃的實施,按計劃,其中的2.82萬億要由地方財政解決。但由于分稅制等各種原因,地方政府財政一直處于比較緊張的狀態,配套資金部分無法到位。于是,各地開始另辟蹊徑,尋找預算以外的一切資金。
方法一:設立城投公司,發行債券
2009年,以“城市建設投資集團”為名的政府融資平臺遍地開花。由省市復制到縣城,由城市基礎建設行業發展到其他各行各業,規模由小到大。地方政府的融資能力正在通過這種平臺加速膨脹。
所謂的融資平臺是指地方政府發起設立,通過劃撥土地、股權等資產,迅速包裝出一個資產和現金流均可達到融資標準的公司,必要時再輔之以財政補貼作為還款的承諾,以達到獲得來自各種渠道的資金,進而將資金運用于市政建設、公用事業等項目。
截至目前,全國各級政府融資平臺有8000多家,銀行貸款余額近6萬億元。
方法二:借助理財產品,向公眾集資
自2008年昆明發明了“銀信政”產品以來,各地迅速復制。“銀信政”信托投資產品是指銀行發行理財產品募集資金,購買信托公司發行的信托產品,投資于地方背景的城建公司。在地方政府發債開閘遲遲未決的當前,此舉不失為解決地方資金饑渴的一條路徑。
2009年1月21日,牡丹江市人大常委會全票通過,批準政府發行信托產品融資。市國資委承諾兩年之后以110%的溢價來回購,政府列入財政預算支出,報請人大批準。但根據規定,政府并不能作為擔保方,地方財政為信托理財產品擔保的做法明顯違反了相關法律和政策。
方法三:將基礎設施打包,向銀行貸款
打捆貸款,指將地方政府控制的城建公司若干基礎設施項目組合起來,作為一個整體項目向金融機構貸款的一種融資方式。通常,政府和銀行之間簽署協議,由銀行經政府擔保給某地投放一大筆貸款,這筆貸款可能用于自來水、供電、城市道路等若干項目,統借統還。
由于風險較大,2006年此法曾被叫停。然而,4萬億出臺后,各地方政府苦于無錢可用,或明或暗地再次啟動了打捆貸款。湖南郴州要求,該市須“多渠道盤活閑置資產,打捆整合政府公共資源,增強向銀行貸款抵押實力,大力爭取銀信貸款支持工業園區和中心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方法四:推動國有企業上市融資
2008年底,為籌措資金,地方國資控股的上市公司頻頻發布國有股權轉讓公告,將國有股權轉化為現金。同時,一些國資背景的公司大股東還通過股市來減持股份。由于這些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均為地方政府,因此此類行為被普遍認為是地方政府的籌資行為。
2008年底,重慶路橋控股股東重慶信托在半個月內,通過多種方式減持重慶路橋股份1163萬股,占總股本的3.1%,套現1億多元。而在重慶信托的一系列減持行動中,共套現4.8億元。另據媒體報道,截止2008年9月,瀘州老窖被瀘州市國有資產管理局減持4207萬股,累計套現10.9億元。國有股權轉讓成為地方政府籌資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