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來,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進行,我國對原有計劃利率體制進行了漸進式的改革,而利率這一金融市場的價格仍在管制中,這顯然滯后于我國經濟市場化進程,為使其與我國金融市場化及經濟市場化的改革進程一致,需要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宏觀調控;金融調控
長期以來,我國的利率一直處于一定程度的管制狀態當中。銀行無法自主決定資金的價格,所以近年我國正逐步實行利率市場化改革。要順利推進市場化的進程,就必須充分認識利率市場化的內涵,了解利率市場化給經濟帶來的好處,同時認真分析其帶來的負面效應。
一、利率市場化的重大突破
2007年4月1日這一天,備受金融市場矚目的上海銀行業間同業拆放利率開始正式運行。這是央行打造中國式“聯邦基金利率”培育貨幣市場基準利率體系的重要舉措,是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重大突破。近年來,我國的貨幣政策調控一直偏重貸款總規模、貨幣供應量等數量型工具,而利率、匯率等價格型工具的調控作用發揮的則很不夠。因此,利率市場化對金融機構給金融產品正確定價和熟練掌握定價技術,對促進與債券和利率相關的衍生產品市場的形成與發展,作了很大貢獻。
二、利率市場化與銀行的宏觀調控
利率市場化是市場經濟發展客觀要求,是金融市場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我國經濟和金融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利率管理模式和利率形成機制變遷的一個過程。根據世界各國多年來的金融實踐,大致可以把利率的形成機制劃分為非均衡利率、市場化利率,自由化利率和國際化利率四種。
注:資料來源于各家商業銀行公開發表并經過審計的2005年年報,交通銀行與建設銀行為境外審計數,其他銀行為境內審計數。
我國商業銀行資產定價主要是以利率為基礎,從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來看,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主要構成部分是貸款。2005年四大銀行于上市股份制商業銀行貸款資產占總資產平均比重為53%左右,其次是各類投資和其他資產,詳見下表。
三、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風險
利率水平升高蘊藏的風險主要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籌資成本增加,導致投資規模減少。籌資成本增加一方面表現為企業籌資成本增加,將降低企業投資的積極性,減少其投資規模;另一方面表現為政府發行債券的成本增加,將增加政府財政的負擔,導致政府對基礎設施可投資金的減少。二是超高利率吸引外匯過度流入,引起通貨膨脹,造成宏觀經濟環境的不穩定。
四、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對策
1.建立統一有序的同業拆借市場,促使市場利率體系的形成和完善。其次,建立全國資金融通中心,進行跨系統、跨地區的資金余缺調劑,為全國同業拆借市場提供報價、咨詢服務。
2.先進行貸款利率改革,適當放開其浮動幅度,由各商業銀行根據企業的資信和市場狀況,在中央銀行確定的基準利率的基礎上浮動,確定對企業的各期限、各檔次實際貸款利率。
3.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使企業成為對利率變動反映靈敏的市場主體。所以我們必須深化企業改革,使企業真正走向市場,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法人實體。
五、總結
盡管我國利率體系改革中還存在著不少問題,面臨著一些困難,但是為了使貨幣政策工具之一利率工具發揮出更大的效用,從長遠來講,利率市場化改革是一個必然的發展目標,對推進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及改革其他相關制度,優化資金配置、調整國民經濟結構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錢 曄:貨幣銀行學[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2]劉義圣: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問題探要[J].當代經濟研究.
[3]鄒 薇 伍志文:利率市場化負效應及對策研究《經濟體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