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南靖州是少數民族邊遠山區縣,在城市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建設生態宜居縣城具有良好的條件,但同時還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所以,今后靖州縣在建設過程中應注意搞好城市規劃和發展策略,搞活本地區域經濟,著重抓生態軟環境建設,努力提高社會綜合服務水平和市民生活質量,從而真正成為湘西南一顆閃亮的明珠。
關鍵詞:生態宜居;建設;亟待解決,問題;對策
生態宜居城市是指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協調發展,人居環境良好,能夠滿足居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求,適宜人們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根據這些條件,從靖州目前的建設來看,很明顯是在朝著生態宜居城市方向去發展,事實上,近年來靖州確立跳出老城、建設新城的思路,圍繞“構筑商貿物流中心、建設生態宜居城市”戰略目標,為靖州建設生態宜居縣城創造了以下條件:
一、靖州縣建設生態宜居縣城的良好條件
1 便利的交通
靖州擁有209國道、靖邵及靖黎省道,縣級公路通往貴州錦屏、天柱,目前還有正在建設的懷通高速公路,鐵路有枝柳線南北穿行,直接經過縣城,境內長達46.5公里,從而使靖州形成四通八達的運輸網絡,成為湘、黔、桂3省邊境地區的交通樞紐和物質集散中心。
2 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
近年來,靖州為了進一步優化環境,提高城市品位,實施了“10萬風景樹進城”工程,在城區各干道、綠化帶及城內各公園植大、中風景樹10多萬株,植草122公頃。同時,改造了飛山公園所有荒地,綠化并美化了異溪河兩岸徑深50米的所有區域,使異溪河兩岸形成了成規模、高檔次的園林綠化帶,從而創建了山青、水秀、天藍、地綠的城市環境。
3 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靖州是一個有著8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也是一個以苗侗為主體的少數民族縣,苗侗歷史文化獨特,有“苗族歌之鄉”的美譽,同時還完好保留著飛山廟、梓潼宮、風雨橋、文峰塔、明清河街建筑長廊等一批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和宗教文化色彩的歷史文物古跡,這種文化氛圍無疑給建設宜居縣城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4 日益完善的基礎設施
近年來,靖州在認真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縣城“東提西擴北延”發展思路,重點在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基礎設施上下功夫,完成了新老城區的公共設施、休閑娛樂、居民小區、商業廣場等基礎建設以及大街小巷的改造,從而給廣大縣城居民帶來生活和工作的極大便利。
更讓人欣慰的是,靖州現已獲得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縣城等一系列稱號,在這些榮譽的背后,是靖州綜合實力的增長,是靖州城市品位的提升。但是,對照《宜居城市科學評價標準》,靖州建設生態宜居城市還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難點問題。
二、靖州縣建設生態宜居縣城存在的問題
1 經濟實力不強
靖州作為少數民族邊遠山區縣、由于受歷史、自然、地域等因素的影響,區域經濟基礎較為薄弱,經濟發展水平與發達地區相比還有明顯的差距,經濟總量和財政實力都十分弱小,又加上2008年的冰災和次貸危機的影響,經濟運行速度明顯放慢,農業生產增速明顯回落,工業生產出現較大負增長,三產業增速大幅下降。這些情況自然而然會影響到居民的收入,又加上物價房價一直呈現上漲趨勢,因此,這無疑給居民增加了生活壓力和精神壓力。
2 社會文明度不高
盡管靖州在城市規劃、基礎建設、前瞻性發展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這些成就也曾被湖南省委稱為“靖州現象”,但在某種程度上還存在著許多不宜居的因素。
