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的歷史時期,高校學生的思想觀念呈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如何提高教育的效果,是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須考慮的問題。筆者以為,充分利用美的規律,加強對學生的道德感化、人生導向。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善于運用的規律,創造美的環境、展現美的人格、追求美的方法,對于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美的規律;思想教育;環境美;人格美;方法美
愛美是人的天性,人們愛美,也總是樂于接受美的事物或觀念。與人的愛美特性相適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覺地引導學生提高審美情趣,對于增強思想政治作的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具有積極意義。
美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可以有效地開發學生的智力。美是一門科學,具有嚴謹的科學體系和認知方法,對學生的感知、觀察、思維、想象等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學生個體通過審美修養可以使自己變得更加聰明,更有才干,更有學習能力。很多偉人都愛好和擅長文藝,這種愛好同他們的事業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馬克思愛讀文學名著,愛因斯坦常常拉小提琴,李四光譜寫了中國第一首小提琴作品等等。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美的魅力和神奇,激發了眾多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思想家的渴望和執著;正是通過各種形式的審美活動,培養和促進了他們的觀察力,引導他們掌握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鼓舞他們攀登科學文化的高峰。
美育對于創新人才的智力開發,對于當代大學生的創新潛能的挖掘,起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心理學家依據大量的科學實驗分析告訴我們,創造型人才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具有豐富的想象力、敏銳的直覺,卓越的文藝天賦。創造性人才不僅表現在智力上,也表現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創新意識實際上也是一種好奇心,一個人有了這種好奇心,對任何未知的問題,未知的領域都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嘗試沖動,美育能夠通過積極的態度,扶植和培養人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審美修養方面的確應該先走一步,更高一層。
美是道德的親姊妹。這是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明言,從中不難看出他對美育的道德教育作用的推崇。我國歷來有禮儀之幫之稱。我國古代儒家教育很注重詩教,認為詩可以“興”、“觀”、“群”、“怨”。所謂“興”,就是啟發鼓舞的感染作用:所謂“觀”,就是考察社會的認識作用;所謂“群”,就是互相感化和社會凝聚的作用:所謂“怨”,就是批評不良政治的諷刺作用,可見,詩的這四種作用對人的道德發展是有幫助的。儒家還十分重視樂教,我國古代的音樂美學名著《樂記》,對藝術在社會生活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作了詳盡的闡述。《樂記》主張用樂教來陶冶人的性情,養成內心的和協。其實,古代儒家所講的詩教、樂教就是運用美的規律來使人受到一種潛移默化的美的感染,使人自覺不自覺地變得高尚起來,起到道德感化的作用。因此,審美教育可以輔翼道德,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
在人生的發展道路上,美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審美修養是從多力面發展人生價值的過程,從而使人更加珍借和熱愛人生,生活之路也就會更加寬廣,且可以擺脫生活的種種束縛、困擾和煩悶,即使身處逆境,也能保持崇高的志向,獲得精神上的平衡。就大學生個體而言,審美修養是提高需求層次,創造人生價值和促進個性發展的重要途徑。有了一定定程度的審美修養,也就在相應的程度上擺脫了低級趣味,心靈受到了美的凈化化,精神上就有了更高的追求生活娛樂的格調也隨之提高,生活內容也就更加豐富多彩,學習的目的就會明確,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就會人人大大增強,就會朝著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這個目標加倍努力。
具體怎樣操作?筆者以為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加強環境建設,塑造良好的環境氛圍。環境影響人,造就人,美好的環境對人的美好心靈、美好品德有著熏陶和感染作用。大學生生活、學習、成長的校園環境對他們的思想品德有著直接的影響。
其次,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和價值觀教育,塑造學生的完美人格。我國有一句俗話:打鐵必須本身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具備人格美,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來影響學生。
第三,加強思想教育的實效性,注重情感激勵。美的東西往往把不可言狀的情感變成具體生動的形象,讓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讓人在想象中體會到情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在高層次上了解和把握學生的心態變化,必須采取正確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用美的語言體現“情”,做到人情、人理、動心,做到情真理切,理在情中,真正使學生心悅誠服,激起學生求真、向善、愛美的熱情、信心和力量。
開展多種有益的課外活動,充分利用活動的熏陶,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高校一定要結合大學生活潑好動,希望多方位發展以及反對空談的心理需要,注重采用情趣轉移、寓教于樂的熏陶式教育,把教育內容藝術化、文學化,使學生在各種輕松、愉隊、高雅、富有藝術性的活動中受到美的感染,得到哲理的啟迪、心靈的感染、情操的陶冶、精神的升華,達到調節精神,增長知識,溝通情感,提高覺悟的目的。就課外活動的類型來看,人大致可分為文化娛樂,課外科技和社會實踐二種。在活動中我們不能只是單純地為了活動而活動。要有意識地增加科技含量,運用科技革命的新成果,完善和豐富工作的體系和內容,把先進的科技手段引進工作領域。一方面使學生對科學技術有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又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同時,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應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給學生創造了解社會和熟悉社會的條件。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典型的樹立要有時代感,在改革大潮洶涌澎湃的21世紀,英雄輩出,只要做有心人,到處都可以找到鼓舞人的榜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多選樹學生關心的熱點典型,要善于發現那些有時代風采,有導向作用的典型。由于典型是以生動的形象打動人,因而往往能收到單純的理論教育難以收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