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個關心自己的人,都應該關心生態經濟問題;對生態經濟的關注就是對人類自身命運的關注,無視生態經濟問題的人,無異是為自己挖掘墳墓。本文闡明了生態經濟的內涵,生態經濟的發展過程,發展生態經濟的重要意義以及我國生態經濟的發展過程及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生態經濟;發展過程;存在的問題
一、生態經濟的內涵
生態經濟學以整體觀看待人類社會,認為人類是生態經濟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的偏好、認知,技術,以及文化和制度等,都相互包纏,互為依存,反映出廣泛的生態機會和制約,人類在生態經濟系統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因為他們既理解自己在這個系統中的作用,更明白他們對持續性所承擔的責任。生態經濟,從廣義說,是地球生態圈內的人類經濟活動的總和,涉及生態、經濟、社會三大系統層面,包含著人口、技術、制度、倫理、法律等因素,是人類經濟活動與生命支持生態系統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狹義生態經濟,是指人類為加強生態保護而采取的經濟行為總和,純經濟意義是指“生態產業”經濟。
二、生態經濟的發展過程
20世紀70年代后期,生態經濟隨著人類對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重視而起步探索,20世紀80年代,從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平衡,可持續發展思想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認同,生態經濟逐漸滲透到傳統經濟中,生態經濟產業開始研究;20世紀90年代以來,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口號成為世界潮流,特別是里約熱內盧國際環境與發展大會后,各國政府普遍加大了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力度,采取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立法,財政直接投資,稅收信貸優惠等政策措施全方位支持各國的生態經濟建設,涉及到污染控制、水上保持、礦產資源合理開發、消除貧困、生物多樣保護、防災減災、保護大氣層、居住環境生態化等領域。現在,生態經濟建設已成為政府宏觀經濟政策的主要目標及項目;生態經濟模式以市場企業行為為主導;生態經濟產業不斷壯大,綠色消費已成為新時尚,高新技術為生態經濟產業領航等不斷出現,綠色產品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具潛力的“朝陽產業”之一。從而生態經濟學科進入成長壯大,完善提高時期。
三、發展生態經濟的重要意義
眾所周知,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人類共同生存在這個地球上”。這就是說,人與自然一定要和諧相處,互相依存,相互制約,達到可持續發展,走向共同繁榮。為此,人類必須尊重自然,尊重生物圈中的一切非人類的自然物,并以認識、承認人類社會與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共生、協調和諧發展為最高利益。這就是生態經濟研究的核心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科學、合理地有效保護、利用自然資源,抵制對生態環境的侵蝕和破壞,讓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具有穩定、再生、進化的良性循環機制,保障人類沿著持續、穩定、健康的軌道發展。
四、我國生態經濟的發展過程及存在的問題
我國生態經濟的發展始于20世紀70年代。1972年我國確立了32字的環保方針,環保建設納入政府議事日程,環保產業呈現雛形。1979年,我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這是我國第一部環保法規,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環保事業的發展。1979—1990年,以政府行為為主體的環保產業開始形成。1991年以來,我國環保產業發展迅速。1996年全國人大八屆四次會議正式把可持續發展確定為國家的發展戰略,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把“建設生態文明”明確列為新時期全黨全國人民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目標,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思想已越來越深入人心,節約與合理利用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不斷加強,社會輿論監督的力量不斷壯大,發展生態經濟已經具備了政策條件和社會基礎。至1997年,我國環保產業產值達到億元,環保企業余家,從業人員多萬人。進入21世紀以來,生態經濟更加受到人們的關注。然而,由于種種客觀條件的限制,我國的生態經濟在其發展過程中仍舊面臨著一些問題。
1 生態經濟的發展缺乏技術支持
要發展生態經濟,必須改變傳統的資源型經濟發展模式,建立綠色技術支撐體系。目前,我國在資源節約和循環經濟利用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從整體上來看,我國的生態學研究所能夠提供的生態技術,尤其是成熟的生態技術,還遠遠滿足不了現實的需要。我國過去科技的發展更多的是強調為經濟建設服務,相對而言忽視了環境污染、區域協調發展等問題。相對于國際科技發展來講,還存在很大距離。
2 與生態經濟建設相關的法律不健全
從法律角度來看,目前我國與生態經濟相配套的法律體系仍需要不斷健全,在中國日益向法制社會邁進的進程中,我們要將生態建設與法制建設結合起來,以期獲得更好的效果。相關法律的不完善和缺失是生態經濟目前難以全面實行的重要原因,如我國生態經濟法律體系不健全,環保法律在立法觀念上還局限于“污染治理”的思維模式,這與生態經濟的理念是背道而馳的。
3 人們對生態經濟的認識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當今的中國,隨著物質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態和環保意識也有了顯著的提高,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仍舊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一些地方政府的生態意識觀念薄弱,將很多財力和物力花費在了所謂“形象工程”上,沒有真正樹立起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重開發、輕節約,重視經濟增長、輕視資源環境保護,對發展生態經濟的戰略意義認識不足,甚至存在以生態換經濟的行為;其次,一些企業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對環境成本的關注程度不高;再次,由于文化層次的差異性,我國公民的生態意識和環保意識仍舊參差不齊,一些不發達地區的公眾環境保意識低,主要從當代人的利益出發,缺乏人類倫理道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