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黨和政府所提出的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號召被廣泛宣傳,鄉村經濟建設問題的思考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之一。本文正是基于此,從多個方面和角度對如何加強鄉村經濟建設提出了一些建議和措施,旨在為我國鄉村經濟建筑探索新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鄉村;經濟建設;思考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當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初步具備了加大力度扶持“三農”的能力,這為鄉村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會和條件。我們要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鄉村經濟發展之路。
一、鄉鎮政府推進鄉村經濟建設的路徑選擇
為了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央要求在全面深化農村改革中,特別是要穩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有條件的地方可根據自愿、有償的原則依法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基本完成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等改革任務。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規范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金融組織,探索和發展農業保險,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對被征地農民的合理補償機制。深化農村流通體制改革,積極開拓農村市場。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依法保障進城務工人員的權益。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服務功能。鼓勵和引導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加強農村黨組織和基層政權建設,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在此基礎之上,還要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并千方百計地增加農民收入。
二、優化鄉村經濟建設的環境資源
建設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進行的,建設鄉村經濟必須建設一個適合鄉村經濟大發展的環境。建設的環境主要包括自然環境、社會文化氛圍、法律制度、教育體系以及社會保障等維持性系統。建設資源主要包括三類,一是自然資源,要求進一步保護鄉村土地與礦山資源,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為鄉村發展提供初級資源;二是人才資源,要大力提升鄉村人力資源水平,優化人才結構,防止人才流失等;三是信息資源,要充分構建鄉村與外界的信息交流平臺。優化鄉村經濟環境主要包括這樣幾個方面,一是要塑造注重通過精神文明推動經濟建設、崇尚文明富裕的社會風氣;二是要建立良好的經濟發展保障環境,包括相關立法、救濟等措施;三是要建立健全鄉村經濟建設的激勵機制;四是塑造鄉村崇尚建設投資與教育再投資的風氣,特別是對于當地的部分人文資源,應當推行計劃發展,而不應該納入市場機制。特別是對于人力資源培訓開發,應當根據市場及社會發展的需要強行納入計劃體制,培養初級產品,鍛造中高級成品,然后再讓其進入市場自由配置。
三、突出鄉村經濟建設的本土化優勢發展策略
鄉村經濟建設普遍存在結構重復、對周邊地方的模仿跟風問題等,只有少量地方具有自己的發展特色。這些導致的結果,一是缺乏競爭力,難以促進農業內部分工和現有技術深化發展;二是過多地供應導致產能過剩、市場供求失衡。這兩者進一步增加了農業發展的機會成本,延緩了農村社會的發展步伐。今后農村發展必須突出發展優勢策略,總體上,必須調整現有資金與人力配置,區分并合理處置農村社會維持體系與發展體系間關系,鑒別現狀,實現維持、救助與促進“三結合”。必須調整縣域教育資源布局、提高當地人力資源水平并力爭消化所培養人力資源之一部,解決當地腦力流失與技術不足之弊。必須籌措資金、謀好短、中、長三期企業生命周期與經營行業結構,集中實施適宜的“開放搞活,集中突破”戰略;必須完善農村服務性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信息、技術、貨物、資金的“小四通”,加速農村信息與知識的生發、傳播與創新進程;嚴格控制資源使用標準、著實推行鄉村居民區規劃建設、廢墟綠化與水土等自然資源保護等政策。
第一,要突出人才專長優勢,為當地發展自造人力資本。可以根據本地情況從各個高中、本地的職中、農技部門抽調或聘請部分老師及科研骨干,針對本地經濟發展的需要,開展初級農業專業技術教育,為農村當地培養實用人才。由于這些人才的技術適用于當地農業發展,所以,暫時的人才流失問題可以克服,而且由于這些技術是針對當地發展量身訂作,因此,被別的地方模仿跟進的可能性較小。
第二,要開設鄉村發明創新獎,建立當地農業技術生發激勵機制。應當從農業發展經費中抽調部分資金,獎勵當地農村居民在農業原材料生產、農產品加工等各個方面的任何創新,形成向農業深化、新化要效益的理念,塑造萬民崇尚創新的技術農業經濟風氣。
第三,要考察市場、周邊地域和當地條件,發展特色產業。特色產業的發展存在比較高的進入壁壘,可以防止新進競爭者,同時,可以增強顧客忠誠度。兩外,在一個縣市發展某一個農業特色環節,可以增加集群優勢,整合各方資源,增加創新能力和力度,可以進一步深化產業。
四、結語
建設鄉村經濟要在堅持中央精神和國家有關法律的前提下,“分區布局,因地制宜,有序推進”。在這個過程中,要重視政府的指導作用,同時積極鼓勵鄉村經濟的各自建設,在發揮各自優勢經濟的基礎上,不斷把整個鄉村經濟推向繁榮。
參考文獻:
[1]郭永昌:鄉村工業化與鄉村經濟勃興[J].西北人口,2008,(1).
[2]胡錦濤:全力保持農業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J].中國集體經濟,2008,(Z1).
[3]王愛紅:發展農村金融 促進農村經濟增長[J].農業經濟,2009,(3).