比如,城市建設片面追求速度和數量,不講求質量,多做面子工程,而對某些小街小巷亮化硬化不夠;社區物業管理存在疏漏,居住小區建設規劃和生活管理不掛鉤,有些小區甚至沒有文化、體育、衛生配套設施,建設承包商只管建設,不管小區業務,也不委托專門的物業管理公司管理小區業務,所以造成小區聘請的物業管理人員不專業,居民財產安全無保障,住房修理問題無責任方的現象;政務公開做得不夠到位,目前靖州縣還沒有一套完善的可以向市民公示城市規劃、機構辦事程序、市民權力義務、征集公眾意見的電子政務系統、縣長信箱,老百姓有時候還是出現辦事難、辦事慢等情況,不能及時了解本城市更新的規劃、建設、管理、發展政務信息,了解市場信息不全面,很難做好生活和商業投資準備;偏重經濟建設,忽視軟環境問題,所以不少機構存在辦事態度差,推諉扯皮、工作作風散漫現象,不少居民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低素質不講道德的現象,對著環保工人剛剛掃過的大街隨意丟棄垃圾,言行舉止不文明,特別是破壞公共設施的事件時有發生;除此之外,市民之間長期流行一些不良風氣,攀比請客辦酒,無論是小孩滿月還是老人六十大壽,升學當兵、婚慶搬遷等都大肆請酒,生活閑時、朋友聚會、請人辦事少不了在麻將桌上摸一把,小則5元開盤,大則100元加碼,有些家庭甚至還經常為了麻將參賭大打出手,鬧得左鄰右舍不得安寧;社會救助制度不完善,沒有條件較好的救助站、孤兒院、福利院、養老院、法律援助中心等救助設施,救助工作也只是針對受災、貧困的居民進行某種程度上的資助和政策照顧,對在大街上流浪的孤寡、精神病人等少有過問,導致大街上流浪人四處都是,他們翻垃圾、隨地大小便、恐嚇行人,嚴重影響市容,造成市民人身安全問題。
3 市民生活質量相對偏低
宜居城市應該為生活各方面的內容提供各種高質量的服務,并且使得這些服務能被廣大的市民方便地享受。比如交通、商業服務、市政設施、城市燃氣、因特網光纜到戶、教育文化體育設施、綠色開敞空間等等。從靖州目前發展的狀況來看,相對周邊縣市來說消費偏高,個人收入偏低,教育文化體育設施不能滿足市民需要。比如免費開放性的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科技館、公園數量少之又少,中小學教育資源跟不上城鎮化進程,由于大量農民工涌入城市務工,同時陪讀,導致縣城中、小學生源擁擠,出現報名讀書難,需要托人走后門說情的情況,從而導致縣城學校門庭擠破、鄉村學校幾乎空巢的現象。
三、靖州縣建設生態宜居縣城的對策分析
面對以上存在問題,應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和對策,消除這些“不宜居”因素,創建舒適宜人的城市居住環境,對城市的各個方面進行新的思考和定位,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此,特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對策。
1 加大經濟建設力度
加快發展縣域經濟步伐,利用本地資源優勢,創立自己的經濟品牌,比如大力扶持好茯苓加工業、木材加工業,進一步開拓楊梅、野生核桃、柑橘、臍橙、葡萄等水果市場,加大烤煙、靈芝菌、天麻等種植范圍,使本縣經濟形成為強有力的宜居支撐。其次是優化經濟環境,進一步擴大經濟總量,做大做強商貿服務區、生態旅游區,增強城市的經濟活力。第三是進一步優化經濟結構,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大力發展科技含量高、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產業和企業,調優產業布局,逐步實現工業園區化、農業生態化、商業網絡化,這樣,一方面既可以節省縣城土地,又可以減小縣城環境壓力,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第四是規范經濟秩序,盡可能快地完善各項措施,促進經濟有序發展,確保物價相對穩定,特別是規范房地產市場,擴大普通商品房、經濟適用房的比例,讓普通市民能住上價格合理的房屋。
2 搞好城市建設規劃設計
城市規劃要正確處理好保護、利用、開發的關系,延續歷史,體現特色,兼顧發展。因此,應在原有的基礎上,合理制定老城改造和新城發展的規劃,老城盡可能保持少數民族特色、歷史風情,新城建設設計應強化前瞻性、針對性,強調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協調,既要設計疏密有序的空間層次,又要考慮互為支撐的功能層次,大到城市容量拓展的縱橫空間,小到道路的曲直寬窄,都要精心設計,合理布局。同時還需要充分認識城市的資源承載能力和環境容納能力,將生態宜居的理念納入城市發展規劃,認真處理好生態需求與經濟需求、產業調整與環境保護、物質產品與文化產品等關系問題,使規劃的指導作用和可操作性更強。除此以外,在建設規劃中,還需將建設后管理納入計劃,以保證城市的長久宜居性。比如,對新建居民住宅和舊居民住宅的物業管理,應實行項目招標制度,將整座城市物業管理規范化、專業化,從而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
