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發布了修訂后的企業會計準則一基本準則,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在1992年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的基礎上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作了重大修訂和調整,包括整體結構、總則、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會計要素、會計計量以及財務會計報告等。
關鍵詞:基本準則;對比
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發布了修訂后的企業會計準則一基本準則,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同日,財政部亦發布了一系列新的和修訂的企業會計準則一具體準則,這些具體準則自2007#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圍內施行。新會計準則的發布,標志著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要求、與國際慣例趨同的中國會計準則體系正式建立。
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簡稱新基本準則)是對1992年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簡稱舊基本準則)的繼承、發展和完善。基本準則規范具體會計準則的制定以及沒有具體會計準則規范的交易或事項的會計處理,是為了規范企業跨及確認、計量和報告行為,保證會計信息質量而制定,屬于準則體系中的最高層次,起統權作用。相比較而言,新舊基本準則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對比情況如下:
一、整體結構
新基本能準則分為總則、會計信息質量要求、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會計計量、財務會計報告、附則共十一章,舊基本準則分為總則、一般原則、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財務報告、附則共十章,新基本準則較之舊基本準則增加了第九章“會計計量”,第二章名稱由“一般原則”改為“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二、總則
在準則效力方面,新基本準則規定具體準則的制定應當遵循本準則,而舊基本準則規定制定企業會計制度應當遵循本準則。
在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方面,新基本準則規定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是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舊基本準則規定會計信息應當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要求,滿足有關各方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滿足企業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舊準則的規定明顯有計劃經濟色彩,不符合市場經濟的需求,且對會計信息的具體用途未作出明確規定。而新準則對會計信息的具體用途作出了明確規定。
在會計假設方面,新基本準則第九條明確規定企業仍應當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較之舊基本準則增加了權責發生制假設。
在計量單位方面,新基本準則規定企業會計應當以貨幣計量。舊基本準則規定會計核算以人民幣為記賬本位幣。業務收支以外幣為主的企業,也可以選定某種外幣作為記賬本位幣,但編制的會計報表應當折算為人民幣反映。境外企業向國內有關部門編報會計報表,應當折算為人民幣反映。新基本準則較之舊基本準則,貨幣計量假設,不再要求以人民幣為記賬本位幣。
在適用范圍方面,新基本準則適用于設在境內的所有企業,而舊基本準則適用于設在境內的所有企業,以及設在境外的中國投資企業。新基本準則不再要求設在境外的中國投資企業應按基本準則編報財務報告。
三、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在會計信息質量要求中,新基本準則更加強調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新增了實質重于形式的要求,并對謹慎性原則和重要性原則重新做了概念性表述,謹慎性原則所涵蓋的內容更加明確。
較之舊基本準則,新基本準則第十六條明確規定,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者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應僅以交易或者事項的法律形式為依據。突出會計核算中注重經濟業務實質,而不僅僅停留在法律形式上,增加了實質重于形式的要求
四、會計要素
在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這六大會計要素方面,新基本準則較之舊基本準則,在定義上有較大的差異。
在資產的定義上,新基本準則規定資產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進一步列舉或定義了“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企業擁有或者控制”、“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等概念的含義。舊基本準則規定資產是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貨幣計量的經濟資源,包括各種財產、債權和其他權利。新基本準則在資產基本概念表述與舊準則有本質差別,與《企業會計制度》定義相同,并規定了資產確認的控制原則、資產確認的未來經濟利益原則。
在負債的定義上,新基本準則規定負債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現時義務,舊基本準則規定負債是企業所承擔的能以貨幣計量、需以資產或勞務償付的債務。較之舊基本準則,新基本準則負債定義與舊準則有本質區別,強調過去形成、現時義務、預期經濟利益流出,同時,新基本準則對現時義務作出明確規定,“現時義務是指企業在現行條件下已承擔的義務;未來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義務,不屬于現時義務,不應當確認為負債”。并增加了負債的確認原則,規定:“符合負債定義的義務,在同時滿足以下條件時,確認為負債:與該義務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出企業;未來流出的經濟利益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
在所有者權益方面,新基本準則對所有者權益進行了重新定義,采用剩余權益的概念,新增利得和損失,引入國際會計準則的“利得”和“損失”概念,新的所有者權益的確定方法與定義相匹配。新基本準則規定“所有者權益是指企業資產扣除負債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權益。公司的所有者權益又稱為股東權益。來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資本、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留存收益等。利得是指由企業非日常活動所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流入。損失是指由企業非日常活動所發生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的、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流出。所有者權益的金額取決于資產和負債的計量。”。而舊基本準則對所有者權益的定義為“所有者權益是企業投資人對企業凈資產的所有權,包括企業投資人對企業的投入資本以及形成的資本公積金、盈余公積金和未分配利潤等”。
在收入和費用的定義方面,新基本準則與舊準則不同,更加強調經濟利益的可能流入流出及可靠計量,對收入和費用的確認原則作出更為明確的規定,并對費用確認作了延伸表述。
在利潤的定義方面,同所有者權益一樣,涵蓋了利得和損失。
五、會計計量
較之舊基本準則,新基本準則新增了會計計量這一章節,增加了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及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并分別進行了定義,同時規定計量屬性的選用原則。而舊準則沒有對會計計量作出一般性規范,只是在會計一般原則中,對歷史成本原則作了原則性規定。
在新基本準則第四十一條規定“企業在將符合確認條件的會計要素登記入賬并列報于會計報表及其附注時,應當按照規定的會計計量屬性進行計量,確定其金額。”并于第四十二條對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進行定義,同時對上述會計計量屬性的選用進行了規定,“企業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一般應當采用歷史成本,采用其他計量方式的,應當保證所確定的會計要素金額能夠取得并可靠計量。”
六、財務會計報告
在名稱上,舊基本準則第九章的名稱為“財務報告”,而新準則則改為“財務會計報告”,在定義上,新基本準則規定“財務會計報告(又稱財務報告)是指企業對外提供的反映企業某一特定日期的財務狀況和某一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等會計信息的文件。”,舊基本準則規定“財務報告是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B面文件。”,新準則增加現金流量敘述,明確“會計信息”概念。
從報告體系來講,新基本準則規定“包括會計報表及其附注和其他應當在財務會計報告中披露的相關信息和資料。會計報表至少應當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等報表。”,舊基本準則規定“包括資產負債表、損益表、財務狀況變動表(或者現金流量表)、附表及會計報表附注和財務情況說明書。”,新基本準則取消財務情況說明書,增加其他應當在財務會計報告中披露的相關信息和資料,為報表信息的擴充預留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