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國與國之間貿易活動的發展,傾銷與反傾銷已經成為一個爭論話題,關于傾銷與反傾銷行為已經有過不少的分析,但大部分都是從進口國的角度來分析傾銷的弊端。本文將試圖從出口國的角度分析傾銷的影響。
關鍵詞:傾銷;出口國;被動傾銷
所謂的傾銷是指在合法貿易過程中,用低于正常價值出口商品的行為。傳統的經濟學分析認為,傾銷實質是在國際貿易的環境下,作為“理性人”的企業為了使自己的利潤最大化從而進行決策的一種結果。然而在現實貿易活動中的傾銷并不完全是企業決策的結果,其往往與一國經濟發展階段及國家政策有關。處在工業化前期的國家從理論上來說不存在主動的傾銷,這些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落后只能靠充分挖掘自身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來發展優勢經濟。在對外貿易中,依靠向貿易國廉價出口本國豐裕的資源,換取國外的制成品,形成被動的“傾銷”。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工業化前期的國家內部對于生產生活用品的需求與供給不足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這種貿易模式對出口國造成的后果是很嚴重的。貿易國利用進口的廉價原材料和勞動力制成低成本的產品,反過來則可以在出口國國內市場上進行二次傾銷當貿易國以十分低價的產品對本國進行傾銷時,國內剛剛起步的產業會被擊垮,導致本國經濟命脈為貿易國所控制,形成出口資源——進口初級產品——出口資源的惡性模式。從長期來看,隨著資源的枯竭,本國將會失去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支持,無法建立正常的工業體系。
通常的傾銷行為發生在進入工業化中期的國家里。其國內的工業發展水平相對比較成熟,尤其是制造業,已經成為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對外貿易主要是以出口制造業產品為主。一般處在該階段的國家經濟增長迅速,生產力強,容易出現生產過剩與國內市場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此時最有效的辦法是開拓海外市場,解決生產過剩問題。為了擴大市場,廠商往往在國外市場采取低于國內市場價格銷售,即傳統意義上的“傾銷”。從短期來看,這種傾銷對出口國是非常有利的,是維持一國正常生產能力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必要條件。上面所說的是出口國為了解決生產過剩而出現的臨時性傾銷。從出口國的角度,我們定義為“良性傾銷”。
現實中更普遍的一種傾銷形式是,處在工業化中期的國家為了加快經濟增長發展,采取出口導向型的偏向型經濟增長,通過政府給與出口企業稅收優惠以及出口補貼等形式的優惠來降低出口企業的成本,使其產品在國外市場上得以較低價格出售。出口企業獲利主要依靠兩個途徑:國家的政策優惠和自身壓榨成本。這種模式對一個國家經濟發展造成的影響是深遠的。這種指導思想為政府提供了極大的尋租空間。由于政府掌握有稅收和補貼優惠的大權,為求自身利益將會向需要許可的企業收租,使得一國的政府行為灰色化。出口為了追求利潤,往往會在生產中采用質量較差本低廉的原材料進行生產,不僅勞動者的安全得不到保障,生產出的產品的質量也值得懷疑。在這種情況下,一些質量較差的產品在貿易中一旦出現問題,則不僅該產品的名譽受到嚴重損害,整個國家的名譽也隨之受損。
此外行業過度競爭導致產品價格下降利潤空間逐步壓縮。先進的工藝和生產技術由于其造價的昂貴而難以被采用。價格戰的惡性競爭使行業長時間得不到技術創新和進步,同時卻占有著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源,對整個國家來說是一種極大的資源浪費。當出口份額占GDP的比重達到一定份額并且持續一段時間之后,整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方式被鎖定在出口拉動型增長的模式上。對于國內消費者,由于GDP增量的很大一部分是由出口產業創造,因此很難享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福利。同時,消費者還要承擔國內市場的較高的價格,出口企業在對外銷售部分進行激烈的低價競爭,價格越低,其所獲得的利潤越低,因此要求國內市場銷售給予的補償相應就越高,使得國內消費者越來越多的為國外消費者提供補貼。對于國家來說,由于長期依賴出口其它產業部門所分配到的資源數量也減少,形成了其它產業對出口產業的補貼,不利于其它產業的發展進步和整個產業結構升級。客觀上增加了該國經濟波動的風險,使得出口國的經濟增長過度依賴進口國的經濟發展。自己的經濟命脈為他人所擎時,其中滋味不言而喻。
對于發達國家,從經濟意義上來說,并不存在對外傾銷的必然性。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中主要是出口高科技產品,技術等,與發展中國家貿易時,由于其出口的高技術產品等超出發展中國家的研發能力,短期內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不需要傾銷的方式即可獲得較高的市場份額和利潤,在國外市場上也具有相應的壟斷地位。至于農產品等,具有傾銷的可能性,但不是出于經濟原因的考慮,而是出于政治,國家安全等原因,發達國家利用其先進的勞動生產率以及規模經濟優勢,低價在農產品進口國進行銷售(有時候甚至低于成本價格,即掠奪性傾銷),目的在于短時間內將進口國市場上其它競爭對手擠出,從而獲得壟斷地位,進而制定壟斷價格獲得壟斷利潤。
傾銷事有利弊,就像是硬幣的兩面,做為出口國在享受經濟增長的同時,也要居安思危,早做長久之計,方成大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