3 狠抓城市生態軟環境建設
靖州城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再加上近年來縣委、政府重視城市建設,已經使之成為湘西南的一顆明珠,但在文化軟環境方面還存在著一些不宜居現象,因此,理應狠抓生態軟環境建設,創造文明宜居之城。一是大力培育城市人文精神。進一步挖掘和提煉本地文化底蘊,把靖州歷史上
“勤學、奮爭、開放、創新”的精神發展成為全市民共有的精神品質,同時制定相關規定,糾正存在于市民中不講道德、打牌賭博、紅白喜事生日壽宴以及升學當兵大肆請灑的不良作風,有目的地開展各種教育活動,倡導市民把學習作為一種習慣、一種風氣。二是大力組織群眾性文體活動。充分發揮街道、社區、工會、協會的組織協調作用,政府適當投入經費,引導廣大群眾參加全民健身、文藝演出等活動,做到寓教于樂,讓市民在參與活動的快樂中,提高文明程度,提升生活品味。三是優化政治環境,加強民主建設。規范基層選舉程序,真正發揮市民的當家作主和權力監督作用。同時建立一套對市民完全公開的電子政務系統,讓市民真正擁有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多實施民意調查工程,提案和建議充分體現民意、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擴大縣長信箱和公開電話的影響力,開設民情民意調查網,廣泛收集社情民意,并對評選、評議、民調情況進行公布,促進部門和官員勤政為民,廉潔奉公。進一步完善干部考核任用機制,形成正確的用人導向和用人制度。建議完善公務人員獎勵辦法,對那些能干事、干成事、貢獻大的干部加大獎勵力度,在經濟上給獎金,在政治上給機會,拓寬干部爭取經濟和政治待遇的正確渠道,使他們創業有機會、發展有空間。
4 完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
宜居城市,應該是和諧穩定的城市,應該具備良好的社會環境,讓市民安全地生活、方便地生活、愉快地生活。因此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采取正確措施,完善各項城市功能。一是大力維護社會穩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措施應落到實處,執法部門應努力維護正常的社會治安秩序,進一步掃除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積極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控制群體性事件發生,使得市民有一個安定有序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二是大力發展社會事業。進一步發展醫療衛生和體育事業,著力提高人均壽命。要像抓經濟工作那樣抓教育事業,努力將一中、二中、三中、職業技術總校建設成省市思想品德教育示范學校、法制教育示范學校,增強青少年學生和廣大市民的道德意識、法制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打牢社會和諧的思想基礎。三是重視教育休閑娛樂場所建設。多建立全體市民都可以享用的高檔次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和文化藝術中心,充分提高現有“三館一中心”的利用率。這樣,使文教資源得到整合、市民文體活動更加豐富。四是搞好基礎設施建設。根據需要加大水、電、氣、通信、網絡、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重點解決垃圾、污水治理等問題,加快城市道路建設和改造,發展城市公共交通,便利市民生活和工作。五是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探索參與社會保障的多種形式,擴大社會保障范圍和提升社會保障水平,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衛生醫療、基礎教育、抗災救災、突發性事件等社會救助體系。
生態宜居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不是三年五年就解決得了的問題,因此,這還需要政府站在全局的高度,切實做一些緊跟時代發展、符合群眾意愿、滿足群眾要求、維護群眾利益的事情,只有這樣宜居才能得到群眾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